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声势熏灼的意思

shēngshìxūnzhuó

声势熏灼



拼音shēng shì xūn zhuó

注音ㄕㄥ ㄕˋ ㄒㄨㄣ ㄓㄨㄛˊ

解释熏灼:比喻气焰逼人。指声威气势逼人。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四卷:“当何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声势熏灼是中性词。

繁体聲勢熏灼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shēng   注音  ㄕㄥ   繁体    
部首  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NR  仓颉  GAH  郑码  BXM  四角  40207  结构  上下电码  5116  区位  4189  统一码  58F0  笔顺  一丨一フ丨一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声(聲)的拼音:shēng(ㄕㄥ)  

⒈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

⒉ 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

⒊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

⒋ 名誉:名声。

⒌ 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统一码

声字UNICODE编码U+58F0,10进制: 22768,UTF-32: 000058F0,UTF-8: E5 A3 B0。

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磬聲

汉英互译

make a sound、reputation、sound、tone、voice

造字法

形声:从耳、声殳声

English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声的拼音:

shē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sound;voice]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music;poet]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reputation]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information;news]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renown;prestige]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speech]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initial consonant (of a Chinese syllable)]。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词性变化

声的拼音:

shēng  

〈词性:动〉

(1) 发声 [make a sound]。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claim]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sing]。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声的拼音:

shēng  

〈词性:量〉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time]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常用词组

声辩、声波、声部、声场、声称、声带、声碟、声调、声东击西、声干扰、声光、声华、声价、声价十倍、声控、声口、声浪、声泪俱下、声量、声门、声名、声名大噪、声名狼藉、声明、声母、声纳、声能、声频、声谱、声气、声气相求、声腔、声情、声请、声喏、声色、声色俱厉、声嗓、声势、声说、声嘶力竭、声诉、声速、声态、声讨、声望、声威、声闻过情、声问、声息、声响、声学、声训、声压、声言、声扬、声音、声音笑貌、声域、声誉、声誉大振、声誉鹊起、声冤、声援、声源、声乐、声韵、声韵学、声张、声子、声罪致讨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繁体    
部首  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RVYL  五笔98  RVYE  仓颉  QIKS  郑码  DQSY  四角  55427  结构  上下电码  0528  区位  4238  统一码  52BF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势(勢)的拼音:shì(ㄕˋ)  

⒈ 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⒉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统一码

势字UNICODE编码U+52BF,10进制: 21183,UTF-32: 000052BF,UTF-8: E5 8A BF。

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勢埶㔟

汉英互译

circumstances、force、influence、potential

造字法

形声:从力、执声

English

power, force; tendenc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势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力,埶(   )声。本义:权力;权势)

(2) 同本义 [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3) 又如:势家(有权势的豪家大族);失势(失去权势);权势(权柄和势力);势子(趋炎附势的人);势利(权势和利益);势任(掌握权势的重要职位);势利场(争权夺利的地方)

(4) 力量;威力 [force;influence]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声势(声威和气势);势耀(势力威望);势倾人主(威风势力压倒了皇帝);势派(气势;气派)

(6) 形势;情势 [situation]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势促(形势所迫);势面(世面);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大势所趋;守势;势胜(形势优越)

(8) 姿态 [posture]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又如:装腔作势

(10) 形状;样式;架式 [form]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11) 又如:势相

模样(样子);势况(样子,模样);势沙(势杀、势煞、势霎。样子;模样);势样(样子;姿势)

(12) 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 [the outward appearance of a natural object]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3) 人及动物的睾丸 [male genitals]

淫者割其势。——《晋书·刑法志》

(14) 又如:势不知有无(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势:指男子生殖器)

(15) 物理学名词 [potential]。亦称“位”。根据它可以算出在某范围内任一点的强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数中的任一函数

(16) 势头;趋势;时机 [tendency;trend;opportunity]

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清稗类钞·战事类》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庙之中。——《史记·项羽纪赞》

(17) 又如:势如破竹

(18) 姓

常用词组

势必、势不可当、势不两立、势成骑虎、势降、势阱、势均力敌、势利、势利眼、势如破竹、势要、势在必行、势子、势族

  拼音  xūn xùn   注音  ㄒㄨㄣ ㄒㄨㄣˋ   
简体部首  灬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4画  
繁体部首  火部  
五笔  TGLO  仓颉  HGF  郑码  MEBU  四角  20331  结构  上下电码  3575  区位  4912  统一码  718F  笔顺  ノ一丨フ丶ノ一丨一一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熏的拼音:xūn(ㄒㄨㄣ)  

⒈ 气味或烟气接触物品,引申为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品行、习惯的影响:熏染。熏陶。熏制。利欲熏心。

⒉ 火烟上出:熏蒸。

⒊ 气味刺激人:臭气熏人。

⒋ 暖和:熏风。

其他字义

熏的拼音:xùn(ㄒㄨㄣˋ)  

