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收兵回营的意思

shōubīnghuíyíng

收兵回营



拼音shōu bīng huí yíng

注音ㄕㄡ ㄅ一ㄥ ㄏㄨㄟˊ 一ㄥˊ

解释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召集正在作战或值勤的士兵返回军营。指停止某项工作或活动,把人员召集回来。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7回:“二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看看天色已晚,各自收兵回营。”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军事等。

感情收兵回营是中性词。

繁体収兵迴營

近义鸣金收兵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ōu   注音  ㄕㄡ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  NHTY  仓颉  VLOK  郑码  ZIMO  四角  28740  结构  左右电码  2392  区位  4253  统一码  6536  笔顺  フ丨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收的拼音:shōu(ㄕㄡ)  

⒈ 接到,接受:收发。收信。收支。收讫。收益。

⒉ 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收好了。

⒊ 割断成熟的农作物:收割。收成。麦收。

⒋ 招回:收兵。收港。

⒌ 聚,合拢:收容。收理。收集。

⒍ 结束:收尾。收煞。收盘。

⒎ 逮捕,拘押:收捕。收监。收押。收审。

⒏ 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束。收心。收伏(亦作“收服”)。

统一码

收字UNICODE编码U+6536,10进制: 25910,UTF-32: 00006536,UTF-8: E6 94 B6。

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㧃収敊

汉英互译

accept、control、draw in、harvest、income、receive、stop、draw in

相关字词

支、发、放、送、种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gather together, collect; harve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收的拼音:

shōu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收( jiū  )声)

(2) 同本义 [arrest]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receive;accept;accomodate]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gather;collect]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take in;admit into]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harvest;reap]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stop]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collect;levy taxes]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get back]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store]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control]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recapture]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词性变化

收的拼音: shōu  

〈词性:名〉

(1) 收获;收成 [harvest;crop]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collections]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money received;receipts;income]。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log]

(6) 夏代冠名 [crown]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常用词组

收报、收编、收兵、收藏、收场、收成、收词、收存、收冬、收发、收方、收服,收伏、收复、收割、收工、收购、收回、收获、收集、收监、收缴、收据、收看、收口、收揽、收礼、收理、收敛、收殓、收留、收拢、收录、收录机、收罗、收买、收纳、收盘、收讫、收清、收秋、收容、收入、收审、收生、收尸、收拾、收受、收束、收缩、收摊子、收条、收听、收尾、收文、收悉、收降、收效、收心、收押、收养、收益、收音机、收载、收支

  拼音  bīng   注音  ㄅ一ㄥ   
部首  八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RGWU  五笔98  RWU  仓颉  OMC  郑码  PDAO  四角  72801  结构  上下电码  0365  区位  1788  统一码  5175  笔顺  ノ丨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兵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⒉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⒊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统一码

兵字UNICODE编码U+5175,10进制: 20853,UTF-32: 00005175,UTF-8: E5 85 B5。

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rms、soldier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丘、从八

English

soldier, troop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arm;weapon]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army;troop]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soldier]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military affairs;war,warefare]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tactics;strategy]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pawn]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词性变化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动〉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kill]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injure]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常用词组

兵备道、兵变、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部、兵差、兵车、兵船、兵丁、兵法、兵费、兵符、兵工、兵工厂、兵荒马乱、兵火、兵祸、兵家、兵甲、兵舰、兵谏、兵力、兵连祸结、兵临城下、兵乱、兵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马俑、兵痞、兵器、兵强马壮、兵权、兵刃、兵戎、兵戎相见、兵舍、兵士、兵事、兵势、兵书、兵头、兵团、兵无斗志、兵衅、兵役、兵役法、兵役制、兵营、兵勇、兵员、兵源、兵站、兵制、兵仗、兵种、兵卒

  拼音  huí   注音  ㄏㄨㄟˊ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LKD  仓颉  WR  郑码  JDJ  四角  60600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32  区位  2756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口  统一码  56DE  笔顺  丨フ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回(迴)的拼音:huí(ㄏㄨㄟˊ)  

⒈ 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回家。

⒉ 掉转:回首(回头看)。回顾。回眸。回暧。妙手回春。

⒊ 曲折,环绕,旋转:回旋。回肠。回廊(曲折回环的走廊)。

⒋ 答复,答报:回信。回话。回绝。

⒌ 量词,指事件的次数:两回事。

⒍ 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且听下回分解。

⒎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回族。回教(中国称伊斯兰教)。

⒏ 姓。

统一码

回字UNICODE编码U+56DE,10进制: 22238,UTF-32: 000056DE,UTF-8: E5 9B 9E。

回字由两个口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回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佪囘囬廻徊違韋

