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向隅之感的意思

xiàngzhīgǎn

向隅之感



拼音xiàng yú zhī gǎn

注音ㄒ一ㄤˋ ㄩˊ ㄓ ㄍㄢˇ

解释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指失望的感觉。

出处鲁迅《记“发薪”》:“然而还有薪水的和新近加俸的呢,可就不免有向隅之感。”

用法作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向隅之感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àng   注音  ㄒ一ㄤˋ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MKD  仓颉  HBR  郑码  NLJ  四角  27220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0686  区位  4782  统一码  5411  笔顺  ノ丨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向(嚮)的拼音:xiàng(ㄒ一ㄤˋ)  

⒈ 对着,朝着,与“背”相对:向背(bèi   )。向北。

⒉ 目标,意志所趋:志向。方向。

⒊ 偏袒,袒护:偏向。

⒋ 近,临:向晚。秋天漠漠向昏黑。

⒌ 从前:向日。向者。

⒍ 从开始到现在:向例。一向。

⒎ 姓。

统一码

向字UNICODE编码U+5411,10进制: 21521,UTF-32: 00005411,UTF-8: E5 90 91。

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嚮曏

汉英互译

direction、favo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宀、从口

English

toward, direction, tre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名〉

(1) (象形。从宀( mián  ),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window]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鄉(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鄉(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direction]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always;all along]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just now]

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词性变化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动〉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face]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revere]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be partiql to;side with]

不妨事,妳妳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go]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介〉

(1) 朝着 [to;toward]。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from]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连〉

假设;如果 [if]。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助〉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动〉

(1) [在鄉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嚮”字表示]对着,面向 [face to]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訃浑嚮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響。——《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嚮坐,张良西嚮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go straight towards;head for]

嚮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be close to]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向的拼音:

xiàng  

〈词性:名〉、〈词性:副〉

(1) 旧时,以往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

曏,不久也。从日,鄉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副]∶明,表明 [clearly;indicate]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常用词组

向背、向导、向火、向来、向例、向慕、向暮、向盘、向前、向日、向日葵、向荣、向善、向上、向时、向使、向晚、向往、向午、向下、向心、向心力、向阳、向隅、向隅而泣、向者

  拼音    注音  ㄩˊ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阜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BJMY  仓颉  NLWLB  郑码  YKLZ  四角  76227  结构  左右电码  7126  区位  5171  统一码  9685  笔顺  フ丨丨フ一一丨フ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隅的拼音:yú(ㄩˊ)  

⒈ 角落:城隅。墙隅。屋隅。隅隙(屋角的洞穴)。向隅而泣。

⒉ 〔隅中〕将近中午的时候。

⒊ 靠边的地方:海隅。

统一码

隅字UNICODE编码U+9685,10进制: 38533,UTF-32: 00009685,UTF-8: E9 9A 85。

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隅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ign

造字法

形声:从阝、禺声

English

corner, nook, remote pla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隅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   ),禺(   )声。“阜”是土山,有土则可用于建筑,因而从“阜”的字有的与建筑有关。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

(2) 同本义 [corner of a mountain or river]

隅,陬也。——《说文》

既登览乎隅椒,复临泛乎汪洋。——明· 徐渭《缇芝赋》

(3) 又如:山隅;隅椒(山角与山顶);隅隈(角落和弯曲之处);隅陬(角落)

(4) 角,角落 [corner]

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

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考工记·匠人》

抠衣趋隅。——《礼记·曲礼》

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

采桑城南隅。

停于大室之隅。——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折过墙隅。——《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隅头(墙角;拐角);城隅(城的一角);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6) 边远的地方 [outlying place]

咫只雪山路,归飞西海隅。——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

(7) 又如:隅谷(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隅镇(边远小镇);隅夷(神话中的日出处);隅辟(边境,国境);隅官(边地官员)

(8) 事物的部分或片面 [part]

举端自理,滞隅则失。——《后汉书》

(9) 又如:隅见(片面的见解);隅曲(偏狭之见);隅积(部分和总体)

(10) 边;旁 [side]

昏将举火,执烛隅坐,错总之法,横子坐所。——《管子》

(11) 又如:隅坐(坐位的侧边);隅目(斜眼而视,怒视)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gǎn   注音  ㄍㄢˇ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DGKN  仓颉  IRP  郑码  HMJW  四角  53330  结构  上下电码  1949  区位  2448  统一码  611F  笔顺  一ノ一丨フ一フノ丶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感的拼音:gǎn(ㄍㄢˇ)  

⒈ 觉出:感触。感觉。感性。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⒉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叹。自豪感。感人肺腑。百感交集。

⒊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感愧。

统一码

感字UNICODE编码U+611F,10进制: 24863,UTF-32: 0000611F,UTF-8: E6 84 9F。

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感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ffect、be obliged、feel、move、sense、touch

造字法

形声:从心、咸声

English

feel, perceive, emo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感的拼音: g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move]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response]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touch]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thank;feel grateful]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sigh with emotio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miss]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infect;be affected by]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puzzle]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jiǎn  )。减损,减少 [lessen;decrease]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词性变化

感的拼音: gǎn  

〈词性:名〉

(1) 感触;情绪;意念 [thoughts and feelings]。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2) 另见 hàn  

常用词组

感触、感戴、感动、感恩、感恩戴德、感恩图报、感发、感奋、感愤、感官、感光、感化、感怀、感激、感激不尽、感激涕零、感觉、感觉、感觉器官、感慨、感愧、感喟、感冒、感念、感佩、感情、感情用事、感染、感染力、感人、感伤、感受、感受、感叹、感叹、感叹号、感叹句、感同身受、感悟、感想、感谢、感性、感性认识、感应、感遇、感召、感知、感知

基本词义

感的拼音: hàn  

〈词性:动〉

(1) 假借为“撼”。摇动 [shake]

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枚乘《七发》

(2) 又如:感突(冲撞奔突貌);无感(不能撼动);感帨(指男子对女子非礼相陵);感移(谓动摇之使其改变);感动(动摇)

(3) 假借为“憾”。怨恨 [hate]

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左传·昭公十一年》。注:“ 楚常恨其不服顺。”

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汉书·张安世传》

(4) 又如:释感(化解仇恨);怀感(怀恨);感恨(怨恨,不满);感恚(愤恨)

(5) 另见 gǎn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