⒈ (煤气)使人窒息中毒。

统一码

熏字UNICODE编码U+718F,10进制: 29071,UTF-32: 0000718F,UTF-8: E7 86 8F。

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熏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曛焄燻

汉英互译

fume、smoke

造字法

会意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熏的拼音: xūn  

〈词性:动〉

(1) (俗作燻。会意。金文,上面象火烟冒出,中间是烟突(本古“窗”字),两点表示烟苔,下面是火焰。合起来是烟突冒烟。本义:火烟向上冒)

(2) 同本义 [fumigate;smoke]

熏,火烟上出也。——《说文》。俗字作燻。

炎炎,熏也。——《尔雅》

金炉扬熏。——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

(3) 又如:熏天(上蒸而弥漫于天);熏烝(热气升腾)

(4) 烧灼,火烫 [burn]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诗·大雅·云汉》

(5) 又如:熏土(用杂草、落叶、稻杆等熏烧泥土。亦指熏烧过的泥土)

(6) 熏制;焙制 [smoke]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7) 又如:熏穴(烟熏洞穴);熏烧(烟熏火烧);熏鱼;熏肉;墙熏黑了

(8) 气体侵袭;侵染 [stifle]

鄣气昼熏体。——鲍照《苦热行》

(9) 又如:熏天(一用于形容气势极盛;或用于形容气味浓重)

(10) 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 [exert]

众口熏天。——《吕氏春秋·离谓》。注:“感动也。有始东南曰熏风。”

欲以熏轑天下。——《汉书·杜钦传》

(11) 又如:熏心(迷住了心窍);熏天赫地(形容气焰炽盛,威势逼人);熏浸(熏陶浸染)

(12) 同“薰”,以香料涂身 [burn joss sticks and take a bath]

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韩愈《答吕毉山人书》

(13) 又如:薰香;薰沐

词性变化

熏的拼音: xūn  

〈词性:名〉

(1) 黄昏。通“曛” [dusk]

至熏夕,极欢而去。——《后汉书·赵壹传》

(2) 又如:熏夕(黄昏)

(3) 熏炉。用于熏香的炉子 [smoking stove]。如:熏笼(有笼覆盖的薰炉。可用以熏烤衣服)

熏的拼音: xūn  

〈词性:形〉

(1) 温和,和暖 [warm]

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 和悦的样子 [gentle]

公尸来止熏熏。——《诗·大雅·凫鷖》

(3) 另见 xùn  

常用词组

熏风、熏烤、熏染、熏陶、熏蒸、熏制

基本词义

熏的拼音: xùn  

〈词性:动〉

(1) 〈词性:方〉∶煤气使人窒息中毒 [get gas poisoning]。如:炉子安上烟筒,就不至于熏着了

(2) 另见 xūn  

  拼音  zhuó   注音  ㄓㄨㄛˊ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OQYY  仓颉  FPI  郑码  UORS  四角  97820  结构  左右电码  3504  区位  5538  统一码  707C  笔顺  丶ノノ丶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灼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烧,炙:灼热。灼伤(烧伤)。焦灼。心急如灼。

⒉ 明白透彻:真知灼见。

⒊ 鲜明:灼灼。灼亮。灼然。

统一码

灼字UNICODE编码U+707C,10进制: 28796,UTF-32: 0000707C,UTF-8: E7 81 BC。

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灼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right、burn、luminous、scorch

造字法

形声:从火、勺声

English

burn; broil; cauterize; brigh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灼的拼音: zhuó  

〈词性:动〉

(1)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2) 同本义 [burn;scorch;cauterize]

灼,炙也。——《说文》

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诗·节南山》笺

征丝灼之。——《史记·龟策传》

不可灼也。——《淮南子·泛论》

唐虞点灼而毁议。——《楚辞》

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书·洛诰》

(3) 又如:灼艾(燃烧艾绒熏灸人体一定的穴位);灼臂落发(烧炙手臂剃去头发。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灼火(燃火)

(4) 烫伤 [scald]

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倾即熟,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水经注》

(5) 照亮,用光亮照明 [illuminate]

皆仆掩门户。以烛灼之,惧有野犬留厨下。——徐珂《清稗类钞》

(6) 又如:灼灼(鲜明;明亮的样子);灼天(照亮天空);灼夜(照亮黑夜)

词性变化

灼的拼音: zhuó  

〈词性:形〉

(1) 通“焯”( zhuō  )。明亮,鲜明 [bright;luminous]

灼见三有俊心。——《书·立政》

(2) 又

我其克灼知厥若。

灼绣颈而衮背。——潘岳《射雉赋》

(3) 又如:灼灼辉辉(明亮炽盛);灼耀(明亮耀眼);灼如(昭明显赫的样子);灼粲(光辉灿烂);灼眼(明亮耀眼)

(4) 明光;透彻 [penetrating]。如:灼知(明白了解);灼灼;灼戒(洞鉴);真知灼见

(5) 焦急 [anxious]。如:灼急;灼热

常用词组

灼急、灼见、灼热、灼烧、灼痛、灼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