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饮恨吞声的意思

yǐnhèntūnshēng

饮恨吞声



拼音yǐn hèn tūn shēng

注音一ㄣˇ ㄏㄣˋ ㄊㄨㄣ ㄕㄥ

解释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出处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例子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饮恨吞声是贬义词。

繁体飲恨吞聲

近义饮气吞声

英语gulp down one's sobs with a grievance in one's hear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ǐn   注音  一ㄣˇ   繁体    
部首  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QNQW  仓颉  NVNO  郑码  OXRO  四角  27782  结构  左右电码  7390  区位  5091  统一码  996E  笔顺  ノフフ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饮(飲)的拼音:yǐn(一ㄣˇ)  

⒈ 喝,又特指喝酒:饮水思源。饮酒。饮泣(泪流满面,流到口里,形容悲哀到了极点)。饮鸩止渴。

⒉ 指可喝的东西:冷饮。饮料。饮食。

⒊ 中医汤剂的一种类型:香苏饮。饮子(不规定时间服用的汤剂)。

⒋ 中医学指体内水液传输不利停于腹腔或四肢的病症:痰饮。悬饮。溢饮。

⒌ 含忍:饮恨。饮誉(享有盛名,受到称赞)。

⒍ 隐没(  ):饮羽。

统一码

饮字UNICODE编码U+996E,10进制: 39278,UTF-32: 0000996E,UTF-8: E9 A5 AE。

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飲淾飮㱃

汉英互译

drink、imbibe

造字法

会意:从饣、从欠

English

drink; swallow; kind of drin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饮的拼音:

飲、飮、 yǐn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人形,左上边是人伸着舌头,左下边是酒坛(酉)。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飲”,隶书作“饮”。本义:喝)

(2) 同本义。有时特指喝酒 [drink]

飮,飮也。——《说文》。今隶作饮。

君子以饮食宴乐。——《易·需》。虞注:“水流入口为饮。”

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子反受而饮之。——《韩非子·十过》

项王即日因留 沛公与饮。——《史记》

(3) 又如:豪饮(放量饮酒);饮水茹藻(喝泠水吃淡味食品。喻处境艰难或内心抑郁之情);饮茶;一饮而尽;饮水(喝水)

(4) 含;忍 [keep in the heart]

耕男饐妇猛一省,髑髅饮冤死犹警。——清· 贝青乔《哀甬乐》

(5) 又如:饮恨而终(含恨而死);饮冤(含冤);饮默(忍着不吭声);饮气(忍气)

(6) 隐没;藏匿。通“隐” [hide]

然终不伐其能饮其德。——《汉书·游侠朱家传》

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后汉书·蔡邕传》

(7) 又如:饮章(匿名的奏章)

词性变化

饮的拼音:

yǐn  

〈词性:名〉

(1) 酒 [drink]

辨四饮之物。——《周礼·酒正》

(2) 又如:饮徒(酒友,酒徒);饮豪(指酒量极大);饮令(酒令)

(3) 统指饮食 [diet]。如:饮馔(饮食);饮食男女(指食色之欲);饮局(饭局、酒宴)

(4) 饮料 [beverages;drinks]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吕氏春秋·权勋》

(5) 又如:冷饮;热饮

(6) 另见 yìn  

常用词组

饮弹、饮风餐露、饮恨、饮恨吞声、饮具、饮料、饮流怀源、饮泣、饮食、饮食疗法、饮水槽、饮水器、饮水思源、饮宴、饮用水、饮羽、饮誉、饮鸩止渴

基本词义

饮的拼音:

yìn  

〈词性:动〉

(1) 把水给人或牲畜喝 [give water to drink;water an animlal]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饮羊(指羊贩让羊多饮水,增加其体重以牟利。后引申为欺诈牟利);饮水(给牲口喝水);饮马长江(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指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3) 用酒食款待 [wine and dine;entertain]

中军置酒饮归客。——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又如:饮客(用酒食款待客人);饮劳(以酒食慰劳)

(5) 另见( yǐn  )

