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è dé lì wéi
注音ㄇ一ㄝˋ ㄉㄜˊ ㄌ一ˋ ㄨㄟˊ
解释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处世。
感情灭德立违是贬义词。
繁体滅惪立違
动物生肖牛,虎,蛇
灭(滅)的拼音:miè(ㄇ一ㄝˋ)
⒈ 火熄:熄灭。
⒉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⒊ 淹没:灭顶之灾。
灭字UNICODE编码U+706D,10进制: 28781,UTF-32: 0000706D,UTF-8: E7 81 AD。
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滅烕
destroy、drown、exterminate、extinguish、go out、put out
亡、明、着
形声
extinguish; wipe out, exterminate
详细解释◎ 灭的拼音:
滅 miè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威( xuè )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 同本义 [extinguish;obliterate;be destroyed;perish]
灭,尽也。——《说文》
灭,绝也。——《尔雅·释诂》
国之灭亡无日矣。——《礼记·乐记》
家有既亡,国有既灭。——《谷梁传·襄公六年》
以小畜大灭。——《吕氏春秋·情势》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
灭韩亡 魏。——《战国策·魏策》
(3) 又如: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断绝亲族间的关系);灭户(全家皆死,宗嗣断绝);消灭(使消灭;除掉;灭亡);毁灭(摧毁消灭);灭夷(消灭);灭劫(毁灭的灾难)
(4) 消失,隐没 [disappear]
何(荷)校(木枷)灭耳。——杜甫《戏为六绝句》
尔曹身与名俱灭。
(5) 又如:灭抹(埋没);灭名(名誉尽失);灭身(丧身,毁灭自身);灭没(湮没;隐没);灭景(隐没形影,指隐居)
(6) 熄灭 [fire or light goes;extinguish]
火不灭。——唐·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灭却(熄灭);灭息(熄灭)
(8) 淹没 [drown;submerge]
过涉灭顶。——《易·大过》
(9) 涂抹改动 [alter]。如:灭刺(让名刺上的字迹消隐,指不愿投刺干谒);灭青(指古代用刀削改竹简上的字句)
灭茬、灭顶、灭顶之灾、灭火、灭火器、灭迹、灭绝、灭菌、灭口、灭门、灭门之祸、灭没、灭鼠、灭亡、灭种、灭族
德的拼音:dé(ㄉㄜˊ)
⒈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⒉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⒊ 恩惠:德施。德泽(德化和恩惠)。德惠。感恩戴德。
⒋ 姓。
德字UNICODE编码U+5FB7,10进制: 24503,UTF-32: 00005FB7,UTF-8: E5 BE B7。
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德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㥀㥁徳恴悳惪㤫
heart、mind、morals、virtue
怨
形声
ethics, morality, virtue
详细解释◎ 德的拼音:
惪 dé
〈词性:动〉
(1) (形声。从彳( chì ),惪( dé )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 同本义 [ascend]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3) 感激 [be grateful]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 通“得”。取得,获得 [get]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 德的拼音: dé
〈词性:名〉
(1) 道德,品行 [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2)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3) 恩惠;恩德 [kindness;favor]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5) 仁爱;善行 [kindheartedness]。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6) 心意 [heart;mind]。如:同心同德
(7) 福 [happy]
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德才兼备、德操、德高望重、德高望尊、德化、德色、德馨、德行、德行、德性、德祐、德语、德育、德泽、德政
立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站,引申为竖起来: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
⒉ 做出,定出:建立。设立。树立。立意。立此存照。
⒊ 存在,生存:自立。独立。势不两立。
⒋ 马上,即刻:立时。立刻。立等。
⒌ 姓。
立字UNICODE编码U+7ACB,10进制: 31435,UTF-32: 00007ACB,UTF-8: E7 AB 8B。
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stablish、exist、immediate、stand
坐、破
象形
详细解释◎ 立的拼音: lì
<动、名>