汉英互译

answer、circle、return、turn roun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流水回旋之形

English

return, turn around; a ti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回的拼音:

迴、囬 huí  

〈词性:动〉

(1)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2) 同本义 [whirl;circle]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

畔回穴其若兹兮。——《汉书·叙传》

虎鼓瑟兮鸾回车。——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廊腰缦回。——唐· 杜枚《阿房宫赋》

峰回路转。——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回湍(回旋的急流);回倒(回旋倾倒);回纡(迂回。回旋曲折);回极(无极回旋的枢轴)

(4) 环绕; 包围 [surround]

东道少回远。——《汉书·李广传》

(5) 又如:回峰(环绕的山峰);回圆(环绕);回塘(环曲的水池);回缭(围绕);回互(回环交互)

(6) 掉转 [turn round]

回车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回看射雕处。——唐· 王维《观猎》诗

兴尽晚回舟。——宋· 李清照《如梦令》

回头望汝。——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回面(转过脸);回眼(回转目光);回天(形容力量很大,能扭转乾坤);回舆(掉转马头,返回);回逆(倒转)

(8) 还,返回 [return]

碧水东流至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少小离家老大回。——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余逆脱回。——《广东军务记》

(9) 又如:回寅(回到农历正月);回九(旧俗新婚后新娘九日后回娘家);回前线;回跸(帝王返驾回宫)

(10) 答复;回报 [report back;reply]。如:回盘(旧婚俗。男家行聘礼,女家回礼,把礼物放在托盘、抬盒内,因称回礼为“回盘”);回风(高官升堂之前,吏役报告准备妥当的一个程式);回诺(回礼);回耗(回音)

(11) 改变 [change]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12) 又如:回心(改变心意);回异(改变;违反);回换(调换;变换);回变(转变)

(13) 违背 [go against]

厥德不回。——《诗·大雅·大明》

徐方不回。——《诗·大雅·常武》

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孟子·尽心下》

求福不回。——《后汉书·苏竟传》

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 苏轼《东坡志林》

(14) 谢绝,推辞不见 [refuse]。如:回决(回绝);回倒(回绝驳倒);回听(不听);回出(回绝);回唇答嘴(顶嘴)

(15) 回避,避开不喜欢、不欣赏的人 [averse]。如:回丧(回避。丧家怕鬼回来害人而躲开);他不回亲戚

(16) 转卖,转手卖掉 [resell]。如:回买(转买,购买);回钱(售物所得的钱);回些(转让;卖些)

(17) 问 [ask]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游记》

词性变化

回的拼音: huí  

〈词性:形〉

(1) 迂曲,曲折 [winding]。如:回连(曲折连绵);回说(隐晦曲折的话);回轩(回曲的长窗);回远(迂曲遥远);回崖(曲折的山崖)

(2) 奸邪,邪僻 [crafty and evil]。如:回辟(邪僻);回遹(邪僻);回背(旧说阴阳先生以镇物、符水为人禳邪消灾)

回的拼音: huí  

〈词性:量〉

(1) 次 [times]——用于行为、动作。如:一日走千回;去过好几回

(2) 章——用于小说等,相当于“章” [chapter]。如:且听下回分解

(3) 一会儿——用于时间,表示短暂 [moment]。如:回子(一会儿);回一回(停一停)

(4) 用于事情,相当于“桩”、“件” [number of times]。如:就是这么回事;这完全是两回事

(5) 某一特定目的或发展的一种形势或某种情况 [occasion]。如:上回,上一回;这一回

回的拼音: huí  

〈词性:名〉

(1) 回族的简称 [the Hui nationality]。如: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

