拼音zhì bīng zhèn lǚ
注音ㄓˋ ㄅ一ㄥ ㄓㄣˋ ㄌㄩˇ
解释兵、旅:泛指军队。整训军队,振作士气。
出处《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每有戎事,治兵振旅,幸歌臣词以为容。”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治兵振旅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治的拼音:zhì(ㄓˋ)
⒈ 管理,处理:治理。治家。治丧。治标。治本。治国安邦。自治。统治(a.管理;b.分配)。
⒉ 整理:治河。治水。
⒊ 惩办:治罪。处(chǔ )治。
⒋ 医疗:治病。治疗。医治。
⒌ 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治蝗。治蚜虫。
⒍ 从事研究:治学。治史。
⒎ 安定:治世。治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治。
⒏ 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治。治所。
⒐ 姓。
治字UNICODE编码U+6CBB,10进制: 27835,UTF-32: 00006CBB,UTF-8: E6 B2 BB。
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乿
control、cure、govern、manage、punish、rule
乱
形声:从氵、台声
govern, regulate, administer
详细解释◎ 治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台声。①( chí )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2) 同引申义 [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
昔禹治洪水。—— 郦道元《水经注》
民治渠。——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聊斋志异·小翠》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史记·孝武本纪》
(3) 又如:治酒(置办酒食);治步(修整仪容,举止合乎法度);治任(整理行装);治行(治严。整理行装);治缮(修缮);治茸(修缮)
(4)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govern]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伯乐善治马。——《庄子·马蹄》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治威严,树立威信。)——《后汉书·张衡传》
(5) 又如:天下大治;法治;人治;自治;根治;治公(治理公务;办公);治戎(治军,用兵);治具(治理国家的各项措施);治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制(治理国家的法制、体制);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治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治掌(掌管);治市(古代掌管市场贸易的官员)
(6) 办理;处理 [handle;treat]
后频历武威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后汉书·廉范传》
皆尚威严,有治办名。——《汉书·酷吏传·尹赏》
(7) 又如:治办(善于办理事物);治剧(办理繁杂的工作);治事(办理公事);治数(处理各种事务);治宜(处理事务合宜);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
(8) 经营 [manage]
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9) 又如:治产(经营产业)
(10) 治;治疗 [cure]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盐铁论·世务》
(11) 又如:治得病治不得命(迷信指命定该死,怎么治疗也不行);他的病不久就治好了;治聋(医治耳聋)
(12) 惩处;惩办 [punish]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荀子·正论》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史记·蒙恬列传》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13) 又如:惩治;治释(惩治与赦免)
(14) 审理 [try]。如:治狱(审理案件);治问(犹审问);治验(审问证实)
(15) 修筑 [build;construct]
又治秦中。——《汉书·高帝纪》。注:“谓都之也。”
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6) 整顿,训练 [drain]
治其大礼。——《周礼·大宗伯》。注:“犹简习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
(17) 又如:治礼(讲习礼仪)
(18) 研究 [rearch;study]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严复《译天演论序》
(19) 又如:治经(研究经学)
◎ 治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一个较大地区政府的所在地 [seat of a local government]。如:省治;县治
(2) 政治 [political affairs]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书·周官·太宰》
(3) 又如:治体(政治法度);治号(治令; 政令); 治务(政务); 治绩(政绩)
(4) 姓
◎ 治的拼音: zhì
〈词性:形〉
(1) 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 [stable]
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五蠹》
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易·系辞下》
治平至百余年。——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治强(安定强盛);治康(国家太平安宁);治乱(安定与动乱)
治安、治本、治标、治病救人、治国、治国安民、治家、治经、治理、治疗、治权、治丧、治世、治水、治丝益棼、治所、治下、治学、治愈、治装、治罪
兵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⒉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⒊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兵字UNICODE编码U+5175,10进制: 20853,UTF-32: 00005175,UTF-8: E5 85 B5。
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rms、soldiers
卒
会意:从丘、从八
soldier, troops
详细解释◎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arm;weapon]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army;troop]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soldier]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military affairs;war,warefare]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tactics;strategy]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pawn]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动〉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kill]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injure]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兵备道、兵变、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部、兵差、兵车、兵船、兵丁、兵法、兵费、兵符、兵工、兵工厂、兵荒马乱、兵火、兵祸、兵家、兵甲、兵舰、兵谏、兵力、兵连祸结、兵临城下、兵乱、兵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马俑、兵痞、兵器、兵强马壮、兵权、兵刃、兵戎、兵戎相见、兵舍、兵士、兵事、兵势、兵书、兵头、兵团、兵无斗志、兵衅、兵役、兵役法、兵役制、兵营、兵勇、兵员、兵源、兵站、兵制、兵仗、兵种、兵卒
