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侍执巾节的意思

shìzhíjīnjié

侍执巾节



拼音shì zhí jīn jié

注音ㄕˋ ㄓˊ ㄐ一ㄣ ㄐ一ㄝˊ

解释拿着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

出处

繁体侍執巾節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FY  仓颉  OGDI  郑码  NBDS  四角  24241  结构  左右电码  0174  区位  4244  统一码  4F8D  笔顺  ノ丨一丨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侍的拼音:shì(ㄕˋ)  

⒈ 伺候,在旁边陪着:服侍。侍立。侍者(侍奉左右的人)。侍从。侍读(给帝王讲学的人)。侍坐。侍役(仆人)。

统一码

侍字UNICODE编码U+4F8D,10进制: 20365,UTF-32: 00004F8D,UTF-8: E4 BE 8D。

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serve、wait upon

造字法

形声:从亻、寺声

English

serve, attend upon; attendant, servant; samurai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侍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1) (形声。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2) 同本义 [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

侍,承也。——《说文》

曾子侍。——《孝经》。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

侍中。——《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故曰侍中。”

中常侍。——《后汉书·朱穆传》。注:“秦官也。”

使侍人僚租告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汉书·文帝纪》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引申为服侍、侍奉 [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子路、 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

媵侍于户外。——《仪礼·士昏礼》

执荐者百人侍西房。——《荀子·正论·五祀》

(4) 又如:侍面(当面孝敬侍奉);侍祠(陪祭);侍巾巾节(侍侯你梳头洗脸;做妻子的谦称);侍箕帚(服侍洒扫,即做婢妾的意思);侍班阁子(值班室。内侍与禁卫值日办公处);侍御(在天子左右侍奉车驾的人);侍立

恭顺地站立在旁边伺候;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侍生 (明清地方官拜访乡绅名流时的谦称;地方官见同辈或晚辈妇女时用的谦称;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侍中(官名。秦始置,两汉相沿,系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随侍皇帝)

(5) 进言,进献 [suggest]

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词性变化

侍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侍妾;侍女 [gentlewoman]

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侍儿(丫环;婢女;妇女自称的谦辞);侍妾(婢女);侍姝(姣美的侍女);侍姬(贴身侍女或姬妾)

(3) 姓

常用词组

侍臣、侍从、侍奉、侍候、侍郎、侍女、侍卫、侍养、侍役

  拼音  zhí   注音  ㄓˊ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RVYY  仓颉  QKNI  郑码  DQS  四角  55017  结构  左右电码  1013  区位  5420  统一码  6267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执(執)的拼音:zhí(ㄓˊ)  

⒈ 拿着:执刃。执鞭。执笔。

⒉ 掌握:执政。执教(jiào   )。

⒊ 捕捉,逮捕:战败被执。

⒋ 坚持:固执。执意。

⒌ 实行:执行。

⒍ 凭单:回执。

⒎ 朋友: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简称“执”)。

⒏ 姓。

统一码

执字UNICODE编码U+6267,10进制: 25191,UTF-32: 00006267,UTF-8: E6 89 A7。

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執秇

汉英互译

capture、carry out、catch、grasp、hold、persist

造字法

会意:从幸、从丸

English

hold in hand; keep; carry o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执的拼音:

zhí  

〈词性:动〉

(1)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2) 同本义 [arrest]

执,捕罪人也。——《说文》

而妻妾执。——《礼记·檀弓》。注:“拘也。”

使执连尹。——《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

遂袭虞,灭之,执 虞公。——《左传·僖公五年》

被执至南门。——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执命(讨命;索命);执讯(捉命并加以审问);执囚(拘捕囚禁);执问(拘留讯问);执狱(治狱;审判案件)

(4) 拿;持 [hold]

执之用黄牛之革。——《易·遯》

执君之乘车。——《礼记·少仪》。注:“执辔也。”

执竞武王。——《诗·周颂·执竞》。笺:“执,持也。”

执束帛。——《礼记·曾子问》

献琛执贽。——《文选·张衡·东京赋》

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

执叶伺蝉。——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居左者手执蒲葵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

东坡右手执卷端。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执圭端拱(双手拿圭拱捧于胸前);执鞭弭(为人驾驭车马,充当保镖);执锐(手持兵器);执桴(拿起鼓槌);执拂(手执拂尘);执玉(手捧玉器);执杖(手持丧棒);执圭(以手持圭)

(7) 操持;执行 [go in for;carry out]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汉书·叔孙通传》

(8) 又如:执作(操作;劳作);执役(服役人员;工作人员);执料(操持,照料);执威(施行刑罚);执务(操持,担任);执职(从事某专职;服役)

(9) 主持;掌管 [take charge of]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执狱牢者无病。——《淮南子·说山训》

(10) 又如:执专阃外(执掌镇守国家边关的权力);执正(主持公道);执炊(掌管炊事,做饭);执把(把持;掌管;拿着);执事人(主管具体事务的人)

(11) 掌握;控制 [control]

公子执辔愈恭。(执辔:握着驭马的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

(12) 又如:执服(慑服,因畏惧而服从);执持(握持,控制,掌握);执权(掌握权柄)

(13) 固执;坚持 [stick to]

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荀子·儒效》

(14) 又如:执迷不化(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执泥一见(固执一义,不知通权变达);执告(执意求告);执违(执意违抗);各执己见;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掌握根本之道)

(15) 取得 [achieve;acquire;gain;get]

是皆不足以执信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16) 判断 [ascertain;judge;decide]