(2) 器官(尤其是脑)的皱折、扭曲或盘旋 [convolution]。如:齿状回;海马回;额上回;颞下回

(3) 姓

常用词组

回拜、回报、回避、回避、回禀、回波、回驳、回采、回采、回肠、回肠、回肠荡气、回潮、回嗔作喜、回程、回充、回冲、回春、回答、回单,回单儿、回荡、回灯、回电、回跌、回返、回访、回奉、回复、回顾、回顾展、回光反照,回光返照、回光镜、回归、回归年、回归热、回归线、回锅、回航、回耗、回合、回话、回还、回回、回回、回火、回击、回见、回交、回教、回敬、回绝、回空、回口、回扣、回来、回廊、回老家、回礼、回流、回笼、回炉、回禄、回路、回銮、回落、回落、回马枪、回门、回描、回民、回眸、回目、回娘家、回请、回去、回绕、回热、回软、回煞、回闪、回身、回神,回神儿、回升、回生、回声、回师、回收、回手、回首、回书、回述、回水、回思、回溯、回弹、回天之力、回填、回条、回帖,回帖儿、回头、回头路、回头是岸、回弯、回味、回文、回纹、回席、回乡、回响、回销、回心转意、回信、回叙、回叙、回旋、回忆、回忆、回忆录、回音、回应、回游、回赠、回涨、回执、回转、回族、回嘴

  拼音  yíng   注音  一ㄥˊ   繁体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APKK  仓颉  TBRR  郑码  EWJJ  四角  44606  结构  上中下电码  3602  区位  5110  统一码  8425  笔顺  一丨丨丶フ丨フ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营(營)的拼音:yíng(一ㄥˊ)  

⒈ 军队驻扎的地方,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营地。营房。营垒。军营。野营。阵营。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一道营垒,喻行动谨慎,防备极严)。

⒉ 军队的编制单位,连的上一级。

⒊ 筹划,管理,建设:营业。营作。营田。营造。经营。国营。私营。

⒋ 谋求:营求。营生。营救。营养。钻营。

⒌ 姓。

统一码

营字UNICODE编码U+8425,10进制: 33829,UTF-32: 00008425,UTF-8: E8 90 A5。

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營営

汉英互译

battalion、camp、operate、seek

造字法

形声:从宫、荧声

English

encampment, barracks; mana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营的拼音:

yí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宫,荧( yíng  )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2) 同本义 [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

营,币居也。——《说文》。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众目营方。——《五等论》。注:“布居也。”

冬则居营窟。——《礼记·礼运》。按,四围拥土也。

(3) 围绕;缠绕 [wind around]

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汉书》

(4) 又如:营回(萦回,盘旋往复);营合(环绕合拢,形成包围圈);营周(循环);营绕(环绕)

(5) 扎营 [encamp]。如:营屯(驻军营寨);营军(驻扎军队)

(6) 建造 [construct]

尝加营葺。——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营作(建造);营宫(营建宫室);营饰(建筑装璜);营筑(建筑;修建);营缮(修缮,修建);营绘(营建绘饰)

(8) 经营 [operate;run]

召伯营之。——《诗·小雅·黍苗》

如有营。——《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私营(私人经营);营市(经商)

(10) 测量;度量 [measure]

营,度也。——《广雅》

圜测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11) 谋求 [seek for]

问我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百计营谋不能脱。——《聊斋志异》。又如:营活(谋生);营己(谋求自己的利益);营内(为后宫谋利);营谋(谋求);营虑(操心);营图(图谋);营谋(为达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

(12) 供养;救助 [provide]。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

(13) 办理 [handle]。如:营干(办理;办理事情);营办(承办;筹办)

(14) 迷惑 [puzzle]

精神乱营。——《淮南子·原道》

不足以营其精神。

则目不营于色。——《淮南子·本经》

所以营或耳目。——《汉书·刘向传》

(15) 又如:营勾(勾引;勾搭);营罔(迷惑、欺骗);营信(受迷惑而相信);营众(惑众)

(16) 耕作 [till]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杜甫《兵车行》

词性变化

营的拼音:

yíng  

〈词性:名〉

(1) 军营,营寨 [barracks]

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出营立观。——《资治通鉴》

撤兵移营。——《广东军务记》

驰入仆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营防(营防及防御工事);营门(军营之门);营卫(军营的护卫);营壁(营垒)

(3) 军队 [army]。如:营伍(军队的行列);营次(军队驻扎地);营妓(军中的官妓);营制(军队的编制);营帅(军队的统帅)

(4) 军队编制的一级,主要由一个司令部和两个以上的连、炮兵连或类似单位组成 [battalion]

营哨各官。——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营长;营副

(5) 司令部;企业的总部或总店 [headquarters]。如:大本营

(6) 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 [camp]。如:夏令营;集中营

常用词组

营地、营房、营工、营火、营火会、营建、营救、营聚、营垒、营落、营盘、营求、营哨、营生、营生、营私、营私舞弊、营养、营养、营业、营业税、营业员、营营、营造、营寨、营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