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āo shēng nì jì
注音ㄊㄠ ㄕㄥ ㄋ一ˋ ㄐ一ˋ
解释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
出处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韬声匿迹是中性词。
繁体韜聲匿跡
近义韬神晦迹
英语cease all public activities(keep silent and lie low)
动物生肖牛,虎,蛇
韬(韜)的拼音:tāo(ㄊㄠ)
⒈ 弓或剑的套子。
⒉ 隐藏,隐蔽:韬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⒊ 用兵的谋略:韬钤。韬略。
韬字UNICODE编码U+97EC,10进制: 38892,UTF-32: 000097EC,UTF-8: E9 9F AC。
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韬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韜轁弢鞱
形声:从韦、舀声
sheath, scabbard, bow case
详细解释◎ 韬的拼音:
韜、鞱 tāo
〈词性:名〉
(1) (形声。从韦,舀( yǎo )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2) 同本义 [scabbard]
韬,剑衣也。——《说文》
(3) 装弓的袋子 [bow case]
韬,弓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
(4) 用兵的计谋 [military strategy]
不劳孙子法,自得 太公韬。—— 李德裕《 李文饶集》
(5) 又如:韬钤(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军事上的谋略)
◎ 韬的拼音:
韜 tāo
〈词性:动〉
(1) 掩藏 [conceal;hide;cover up]
韬舌辱壮志,叫阍无助声。——杜牧《感怀诗一首》
(2) 又如:韬光晦迹,韬光讳彩(收敛锋芒;隐藏踪迹);韬日(日光隐藏);韬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韬光(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韬沉(隐逸);韬含(谙记,熟诸);韬表(弥封书表);韬面(遮面)
(3) 纳弓于弓袋 [put bow into case]
韬,弓藏也。——《广雅·释器》
(4) 如:韬弓(纳弓入弓套)
(5) 包容 [contain]
有韬世之量。——潘岳《寡妇赋》
(6) 又如:韬世(度量大);韬合(包容切合);韬涵(包含)
(7) 宽;缓 [relax]
[梁元帝] 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通鉴》
韬光养晦、韬晦、韬略
声(聲)的拼音:shēng(ㄕㄥ)
⒈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
⒉ 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
⒊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
⒋ 名誉:名声。
⒌ 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声字UNICODE编码U+58F0,10进制: 22768,UTF-32: 000058F0,UTF-8: E5 A3 B0。
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磬聲
make a sound、reputation、sound、tone、voice
形声:从耳、声殳声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详细解释◎ 声的拼音:
聲 shē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sound;voice]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music;poet]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reputation]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renown;prestige]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speech]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 声的拼音:
聲 shēng
〈词性:动〉
(1) 发声 [make a sound]。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claim]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sing]。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 声的拼音:
聲 shēng
〈词性:量〉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time]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声辩、声波、声部、声场、声称、声带、声碟、声调、声东击西、声干扰、声光、声华、声价、声价十倍、声控、声口、声浪、声泪俱下、声量、声门、声名、声名大噪、声名狼藉、声明、声母、声纳、声能、声频、声谱、声气、声气相求、声腔、声情、声请、声喏、声色、声色俱厉、声嗓、声势、声说、声嘶力竭、声诉、声速、声态、声讨、声望、声威、声闻过情、声问、声息、声响、声学、声训、声压、声言、声扬、声音、声音笑貌、声域、声誉、声誉大振、声誉鹊起、声冤、声援、声源、声乐、声韵、声韵学、声张、声子、声罪致讨
匿的拼音:nì(ㄋ一ˋ)
⒈ 隐藏,躲藏:隐匿。藏匿。匿名。销声匿迹。
匿字UNICODE编码U+533F,10进制: 21311,UTF-32: 0000533F,UTF-8: E5 8C BF。
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匿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onceal、hide
藏、躲
形声:从匚、若声
hide; go into hiding
详细解释◎ 匿的拼音: nì
〈词性:动〉
(1) (形声。从匚( xǐ ),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2) 同本义 [hide]
匿,亡也。——《说文》
匿,藏也。——《广雅》
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
而知匿其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
匿怨而友其人。——《论语》。皇疏:“藏也。”
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
君畏匿之。
匿于溷藩以免。(藏在厕所里。溷,厕所。藩,篱、墙。)——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隐匿(隐藏;躲起来);藏匿(藏起来不让人发现);匿光(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匿怨(内心隐藏怨恨);匿意(隐藏真情);匿谋(隐藏其谋略)
(5) 隐瞒 [conceal]
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 烈名人质作食。——《世说新语·文学》
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商君书·垦令》
(6) 又如:匿户(隐瞒不报的户籍);匿心(隐瞒真实思想);匿年(不肯把真实年龄告人);匿作(隐瞒姓名而劳作);匿訑(隐瞒欺诈);匿悃(隐瞒实情);匿情(隐瞒真情);匿善(隐瞒才能)
(7) 〈词性:形〉 假借为“慝”。恶,坏 [bad]
常令不审,则百匿胜。——《管子·七法》
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荀子·天论》
◎ 匿的拼音: nì
〈词性:副〉
暗暗地 [secretly]。如:匿留(暗中收留);匿控(暗中控告)
匿报、匿藏、匿伏、匿迹、匿名、匿名信、匿笑、匿影藏形
迹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脚印:踪迹。足迹。血迹。笔迹。
⒉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迹。
⒊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⒋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⒌ 据实迹考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迹字UNICODE编码U+8FF9,10进制: 36857,UTF-32: 00008FF9,UTF-8: E8 BF B9。
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蹟跡脔䢌䟱
mark、remains、ruins、trace、vestige
形声:从辶、亦声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详细解释◎ 迹的拼音:
跡、蹟 jì
〈词性:名〉
(1) 同本义 [footmark]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mark]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remains]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achievement;merit]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 迹的拼音: jì
〈词性:动〉
(1) 追踪;追寻 [shadow]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follow]。如:迹附(追随)
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