常用词组

饮场

  拼音  hèn   注音  ㄏㄣˋ   
简体部首  忄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心部  
五笔86  NVEY  五笔98  NVY  仓颉  PAV  郑码  UXO  四角  97032  结构  左右电码  1868  区位  2662  统一码  6068  笔顺  丶丶丨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恨的拼音:hèn(ㄏㄣˋ)  

⒈ 怨,仇视:怨恨。愤恨。仇恨。痛恨。

⒉ 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遗恨。抱恨终天。

统一码

恨字UNICODE编码U+6068,10进制: 24680,UTF-32: 00006068,UTF-8: E6 81 A8。

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ate、regre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忄、艮声

English

hatred, dislike; resent, h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恨的拼音: hèn  

〈词性:动〉

(1) (形声。从心,艮( gèn  )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2) 同本义 [hate]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恨命(恨恨地;拼命);恨恨(气 忿的样子);恨穷发极(愤恨到极点而发怒);恨五骂六(投骰子时的叫骂声);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恨得切齿)

(4) 遗憾;后悔 [regret]

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汉书·王嘉传》

公子恨之复返。——《史记·魏公子列传》

叹息痛恨。——诸葛亮《出师表》

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是为恨。——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悔恨;怨恨;恨咤(遗憾嗟叹);;恨悔(悔恨);恨怅(遗憾惆怅)

(6) 违逆;不听从。通“很” [disobey]

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战国策》

常用词组

恨不得、恨不能、恨恨、恨事、恨铁不成钢、恨之入骨

  拼音  tūn   注音  ㄊㄨㄣ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DKF  仓颉  MKR  郑码  AGJ  四角  10608  结构  上下电码  0691  区位  4544  统一码  541E  笔顺  一一ノ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吞的拼音:tūn(ㄊㄨㄣ)  

⒈ 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

⒉ 兼并,侵占:吞没(  )。吞并。吞蚀。吞占。

统一码

吞字UNICODE编码U+541E,10进制: 21534,UTF-32: 0000541E,UTF-8: E5 90 9E。

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吴呑

汉英互译

annex、gulp、swallow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天声

English

swallow; absorb, annex, engulf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吞的拼音: tū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devor;swallow]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annex]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contain]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suffer]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词性变化

吞的拼音: tūn  

〈词性:形〉

痴呆 [dull-witted]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常用词组

吞并、吞剥、吞服、吞金、吞灭、吞没、吞声、吞声饮气、吞声饮泣、吞食、吞噬、吞吐、吞吞吐吐、吞咽、吞云吐雾、吞占、吞舟

  拼音  shēng   注音  ㄕㄥ   繁体    
部首  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NR  仓颉  GAH  郑码  BXM  四角  40207  结构  上下电码  5116  区位  4189  统一码  58F0  笔顺  一丨一フ丨一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声(聲)的拼音:shēng(ㄕㄥ)  

⒈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

⒉ 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

⒊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

⒋ 名誉:名声。

⒌ 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统一码

声字UNICODE编码U+58F0,10进制: 22768,UTF-32: 000058F0,UTF-8: E5 A3 B0。

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磬聲

汉英互译

make a sound、reputation、sound、tone、voice

造字法

形声:从耳、声殳声

English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声的拼音:

shē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sound;voice]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music;poet]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reputation]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renown;prestige]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speech]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词性变化

声的拼音:

shēng  

〈词性:动〉

(1) 发声 [make a sound]。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claim]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sing]。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声的拼音:

shēng  

〈词性:量〉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time]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常用词组

声辩、声波、声部、声场、声称、声带、声碟、声调、声东击西、声干扰、声光、声华、声价、声价十倍、声控、声口、声浪、声泪俱下、声量、声门、声名、声名大噪、声名狼藉、声明、声母、声纳、声能、声频、声谱、声气、声气相求、声腔、声情、声请、声喏、声色、声色俱厉、声嗓、声势、声说、声嘶力竭、声诉、声速、声态、声讨、声望、声威、声闻过情、声问、声息、声响、声学、声训、声压、声言、声扬、声音、声音笑貌、声域、声誉、声誉大振、声誉鹊起、声冤、声援、声源、声乐、声韵、声韵学、声张、声子、声罪致讨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