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āo huì zhī jì
注音ㄊㄠ ㄏㄨㄟˋ ㄓ ㄐ一ˋ
解释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例子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用法作宾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感情韬晦之计是褒义词。
繁体韜晦之計
英语the stratagem of concealing one's true intentions
动物生肖牛,虎,蛇
韬(韜)的拼音:tāo(ㄊㄠ)
⒈ 弓或剑的套子。
⒉ 隐藏,隐蔽:韬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⒊ 用兵的谋略:韬钤。韬略。
韬字UNICODE编码U+97EC,10进制: 38892,UTF-32: 000097EC,UTF-8: E9 9F AC。
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韬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韜轁弢鞱
形声:从韦、舀声
sheath, scabbard, bow case
详细解释◎ 韬的拼音:
韜、鞱 tāo
〈词性:名〉
(1) (形声。从韦,舀( yǎo )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2) 同本义 [scabbard]
韬,剑衣也。——《说文》
(3) 装弓的袋子 [bow case]
韬,弓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
(4) 用兵的计谋 [military strategy]
不劳孙子法,自得 太公韬。—— 李德裕《 李文饶集》
(5) 又如:韬钤(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军事上的谋略)
◎ 韬的拼音:
韜 tāo
〈词性:动〉
(1) 掩藏 [conceal;hide;cover up]
韬舌辱壮志,叫阍无助声。——杜牧《感怀诗一首》
(2) 又如:韬光晦迹,韬光讳彩(收敛锋芒;隐藏踪迹);韬日(日光隐藏);韬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韬光(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韬沉(隐逸);韬含(谙记,熟诸);韬表(弥封书表);韬面(遮面)
(3) 纳弓于弓袋 [put bow into case]
韬,弓藏也。——《广雅·释器》
(4) 如:韬弓(纳弓入弓套)
(5) 包容 [contain]
有韬世之量。——潘岳《寡妇赋》
(6) 又如:韬世(度量大);韬合(包容切合);韬涵(包含)
(7) 宽;缓 [relax]
[梁元帝] 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通鉴》
韬光养晦、韬晦、韬略
晦的拼音:huì(ㄏㄨㄟˋ)
⒈ 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晦朔。
⒉ 夜晚:晦明。风雨如晦。
⒊ 昏暗不明:晦暝。晦暗。晦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晦(意义不明显)。
⒋ 不顺利,倒霉:晦气。
晦字UNICODE编码U+6666,10进制: 26214,UTF-32: 00006666,UTF-8: E6 99 A6。
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晦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dark、gloomy、night
形声:从日、每声
dark, unclear, obscure; night
详细解释◎ 晦的拼音: huì
〈词性:名〉
(1)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 同本义 [la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晦,月尽也。——《说文》
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论衡·四讳》
陈不违晦。——《左传·成公十七年》
朝菌不知晦朔。——《庄子·逍遥游》
不知晦朔。——[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戊申晦。——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晦望(农历每月末一日与十五日);晦景(晦日,晦节);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4) 夜;晚 [night]
晦淫惑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夜也。”
(5) 又如:晦明(从黑夜到天明。即昼夜);晦晓(夜晚与天明);晦魄(夜月);风雨如晦
◎ 晦的拼音: huì
〈词性:形〉
(1) 昏暗 [dark]
晦而休。——《国语·鲁语》。注:“冥也。”
是时雷电晦冥。——《汉书·高帝纪》
幽晦以多雨。——《楚辞·屈原·涉江》
道途显晦。——唐· 李朝威《柳毅传》
晦明变化。——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又如:晦冥(昏暗);晦蒙(昏暗);晦盲(昏暗不明);晦芒(昏暗)
(3) 义理深微;隐晦;含蓄 [implicit]
志而晦。——《左传·成公十四年》
(4) 又如:晦伏(隐晦不显);晦昧(隐晦不明);晦窒(晦涩不通);晦塞(晦涩不畅)
(5) 草木凋零 [withered,fallen and scattered about]
寂历百草晦。——江淹《诗》。注:“凡草木华实荣茂谓之明,枝叶凋伤谓之晦。”
(6) 又如:晦在(凋零将尽,健在的已经很少了)
(7) 倒霉 [be unlucky]。如:晦气星(比喻能使人倒霉的人或事);晦气色(难看的、呈青黄色的脸色)
◎ 晦的拼音: huì
〈词性:动〉
掩蔽;隐秘 [hide]。如:晦迹(隐居);晦抑(隐藏;隐瞒);晦心(隐藏本心);晦光(蒙蔽光明)
晦暗、晦明、晦暝、晦气、晦涩、晦朔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计(計)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核算:计时。计量(liàng )。计日程功。
⒉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计。湿度计。
⒊ 主意,策略:计策。计谋。
⒋ 谋划,打算:计划。计议。
⒌ 姓。
计字UNICODE编码U+8BA1,10进制: 35745,UTF-32: 00008BA1,UTF-8: E8 AE A1。
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計
idea、plan、calculate、count、meter、stratagem
会意:从讠、从十
plan, plot; strategem; scheme
详细解释◎ 计的拼音:
計 jì
〈词性:动〉
(1)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shǔ )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2) 同本义 [count;compute;calculate]
計,会算也。——《说文》
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学书计。——《礼记·内则》
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计日以还。——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计其长。——明· 魏学洢《核舟记》
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 计较;关心于 [be concerned about]
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 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 商议;谋划 [discuss;scheme]
计,谋也。——《广雅》
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非计久长。
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 柳宗元《三戒》
(7) 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8) 考察;审核 [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9) 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 计的拼音:
計 jì
〈词性:名〉
(1) 算法;算术 [algorithm;arithmetic]。如:计历(算历)
(2) 计簿 [account book]。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3) 呈送计簿的官吏 [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4) 计策;计谋 [plan;stratagem]
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吾计已决。——汉· 刘向《列女传》
计无所出。——晋· 干宝《搜神记》
何以为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6) 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gage;meter]。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7) 生计,谋生手段 [livelihood]。如:家计
(8) 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economy]。如:国计民生
(9) 姓
计策、计程车、计酬、计出万全、计分、计功受赏、计功行赏、计划、计划、计划经济、计划生育、计件、计较、计量、计谋、计穷力屈、计穷势蹙、计穷途拙、计日程功、计日而待、计日奏功、计入、计上心来、计时、计数、计谋、计算、计算尺、计算机、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