振的拼音:zhèn(ㄓㄣˋ)
⒈ 搬动,挥动:振动。振荡。振幅。振臂。振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⒉ 奋起,兴起:振奋。振作。振兴(xīng )。振振有辞。
⒊ 古同“赈”,救济。
⒋ 古同“震”,威震。
振字UNICODE编码U+632F,10进制: 25391,UTF-32: 0000632F,UTF-8: E6 8C AF。
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race up、flap、shake
形声:从扌、辰声
raise, excite, arouse action
详细解释◎ 振的拼音: zhèn
动
(1)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 同本义 [relieve]
振,举救也。——《说文》
振,救也。——《小尔雅·广言》
三曰振穷。——《周礼·大司徒》
踣弊不振。——《国语·周语》
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
(3) 又如:振恤(赈济);振贷(赈济);振业(救济之使有产业);振穷(救助困穷的人)
(4) 挽救;救治 [remedy; save; rescue]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振理(救治);振除(救治)
(6) 抖动;摇动 [vibrate;shake]
振,动也。——《广雅·释诂一》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
蛰虫始振。——《礼记·月令》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果敢而振。——《荀子·荣辱》
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我如振落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振衣裳。——清· 方苞《左宗毅公逸事》
(7) 。又如:振玉(美玉受撞击震动的声音);振讯(抖动);振掉(动摇;震动);振董(振动);振落(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振摆(抖动)
(8) 举起;挥动 [hold up; brandish]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李陵《答苏武书》。
(9) 又如:振羽(鼓翅);振豪(竖起的细毛)
(10) 通“震”。震憾;震惊 [astound]
被抑枉而自诬,事无苦而振慑者,怯人也。——《抱朴子·行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
(11) 又
振声激扬。
振之以威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 又如:振主(臣下震动君主);振色(震怒变色);振怒(震怒);振恐(震惊;恐惧);振悚(震惊)
(13) 整治,整顿 [reorganize]
班师振旅。——《书·大禹谟》。
(14) 又如:振兵(整顿部队);振旅(整顿部队);振饬(整顿);振举(整顿恢复);振核(整顿考核);振容(整容);振饰(整理修饰)
(15) 振作;奋起 [stir oneself to action]
蹶而不复振。——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振顿(振作);振举(振作;整顿);振矜(振作;自尊);振起(兴起;奋起)
(17) 消除 [abandon]
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
(18) 又如:振耻(除去耻辱);振蛊(清除积弊)
(19) 发出;生长 [sprout; grow]
木体实而花萼振。——刘勰《文心雕龙》
◎ 振的拼音: zhèn
名
姓
振臂、振臂一呼、振怖、振颤、振荡、振动、振奋、振幅、振救、振恐、振聋发聩、振慑、振刷、振兴、振翼、振振有辞、振子、振作
旅的拼音:lǚ(ㄌㄩˇ)
⒈ 出行的,在外作客的:旅行(xíng )。旅馆。旅次。旅居。旅客。旅伴。商旅。差(chāi )旅。旅社。
⒉ 军队的编制单位,在师与团之间。
⒊ 泛指军队:军旅。强兵劲旅。
⒋ 共同:旅进旅退。
⒌ 同“稆”。
⒍ 古同“膂”,脊梁骨。
旅字UNICODE编码U+65C5,10进制: 26053,UTF-32: 000065C5,UTF-8: E6 97 85。
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捛祣穭魯挔
force、brigade、travel、troops
会意
trip, journey; travel; traveler
详细解释◎ 旅的拼音: lǚ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2) 军队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或大队组成的战术和行政单位 [brigade]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说文》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 庾信《哀江南赋序》
全旅为上。——《孙子·谋攻》
(3) 又
破旅次之。
(4) 又如:旅长;两旅兵
(5) 军队 [army]
加之以师旅。——《论语·先进》
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桓宽《盐铁论》
(6) 又如:劲旅(强有力的队伍);振旅(休整军队)
(7) 在外的人,旅人 [traveller]
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又如:旅颜(旅人困顿愁苦的面色);旅怀(羁旅者的情怀);旅尘(旅人身上的尘土);旅愁(羁旅者的愁闷心情);旅梦(旅人思乡之梦)
(9) 旅行;旅途 [journey;trip]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0) 又如:旅邸(旅舍);旅衣(行装;旅途中穿的服装);旅况(旅途的情怀或景况);旅泊(旅途中行舟暂时停泊);旅宿(旅途夜宿)
(11) 旅馆 [hotel]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拟古》
(12) 又如:旅壁(旅舍墙壁);旅主(旅舍主人)
(13) 众人;众子弟 [disciples]
闭门旅距。——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4) 又如:旅力(众力);旅见(众人一起进见);旅揖(官爵相同的人众伙一起作揖)
(15) 次序 [order]
宾以旅酬于西阶上。——《仪礼》
(16) 通“膂”。脊骨 [backbone]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诗·小雅·北山》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三国志·典韦传》
(17) 姓
◎ 旅的拼音: lǚ
〈词性:动〉
(1) 寄居外地,旅居 [travel]
故捨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羁旅之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2) 又如:旅骨(客死他乡者的尸骨);旅冢(客死他乡者之墓);旅寄(寄居他乡);旅葬(客死葬于他乡);旅魂(客死他乡者的鬼魂)
(3) 旅行 [travel; journey]
旅思倦摇摇。——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 旅的拼音: lǚ
〈词性:副〉
(1) 俱,一同 [together; completely]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国语·越语上》
(2) 又如:旅升(成群升上);旅占(谓与众人共同占卜)
◎ 旅的拼音: lǚ
〈词性:形〉
(1) 不种而生,野生 [wild]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2) 又如:旅生;旅葵(野生的葵菜);旅谷(野生的谷物)
旅伴、旅差费、旅程、旅次、旅店、旅费、旅馆、旅会、旅进旅退、旅居、旅客、旅人桥、旅社、旅舍、旅途、旅行、旅游、旅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