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挑拨煽惑的意思

tiǎoshānhuò

挑拨煽惑



拼音tiǎo bō shān huò

注音ㄊ一ㄠˇ ㄅㄛ ㄕㄢ ㄏㄨㄛˋ

解释搬弄是非,煽动闹事。

出处邓小平《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日寇、汉奸、托派之辈,则更利用这些缺点和错误,来进行其挑拨煽惑的阴谋,企图造成民变。”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挑起事端。

感情挑拨煽惑是贬义词。

繁体挑撥傓惑

近义挑拨离间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tiāo tiǎo   注音  ㄊ一ㄠ ㄊ一ㄠ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86  RIQN  五笔98  RQIY  仓颉  QLMO  郑码  DVRD  四角  52013  结构  左右电码  2176  区位  4484  统一码  6311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挑的拼音:tiāo(ㄊ一ㄠ)  

⒈ 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挑土。挑夫(旧时以给人挑货物行李为业的人)。

⒉ 挑的东西:挑担。

⒊ 挖取:挑荠菜。

⒋ 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一挑儿白菜。

⒌ 选,拣: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⒍ 古同“佻”,佻达。

其他字义

挑的拼音:tiǎo(ㄊ一ㄠˇ)  

⒈ 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挑起帘子。

⒉ 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打。

⒊ 拨弄,引动:挑拨。挑动。挑头。

统一码

挑字UNICODE编码U+6311,10进制: 25361,UTF-32: 00006311,UTF-8: E6 8C 91。

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㨄誂

汉英互译

carry on shoulder with a pole、choose、instigate、pick、raise、select、shoulder、stir up

造字法

形声:从扌、兆声

English

a load carried on the shoulders; to car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挑的拼音: tiāo  

〈词性:动〉

(1) (本义的挑读 tiǎo  ,挖取)

(2) 用肩膀担 [shoulder]

担挑双草履,壁依一乌藤。——陆游《自题传神》。

(3) 又如:挑力(挑担。以肩荷物);挑包(肩挑包裹);挑码头(在码头上挑运东西);从对门坡上挑柴火;挑米;挑油;挑谷

(4) 引申为承担;担当 [bear;hold]。

(5) 如:挑头的(领头,带头);挑家过日子;挑担子(承担责任或担负重任)

(6) 挑选 [select]

你不嫌不好,挑两块去好了。——《红楼梦》

(7) 又如:挑兵(选募兵);挑补(挑选补官);挑踢(挑选);挑撮(撷章摘句);挑嘴(挑拣食物)

(8) 挑剔 [pick]

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会挑人。——《红楼梦》

(9) 又如:挑抉(挑剔);挑刺

(10) 通“佻”。窃取 [steal]

却至挑天。——《国语》

(11) 挖取 [dig]

时挑野菜和根煮。——唐· 杜荀鹤《山中寡妇》

(12) 抬举 [praise or promote sb.to show favour;favour sb.]

只要六老爷别的事上多挑他们姐儿们就是了,这一席酒,我们效六老爷的劳。——《儒林外史》

词性变化

挑的拼音: tiāo  

〈词性:量〉

(1) 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2) 如:一挑水;一挑柴火

挑的拼音: tiāo  

〈词性:形〉

(1) 修长貌。多指身材 [slender]

容长脸儿,长挑身材。——《红楼梦》

(2) 通“佻”。轻佻 [giddy]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抉,其服不挑。——《荀子·强国》

(3) 另见 tiǎo  

常用词组

挑刺,挑刺儿、挑错、挑担、挑肥拣瘦、挑夫、挑拣、挑脚、挑礼,挑礼儿、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儿、挑三拣四、挑食、挑剔、挑挑剔剔、挑选、挑眼、挑中、挑针打眼、挑字眼儿、挑子

基本词义

挑的拼音: tiǎo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兆声。本义:挑拨,挑动)

(2) 同本义 [instigate;incite;provoke]

挑,挠也。——《说文》

挠挑无极。——《庄子·太宗师》

汉王欲挑战。——《汉书·高帝纪》

故相如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传》

目窕心与。——《文选·枚乘·七发》。注:“窕当为挑。史记曰:‘目挑心招’。张晏汉书注曰:‘挑,娆也。’”

媒而挑之。——《列子·杨朱》

(3) 又如:挑三豁四(搬弄是非);挑头子(挑起事端;借端生事);挑眼(嫌弃;挑刺);挑茶斡刺(寻事生非);挑缀(挑拨);挑拨弄火(挑逗;拨弄火舌);挑引(挑逗,逗引);挑泛(挑逗);挑招(挑逗勾引);挑狎(调戏);挑情(挑动情爱);挑发(挑动诱发);挑谑(逗引,调笑)

(4) 挖取 [dig]。

(5) 如:挑野菜;挑耳;挑治(挑挖治病);挑挖(挖掘);挑补(挖补);挑动(开挖);挑浚(清除淤塞,开通河道);挑剜(抠挖);挑菜(挖菜)

(6) 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raise]。

(7) 如:把帘子挑起来;挑拨(拨动灯芯使灯火明亮)

(8) 用指尖、棍尖等刺或戳 [poke]。

(9) 如:挑火;挑刺;挑灯;挑破水泡

(10) 显露 [expose]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韩非子》

(11) 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反手回拨[make string toward the inside with backhand]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词性变化

挑的拼音: tiǎo  

〈词性:名〉

(1) 汉字的笔画之一,由左斜上 [rising stroke in a Chinese character]