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也。——《礼记·乐记》

(17) 又如:执狱(审判案子)

(18) 堵塞 [block]

子玉使 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9) 结下,结成 [incur;forge;become]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国语·越语上》

(20) 又如:执怨(结怨,抱急);执仇(结仇)

(21) 对待 [treat with]

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荀子》

词性变化

执的拼音:

zhí  

〈词性:名〉

(1) 至交,好友 [the best friend;the most intimate friend]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杜甫《赠卫八处士》

(2) 凭单 [receipt]。如:执凭文帖(有官府印信的公文);执结(具结证明);执证(凭证);回执;收执

(3) 姓

执的拼音:

zhí  

〈词性:介〉

相当于“用”、“凭” [with]

执古可以御今,证今可以知古。——《云笈七签》

常用词组

执傲、执笔、执鞭、执导、执法、执法不公、执法如山、执绋、执教、执礼、执迷不悟、执泥、执牛耳、执拗、执勤、执事、执手、执心、执行、执刑、执言、执业、执意、执友、执掌、执照、执政、执政党、执中、执著

  拼音  jīn   注音  ㄐ一ㄣ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MHK  仓颉  LB  郑码  LI  四角  4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1577  区位  2977  统一码  5DFE  笔顺  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巾的拼音:jīn(ㄐ一ㄣ)  

⒈ 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手巾。围巾。领巾。枕巾。餐巾。巾帼(“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巾巾英雄”)。

统一码

巾字UNICODE编码U+5DFE,10进制: 24062,UTF-32: 00005DFE,UTF-8: E5 B7 BE。

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 piece of cloth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kerchief; towel; turban; KangXi radical number 50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巾的拼音: jī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2) 同本义 [towel]

巾,佩巾也。——《说文》

沐巾一。——《仪礼·士冠礼》

盥卒授巾。——《礼记·内则》

布巾环幅不凿。——《仪礼·士丧礼》

静其巾幂。——《仪礼·特牲馈食礼》

儿女共沾巾。——《战国策·魏策》

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巾短情长。——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花巾;小丝巾;巾栉(梳洗用品,即手巾和梳子;梳洗打扮);巾帚(拭巾和扫帚);巾帨(毛巾)

(4) 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 [a piece of cloth]

巾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领巾;围巾;巾带(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巾车(有帷幕装饰的车子);巾衣(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又指古代送葬时引柩所用的布

巾待于阼阶下。——《仪礼》

(6) 头巾 [turban]

愆礼巾,所以饰首。——《风俗通》

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玉篇》

羽扇纶巾。——苏轼《赤壁怀古》

首戴方山巾。——李白《嘲鲁儒》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7) 又如:巾帻(头巾);巾冠(巾和冠);巾絮(头巾);巾囊(包裹,布袋);巾帽(头巾和帽子);巾卷(古代士族所用的头巾和书卷。引申为士族的代称)

(8) 巾箱 [turban box]

巾卷充街。——《文选·皇太子释奠会诗》

(9) 又如:巾笈(存放巾帛、书卷的小箱子);巾笥(有巾帛覆盖的箱子);巾衍(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巾笥(即巾箱);巾箧(巾箱)

词性变化

巾的拼音: jīn  

〈词性:动〉

(1) 包裹;覆盖 [wrap; cover]

巾,犹衣也。珠丛云:以衣被车谓之巾。——《周礼·巾车》注

巾以文绣。(用绣巾盖着。)——《庄子》

(2) 又如:巾幂(用来覆盖礼器的布帛。引申为“覆盖”)

常用词组

巾帼、巾帼英雄、巾箱

  拼音  jié jiē   注音  ㄐ一ㄝˊ ㄐ一ㄝ   繁体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ABJ  仓颉  TSL  郑码  EYVV  四角  44227  结构  上下电码  4634  区位  2958  统一码  8282  笔顺  一丨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节(節)的拼音:jié(ㄐ一ㄝˊ)  

⒈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⒉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⒊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⒋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节气。节令。

⒌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节日。

⒍ 礼度:礼节。

⒎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节奏。节拍。节律。

⒏ 操守:节操。晚节。变节。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⒐ 省减,限制:节省。节制。开源节流。

⒑ 略去,简略:节选。节录。

⒒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节。使节。

⒓ 姓。

其他字义

节(節)的拼音:jiē(ㄐ一ㄝ)  

⒈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统一码

节字UNICODE编码U+8282,10进制: 33410,UTF-32: 00008282,UTF-8: E8 8A 82。

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節卩卪㔾

汉英互译

burl、gnarl、knar、knurl、kts、node、nodosity、nodus、period、section、stanza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knot, node, joint; se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节的拼音:

(1) 節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常用词组

节骨眼、节子

基本词义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knot;joint]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joint;knuckle]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festival]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moral integrity]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f a season]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moral standard]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courtesy]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symbols]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rhythm]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division]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a kind of instrument]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词性变化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动〉

(1) 减省 [economize;save]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restrain;control]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regulate]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量〉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jiē  

节的拼音:

jié  

〈词性:形〉

高峻的样子 [towering]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常用词组

节哀、节疤、节操、节度、节度、节度使、节妇、节概、节根,节根儿、节候、节徽、节货、节俭、节减、节节、节劳、节礼、节理、节烈、节令、节流、节录、节律、节略、节旄、节目、节目主持人、节能、节拍、节片、节气、节钱、节日、节省、节食、节食缩衣、节水、节下、节选、节要、节油、节余、节育、节欲、节约、节支、节制、节奏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