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àng quán rǔ guó
注音ㄙㄤˋ ㄑㄨㄢˊ ㄖㄨˇ ㄍㄨㄛˊ
解释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例子清政府腐败无能,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行条约。
正音“丧”,不能读作“sāng”。
辨形“丧”,不能写作“伤”。
辨析丧权辱国和“卖国求荣”都有“出卖国家利益”的意思。但丧权辱国偏重于“丧”和“辱”;强调国家蒙受的损害之大;而“卖国求荣”偏重于“卖”和“求”;强调这种人的卖国行径;批判这种人的卑鄙作法。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丧权辱国是贬义词。
繁体喪権辱國
近义奴颜婢膝、卖国求荣
反义光宗耀祖、光耀门庭
英语humiliate the country and forfeit its sovereignty
俄语национáльный позор
日语主権 (しゅけん)を失 (うしな)い国(くに)を辱(はずかし)める
德语die Souverǎnitǎt einbüβen und Schmach und Schande über sein Land bring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丧(喪)的拼音:sāng(ㄙㄤ)
⒈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jià )。丧乱。治丧。吊丧。
丧(喪)的拼音:sàng(ㄙㄤˋ)
⒈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懊丧。沮丧。丧权辱国。丧尽天良(良心全部失去了)。
丧字UNICODE编码U+4E27,10进制: 20007,UTF-32: 00004E27,UTF-8: E4 B8 A7。
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喪䘮
funeral、lose、mourning
会意:表示哭已死去的人
mourning; mourn; funeral
详细解释◎ 丧的拼音:
喪 sāng
〈词性:名〉
(1) 丧仪;丧事 [funeral ceremony]。在埋葬或火化前为死者举行的哀悼仪式。泛指丧事,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丧纪(丧事);丧宰(主持丧事的人);丧家(有丧事的人家);治丧(办理丧事);丧车(送葬者坐的车);丧制(治丧的礼制);丧庭(灵堂);丧器(丧事用器具);丧荒(指诸侯臣下的丧事及荒年)
(3) 人的尸体、骨殖 [corpse]
丧(灵柩;殡仪队)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
(4) 又如:丧次(停灵治丧的地方);丧具(人死后所需的棺椁、衣被之类);丧柩(灵柩);丧灵(死尸;灵柩)
(5) 祸难 [misfortune]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又如:丧氛(预兆死亡的云气);丧祸(丧乱);丧乱(死亡;祸乱)
◎ 丧的拼音:
喪 sāng
〈词性:动〉
(1) 服丧,持丧 [be in mourning]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礼记·檀弓上》
(2) 又如:居丧;国丧;号丧(遭亲丧而哭泣致哀);丧人(居丧的人);丧居(丧家所在);丧食(礼制规定的居丧时的饮食);丧音(报丧的声音);丧冠(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丧娶(在服丧期间婚娶);丧期(服丧的期限);丧帻(居丧时戴的头巾);丧幡(丧家挂白条旗)
(3) 悲悼;伤悼 [grieve over the death of]
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
(4) 另见 sàng;sang
丧棒、丧服、丧假、丧礼、丧门神、丧事、丧仪、丧葬、丧葬费、丧钟
◎ 丧的拼音:
喪 sàng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forfeit;lose]
喪,亡也。——《说文》
东北丧朋。——《易·坤》。马注:“失也。”
受禄无丧。——《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礼记·檀弓》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丧明(眼睛失明);丧检(丧失德行,失去检点);丧履(失去庇护);丧精(失神);丧心(心理反常;丧失理智);丧志(丧失心志);丧律(丧失军纪);丧师(失去民心);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丧资(失去财产)
(4) 死去 [die]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丧躯(丧身);丧元(掉头颅);丧仆(亡身);丧身(丧命);丧没(灭亡,死亡);丧明之痛(丧子之痛);丧亲(父或母亡);丧室(妻室丧亡);丧家子(丧失其家无所依存的人)
(6) 灭亡;失败 [perish]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丧师(战败);丧国之社(国家灭亡,无人祭祀的宗庙);丧师(战败而损失军队);丧陷(失陷);丧败(因失败而受损失)
(8) 逃亡;流亡 [escape]。如:丧人(逃亡到他国的人);丧物(耗竭财物)
(9) 忘记,忘掉 [forget]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
(10) 灰心丧气 [be discouraged]。如:丧惘(怅惘失神);丧沮(灰心失望);丧门(丧家之门。或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
(11) 另见 sāng;sang
权(權)的拼音:quán(ㄑㄨㄢˊ)
⒈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权威。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⒉ 有利的形势:主动权。
⒊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⒋ 暂且,姑且:权且。
⒌ 秤锤:权衡。
⒍ 衡量,估计:权其轻重。
⒎ 姓。
权字UNICODE编码U+6743,10进制: 26435,UTF-32: 00006743,UTF-8: E6 9D 83。
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权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權権
authority、power、right、tentatively
繁体为形声:从木、又声
power, right, authority
详细解释◎ 权的拼音:
権 qu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雚( guàn )声。本义:黄花木)
(2) 同本义 [a kind of tree]
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
权,黄英。——《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
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大戴礼记·诰志》
