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体国安民的意思

guóānmín

体国安民



拼音tǐ guó ān mín

注音ㄊ一ˇ ㄍㄨㄛˊ ㄢ ㄇ一ㄣˊ

解释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体国安民是中性词。

繁体軆國安民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tǐ tī   注音  ㄊ一ˇ ㄊ一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WSGG  仓颉  ODM  郑码  NFA  四角  25230  结构  左右电码  7555  区位  4469  统一码  4F53  笔顺  ノ丨一丨ノ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体(體)的拼音:tǐ(ㄊ一ˇ)  

⒈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⒉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⒊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⒋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⒌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⒍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⒎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⒏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⒐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其他字义

体(體)的拼音:tī(ㄊ一)  

⒈ 〔体己〕①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②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统一码

体字UNICODE编码U+4F53,10进制: 20307,UTF-32: 00004F53,UTF-8: E4 BD 93。

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笨體躰骵軆

汉英互译

body、style、substance、system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体的拼音:

(1) 軆   

(2) 另见   

常用词组

体己

基本词义

体的拼音:

  

〈词性: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body]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limbs]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shape (of a person's body)physique;body]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body of domestic animal]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main part]

以天演为体。——[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substance]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specifications;laws]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omen]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nature]。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norm]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type of writing;literary form]。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system]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aspect of a verb]。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form;style]。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cube]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词性变化

体的拼音:

  

〈词性:动〉

(1) 亲身经验;体察 [personally do or experience sth.;experience and observe]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put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divide;dismember]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take shape]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show]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model oneself]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succeed]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grow]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contain]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experience;practise]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常用词组

体表、体裁、体操、体侧、体察、体大思精、体罚、体肤、体格、体会、体积、体检、体力、体例、体谅、体量、体貌、体面、体内、体能、体念、体魄、体腔、体弱、体认、体势、体式、体态、体坛、体贴、体贴入微、体统、体外受精、体位、体味、体温、体温计、体无完肤、体悟、体惜、体系、体校、体现、体刑、体形、体性、体恤、体癣、体验、体液、体育、体育场、体育馆、体育运动、体质、体制、体重

  拼音  guó   注音  ㄍㄨㄛˊ   繁体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LGYI  仓颉  WMGI  郑码  JDCS  四角  60103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48  区位  2590  统一码  56FD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一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国(國)的拼音:guó(ㄍㄨㄛˊ)  

⒈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⒉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  )。国药。

⒊ 姓。

统一码

国字UNICODE编码U+56FD,10进制: 22269,UTF-32: 000056FD,UTF-8: E5 9B BD。

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國囯囶囻圀㕵䆐

汉英互译

country、nation、national、stat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囗、从玉

English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国的拼音:

囯、國 guó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常用词组

国宝、国宾、国柄、国步、国步艰难、国策、国产、国耻、国粹、国典、国都、国度、国法、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号、国花、国画、国徽、国会、国魂、国货、国籍、国技、国际、国际歌、国计民生、国家、国交、国脚、国界、国境、国舅、国君、国库、国力、国立、国门、国民、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政府、国难、国内、国戚、国旗、国情、国庆、国丧、国色、国色天香、国殇、国士无双、国势、国事、国是、国手、国泰民安、国体、国土、国王、国威、国文、国务、国务卿、国务院、国宴、国音、国营、国有、国语、国运、国贼、国债、国子监

  拼音  ān   注音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PVF  仓颉  JV  郑码  WDZM  四角  30404  结构  上下电码  1344  区位  1618  统一码  5B89  笔顺  丶丶フ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安的拼音:ān(ㄢ)  

⒈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⒉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⒊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⒋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安。转危为安。

⒌ 装设:安置。安家立业。

⒍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安的什么心?

⒎ 疑问词,哪里:安能如此?

⒏ 姓。

统一码

安字UNICODE编码U+5B89,10进制: 23433,UTF-32: 00005B89,UTF-8: E5 AE 89。

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quiet、clam、safe、set、peaceful、tranquil、be satisfied、secur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宀、从女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形〉

(1)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 同本义 [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

安,定也。——《尔雅》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谢庄遂安。——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4) 安逸,安乐 [easy]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5)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6) 安详,从容不迫 [composed]。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7) 安宁 [peaceful]

毅良久稍安。—— 唐· 李朝威《柳毅传》。

(8)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9) 缓慢 [slowly]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10)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词性变化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动〉

(1) 使安定 [stabilize]

与魏质以安其心。——《韩非子·存韩》

可以为富安天下。——汉· 贾谊《论积贮疏》

安身立命。——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安神(使心神安定);安国(安邦定国;安定的邦国);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邦(安定国家);安内(安定内部)

(3) 安抚,安顿抚慰 [appease]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安存(安抚存恤);安恤(安抚体恤);定人(安抚人民);安辑(安抚)

(5) 安排;安置 [arrange]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6) 又如:安席(入座敬酒);安座(安席)

(7) 安心。习惯、满足于 [be content with]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清· 黄宗羲《原君》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三国志·司马郎传》。

(8) 又如:安于现状;安业(安于本业);安命(顺从命运安排)

(9) 安装 [install;fix]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书》。

(10) 又如:安电灯;安刀把儿

(11) 存着…心,怀有[某种不好意图] [harbor]。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副〉

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how]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名〉

(1) “安培”的简称 [ampere]

(2) 用于外国语的音译。如:安琪儿;安拉;安第斯山

(3) 姓

安的拼音: ān  

〈词性:代〉

(1) 谁;何;什么 [who;how;what]

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孙膑兵法·纂卒》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国语·晋语》

(2) 哪里,何处 [where]

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用词组

安安心心、安邦定国、安步当车、安瓿、安插、安厝、安定、安定、安定团结、安顿、安放、安分、安分守己、安抚、安好、安家、安家费、安家落户、安检、安静、安居、安居乐业、安康、安乐、安乐死、安乐椅、安乐窝、安理会、安陵君、安谧、安眠药、安民告示、安宁、安排、安排、安培、安贫乐道、安琪儿、安寝、安全、安全玻璃、安全岛、安全帽、安全门、安然、安然无恙、安如磐石、安如泰山、安设、安身、安身立命、安适、安泰、安土重迁、安妥、安危、安慰、安稳、安息、安釐王、安闲、安详、安心、安逸、安营扎寨、安葬、安之若素、安置、安装

  拼音  mín   注音  ㄇ一ㄣˊ   
简体部首  乛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5画  
繁体部首  氏部  
五笔  NAV  仓颉  RVP  郑码  YYBH  四角  77747  结构  单一电码  3046  区位  3581  统一码  6C11  笔顺  フ一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民的拼音:mín(ㄇ一ㄣˊ)  

⒈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⒉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⒊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⒋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⒌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⒍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⒎ 同“苠”。

统一码

民字UNICODE编码U+6C11,10进制: 27665,UTF-32: 00006C11,UTF-8: E6 B0 91。

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ivilian、folk、the peopl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民的拼音: mín  

〈词性: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common 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man;person;human being;mankind]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词性变化

民的拼音: mín  

〈词性:形〉

(1) 民间的 [folk;among the people]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常用词组

民办、民兵、民不堪命、民不聊生、民船、民法、民防、民房、民愤、民风、民歌、民工、民国、民航、民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民警、民力、民品、民情、民穷财尽、民权、民生、民事、民俗、民庭、民团、民望、民校、民心、民谣、民意、民营、民用、民怨、民怨沸腾、民乐、民运、民贼、民政、民脂民膏、民众、民主、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民族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