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í guó dòng zhòng
注音一ˊ ㄍㄨㄛˊ ㄉㄨㄥˋ ㄓㄨㄥˋ
解释动摇国基及民心。
出处《管子 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移国动众是中性词。
繁体移國動衆
动物生肖牛,虎,蛇
移的拼音:yí(一ˊ)
⒈ 挪动:移交。移植。移刻(过一段时间)。移晷(日影移动,犹言经过了一段时间)。移民。迁移。转移。移樽就教(端着酒去别人跟前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⒉ 改变,变动:移居。移易。移情(变易人的情志)。移动。潜移默化。
⒊ 旧时公文的一种,行文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移文。檄移。
移字UNICODE编码U+79FB,10进制: 31227,UTF-32: 000079FB,UTF-8: E7 A7 BB。
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䄬扡迻乁
change、move、shift
形声:从禾、多声
change place, shift; move about
详细解释◎ 移的拼音: yí
〈词性:动〉
(1)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2) 同本义。泛指移植 [transplant]
移,禾相倚移也。——《说文》。徐灏注:“ 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 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
(3) 又如:移花(移植花木);移根(犹移植);移种,移莳(犹移植)
(4) 假借为“迻”。移动 [shift;move]
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注:“徙也。”
弗能移也。——《国语·晋语》。注:’动也。”
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礼记》
移兵先击。——《史记·魏公子列传》
撤兵移营。——《广东军务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移顺天府。——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移户(所迁移的民户);移帐(迁徒篷帐);移籍(移居);移垦(迁徙垦荒);移寝(迁徙卧处);移寓(移居,迁居);移步(挪步);移云掩月(喻以假代真,巧加掩饰);移船泊岸(自动迁就);移窠(指婴儿满月时移入他人的房中);移山(移动山岳)
(6) 转移 [transfer;shift]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史记》
(7) 又如:移奖(把奖赏转移给他人);移茶客人(旧时上海妓院的定例,初次逛院的客人要挑选一个合意的妓女。这种嫖客称“移茶客人”);移商刻羽(移商拨羽。奏出优美动听的曲调);移赃(转移赃物或赃款);移营(转移营地)
(8) 变动;改变 [change]
时位之移人。——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世易时移。——《吕氏春秋·察今》
守节情不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不知几移。——[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9) 又如:移天换斗(喻力大谋高,能使天地星辰改变位置);移心(改变心意);移志(改变意志;动心)
◎ 移的拼音: yí
〈词性:名〉
移文,古时官府文书的一种。与牒相类,多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 [official document]。如:移会(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移告(移文告假);移知(移文通知);移劾(移文弹劾);移报(移文报告);移复(移文回复);移牒(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
移调、移动、移防、移风易俗、移关、移行、移花接木、移祸、移交、移居、移民、移情、移圈、移让、移山倒海、移天易日、移位、移徙、移项、移项、移用、移玉、移栽、移植、移樽就教
国(國)的拼音:guó(ㄍㄨㄛˊ)
⒈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⒉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 )。国药。
⒊ 姓。
国字UNICODE编码U+56FD,10进制: 22269,UTF-32: 000056FD,UTF-8: E5 9B BD。
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國囯囶囻圀㕵䆐
country、nation、national、state
邦
会意:从囗、从玉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详细解释◎ 国的拼音:
囯、國 guó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国宝、国宾、国柄、国步、国步艰难、国策、国产、国耻、国粹、国典、国都、国度、国法、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号、国花、国画、国徽、国会、国魂、国货、国籍、国技、国际、国际歌、国计民生、国家、国交、国脚、国界、国境、国舅、国君、国库、国力、国立、国门、国民、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政府、国难、国内、国戚、国旗、国情、国庆、国丧、国色、国色天香、国殇、国士无双、国势、国事、国是、国手、国泰民安、国体、国土、国王、国威、国文、国务、国务卿、国务院、国宴、国音、国营、国有、国语、国运、国贼、国债、国子监
动(動)的拼音:dòng(ㄉㄨㄥˋ)
⒈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动。波动。浮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动(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动动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动动全国”)。
⒉ 使开始发生:发动。
⒊ 使用:动用。动武。动问(客套话,请问)。
⒋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动。动人心弦。娓娓动听。动容。
⒌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动荤腥。
⒍ 非静止的:动画。
⒎ 可变的:动产。
⒏ 行为:举动。动作。
⒐ 常常:动辄得咎。
动字UNICODE编码U+52A8,10进制: 21160,UTF-32: 000052A8,UTF-8: E5 8A A8。
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動働㣫
act、move、stir、use
静
形声:左形右声
move, happen; movement, action
详细解释◎ 动的拼音:
動 dò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act;break out;show effect]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move;stir]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wave;shake;shock]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response;move;touch]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bud;germinate]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do;operate;work]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use]。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change;alter]。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词性:方〉∶吃 [eat]。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 动的拼音:
動 dòng
〈词性:副〉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动笔、动兵、动不动、动产、动词、动粗、动掸、动荡、动荡、动电、动肝火、动工、动滑轮、动画片、动画影片、动火、动机、动静、动觉、动口、动力、动量、动乱、动脉、动脉硬化、动脉注射、动摩擦、动摩擦、动脑子、动能、动怒、动魄惊心、动片、动气、动情、动人、动人心弦、动容、动身、动手、动手术、动态、动弹、动听、动土、动问、动窝儿、动武、动物、动物园、动向、动心、动心骇目、动刑、动凶、动摇、动议、动因、动用、动员、动员令、动辄、动辄得咎、动嘴、动作
众(衆)的拼音:zhòng(ㄓㄨㄥˋ)
⒈ 许多: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
⒉ 许多人: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众字UNICODE编码U+4F17,10进制: 20247,UTF-32: 00004F17,UTF-8: E4 BC 97。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乑衆眾
crowd、many、numerous
寡
会意:从三人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详细解释◎ 众的拼音:
衆、 zhòng
〈词性: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multitude;everyone]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everything]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all official]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soldier;army]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slave]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monk number]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 众的拼音:
衆 zhòng
〈词性:形〉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many]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various]。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general;common]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众多、众寡悬殊、众口难调、众口铄金、众口一词、众目睽睽、众目昭彰、众怒、众怒难任、众叛亲离、众擎易举、众人、众生、众矢之的、众数、众说、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众望、众望所归、众星捧月、众议院、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