(2) 另见 tiāo  

常用词组

挑拨、挑拨离间、挑出、挑大梁、挑灯、挑灯拨火、挑动、挑逗、挑花、挑明、挑弄、挑起、挑唆、挑三窝四、挑头,挑头儿、挑衅、挑檐、挑战、挑嘴

  拼音    注音  ㄅㄛ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RNTY  仓颉  QIVE  郑码  DZXS  四角  53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328  区位  1806  统一码  62E8  笔顺  一丨一フノ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拨(撥)的拼音:bō(ㄅㄛ)  

⒈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

⒉ 分给:拨发。拨款。拨付。

⒊ 治理:拨乱反正。

⒋ 掉转:拨转马头。

⒌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拨儿。

统一码

拨字UNICODE编码U+62E8,10进制: 25320,UTF-32: 000062E8,UTF-8: E6 8B A8。

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al、move with hand

造字法

形声:从扌、发声

English

move; dispel; distribu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拨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

(2) 同本义 [administer]

撥,治也。——《说文》

玄王桓拨。——《诗·商颂·长发》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3) 又如:拨烦(治理烦杂的事务);拨乱(治理乱政;平定祸乱);拨畦(整治田畦);拨通(开导;启发)

(4) 拨动东西;分开;拨开 [stir;poke]

香炉风雪拨帘看。——唐· 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重题》

乃奋臂以指拨眦。——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拨风(像拨开大风的样子,速度异常之快);拨火儿(拨动火种使火烧得旺,比喻挑拨);拨置(挑拨);拨嘴(拌口舌);拨正(拨动使正;曲与直)

(6) 调拨 [allocate]

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三国演义》

(7) 又如:拨款;拨降(发下);拨发(调拨发运);拨换(调换);拨兑(调拨;掉换)

(8) 废弃 [abandon]

秦拨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

(9) 又如:拨置(废置;挑拨);拨弃(抛开,丢弃);拨捐(犹泼弃,倾弃)

(10) 排除 [get rid of]

虽然如此,早晚定拨冗而来。——毕魏《三报恩》

(11) 断绝,折 [break]

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12) 弹拨 [pluck a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13) 碰撞;撞击 [impact]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4) 掉转 [turn around]。如:拨转(掉转;转动;回心转意);拨转文词(调转话题)

词性变化

拨的拼音:

  

〈词性:名〉

拨子 [plectrum]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

拨的拼音:

  

〈词性:量〉

一群因共同利益、目的或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人 [group]。如:分成两拨儿

常用词组

拨动、拨付、拨给、拨号、拨火、拨火棍、拨开、拨款、拨浪鼓、拨楞、拨乱反正、拨乱反治、拨慢、拨弄、拨云见日,拨云睹日、拨正、拨子

  拼音  shān   注音  ㄕㄢ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OYNN  仓颉  FHSM  郑码  UOYY  四角  93827  结构  左右电码  3569  区位  4131  统一码  717D  笔顺  丶ノノ丶丶フ一ノフ丶一フ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煽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同“扇”。

统一码

煽字UNICODE编码U+717D,10进制: 29053,UTF-32: 0000717D,UTF-8: E7 85 BD。

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煽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instigate

造字法

形声:从火、扇声

English

stir up, incite, agitate, provo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煽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火,扇声。本义:火炽盛) 同本义[flaming]

傓,炽盛也。从人,扇声。——《说文》

艳妻煽方处。——《诗·小雅·十月之交》。按,傓、煽皆后出字,皆因诗辞而制也。鲁诗:阎妻扇方处,是本字。

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左思《蜀都赋》

(2) 又如:煽炽(炽盛);煽虐(肆虐)。引申为气势炽盛

然内宠方煽,太子终以忧死。——《新唐书》

(3) 又如:煽行(炽盛,流行)

词性变化

煽的拼音: shān  

〈词性:动〉

(1) 扇火使炽盛 [blow the fire]。如:煽引(煽动引诱)

(2) 鼓动;蛊惑 [instigate]。如:煽弄(煽惑玩弄);煽骗(吹嘘诈骗)

常用词组

煽动、煽风点火、煽惑、煽情、煽诱

  拼音  huò   注音  ㄏㄨㄛˋ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AKGN  仓颉  IMP  郑码  HMAW  四角  53330  结构  上下电码  1910  区位  2783  统一码  60D1  笔顺  一丨フ一一フノ丶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惑的拼音:huò(ㄏㄨㄛˋ)  

⒈ 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

⒉ 使迷乱: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蛊惑人心。

统一码

惑字UNICODE编码U+60D1,10进制: 24785,UTF-32: 000060D1,UTF-8: E6 83 91。

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e puzzled、delude、mislead

造字法

形声:从心、或声

English

confuse, mislead, baffle; doub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惑的拼音: huò  

〈词性:动〉

(1) (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2) 同本义 [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

内惑于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为奴婢所惑。——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惑眩(迷乱;混乱);惑疾(迷乱之病);惑变(迷乱变化);惑易(精神失常);惑志(疑心);惑误 (使人疑而误之)

(4) 迷惑,使…辨不清 [puzzle;delude;confuse;mislead]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 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以惑愚瞽。——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惑动(迷惑动摇);惑主(迷惑君主);惑术(迷惑人心之术);惑惑(迷惑);惑众(迷惑众人);造谣惑众;妖言惑众;惑世

(6) 迷恋 [indulge in]。如:惑妄(迷于邪说);惑溺(沉迷)

(7) 迷失 [los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将军。——《汉书》

词性变化

惑的拼音: huò  

〈词性:形〉

(1) 糊涂,令人不解 [muddle-headed]

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传道受业解惑。——唐· 韩愈《师说》

孰能无惑。

幽暗昏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惑实(糊涂);惑人(昏庸糊涂的人);惑主(昏君);惑突(糊涂,疑惑)

常用词组

惑乱、惑然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