(3)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scale]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4) 亦称秤锤
[中春之月]正权概。——《礼记·月令》
(5) 权柄,权力 [reins of power]
大夫执国权。——《谷梁传》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利害之权。——清· 黄宗羲《原君》
皇上无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真无权矣。
(6) 又如:权牟人主(权力与君王相等);权珰(擅权的宦官);权宠(权势与宠幸);权臣(握有权势而专横的臣子);掌权;专权(独揽大权);兵权
(7) 权宜、变通 [expedient]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8) 又如:权数(应变的机智);权巧(权宜善巧);权正(权变与常道);权制(权宜之制);权计(权宜之计);权书(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9) 谋略,计谋 [plan]
三军之权。——《孙子·谋故》
(10) 又如:权属(即权术。有心机有手段);权士(谋士);权用(谋略、才干)
(11) 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official]
韩愈吏部权京兆。——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2) 又如:权官(指代理之官);权署(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13) 权利 [right;claim]。如:选举权;生存权;人权
(14) 通“颧”。颧骨 [cheekbone]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曹植《洛神赋》
(15) 姓
◎ 权的拼音:
権 quán
〈词性:动〉
(1) 称量 [weigh]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权称(用秤称)
(3) 衡量,比较 [weigh;compare]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4) 又如:权时苟重(衡量时势而苟且顺从);权度(权衡度量);权量(犹权衡);权准(权衡的准则)
(5) 平衡 [balance]
九和之弓,角与杆权。——《周礼》
◎ 权的拼音:
権 quán
〈词性:副〉
姑且;暂且 [for the time being]。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权变、权柄、权臣、权贵、权衡、权衡、权力、权利、权门、权谋、权能、权且、权势、权术、权威、权威性、权位、权限、权宜、权益、权欲熏心、权责、权诈、权杖
辱的拼音:rǔ(ㄖㄨˇ)
⒈ 羞耻:羞辱。耻辱。
⒉ 使受到羞耻:辱骂。侮辱。折辱。
⒊ 谦辞,表示承蒙:辱承。辱赐。
⒋ 玷污,辜负:辱没(mò )。辱命。玷辱。
辱字UNICODE编码U+8FB1,10进制: 36785,UTF-32: 00008FB1,UTF-8: E8 BE B1。
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disgrace、dishonour、insult
宠、荣
会意
humiliate, insult, abuse
详细解释◎ 辱的拼音: rǔ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 nòu )。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disgrace]
辱,耻也。——《说文》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耻辱和损害);辱残(受耻辱和残害)
◎ 辱的拼音: rǔ
〈词性:动〉
(1) 使…受辱;侮辱 [insult]
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
我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足以辱晋;辱邈(辱没,玷辱);辱抹(辱末,辱灭,辱模,辱么,辱莫);辱没(玷污,玷辱);辱玷(玷辱);辱污(玷辱)
(3) 埋没 [stifle]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左传·襄公三十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唐· 韩愈《杂说四首》
(4) 谦词。承蒙 [be indebted (to sb. for a kindness)]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5) 又如:辱游(对朋友的自称谦词);辱子(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辱临(对他人来临的敬词。有屈尊枉驾之意);辱知(谦辞。受人赏识或提拔);辱蒙;辱临;辱赐;辱承指教;辱荷(承蒙)
(6) 压下去,挫 [deflate]
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 辱的拼音: rǔ
〈词性:形〉
(1) 污浊;混浊 [dirty;muddy] 。如:辱行(污秽的行为)
(2) 隆重;厚 [solemn]
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管子》
(3) 黑 [black]
大白若辱。——《老子》
(4) 通“溽”。湿润 [moist]
土润辱暑。——《礼记》
辱国、辱骂、辱门败户、辱命、辱没
国(國)的拼音:guó(ㄍㄨㄛˊ)
⒈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⒉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 )。国药。
⒊ 姓。
国字UNICODE编码U+56FD,10进制: 22269,UTF-32: 000056FD,UTF-8: E5 9B BD。
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國囯囶囻圀㕵䆐
country、nation、national、state
邦
会意:从囗、从玉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详细解释◎ 国的拼音:
囯、國 guó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国宝、国宾、国柄、国步、国步艰难、国策、国产、国耻、国粹、国典、国都、国度、国法、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号、国花、国画、国徽、国会、国魂、国货、国籍、国技、国际、国际歌、国计民生、国家、国交、国脚、国界、国境、国舅、国君、国库、国力、国立、国门、国民、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政府、国难、国内、国戚、国旗、国情、国庆、国丧、国色、国色天香、国殇、国士无双、国势、国事、国是、国手、国泰民安、国体、国土、国王、国威、国文、国务、国务卿、国务院、国宴、国音、国营、国有、国语、国运、国贼、国债、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