(1)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2) 同本义 [stand]
立,侸也。——《说文》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恒》
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史记·项羽本纪》
持璧却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立有间。——《韩非子·喻老》
卖油翁释担而立。—— 宋· 欧阳修《归田来》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挺立(直立);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立托(依托);立容(站立时的仪态容表);立戟(卫士持戟侍立守卫);立谈(停立交谈)
(4) 耸立;树立;建立;竖起 [erect;set upright]
大石侧立千尺。——苏轼《石钟山记》
乃立宗庙于薛。——《战国策》
且立石于基墓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之不彰雅。——《世说新》
(5) 又如:立事(建功立业);立方(立德);立言(指著书立说);立业(建树功烽);立勋(建立功勋);立石(树立碑石);立权(树立权威);立眉嗔目(竖眉瞪眼);立德(树立德业);立德立言(儒家认为,为了匡时济世,应树立圣人之德,宣谕圣人之言);立碑垂成(刻文于石碑留作规戒)
(6) 设置;设立 [set up;put up;establish;found]
故立君。——《吕氏春秋·荡兵》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贾谊《过秦论》
(7) 又如:立元(建立年号);立仗(设立仪仗);立本(建立根本;确立根基);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立事(设置治事小臣);立制(建立制度)
(8) 制定;订立 [lay down;draw up;conclude]。如:立文书;立军令状;立券(订立契约);立格(订出标准)
(9) 确定;决定 [define;decide;determine]
人之立志。——清· 澎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复立楚国之社稷。——《史记·陈涉世家》
足以立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又如:立限(确定期限);立计(决意;打算);立报(立志报效);立愿(立定意向);立语,立说(立论)
(11) 存在;生存 [exist;subsist]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
(12) 又如:立命(修身养性以立天命);立品(培养品德);立行(建德修行);立计(立业;谋生);立身(处世为人)
(13) 立身;立足 [conduct oneself in society;have a foothold]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立崖岸(做出高傲不凡、难以亲切的样子);立士(能自立的士人);立身(立足;安身);立行(行为举动);立脚(安身;立身)
(15) 登位,即位 [be enthroned;ascend the throne]
湣王立。——《韩非子·内储说上》
当立者乃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16) 又
陈胜自立为将军。
(17) 又
陈涉乃立为王。
(18) 又如:立子(古代帝王或诸侯选立太子或世子);立君(确立君王);立政(确立为政之道);立朝(指帝王在位);立极(登帝位;秉国政)
(19) 扶立;确定某种地位 [help;establish]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史记》
(20) 又如:立人(扶持、造就人);立子(立庶子为太子或世子);立王(所立的君王;在位的君王);立后(册立皇后);立朝(指在朝为官);立储(立为太子)
(21) 推荐 [recommend]。如:立主(竭力主张);立贤无方(推举贤人不以常法)
(22) 指出仕 [become an official]。如:立班(上朝时依品秩站立);立幕(管理文案的差役)
(23) 显现 [manifest oneself;reveal oneself]。如:立挣(发怔;发呆);力睁(目瞪口呆)
(24) 停止;停留 [stop;stay]。如:立车(停车);立定(站住)
(25) 通“莅”。临,到 [arrive;be present]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韩非子·内储说上》
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淮南子·泰族》
(26) 通“粒”。进食 [take food]
五种天不宜,其立后而手实。——《管子·地员》
〈词性:名〉
通“位”。爵次、位次 [precedence]
代立不忘社稷。——《商君书·更法》
◎ 立的拼音: lì
〈词性:副〉
(1) 立时;立刻 [immediately]
上大怒,立命斥出。——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指物作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赵立奉璧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立定(马上,立即);立马造桥(立即兑现,不容拖延);立成(立刻完成);立便(立刻;立时)
立案、立逼、立场、立春、立等、立地、立地生根、立定、立冬、立法、立方、立方根、立方米、立方体、立竿见影、立功、立功赎罪、立国、立户、立即、立僵、立交、立脚、立决、立刻、立论、立马、立马良久、立眉瞪眼、立仆、立秋、立射、立身、立身处世、立时、立式、立誓、立体、立体几何、立体声、立夏、立宪、立像、立效、立心、立雪、立言、立业、立意、立有间、立约、立约人、立正、立志、立柱、立锥之地、立足、立足点、立足之地
违(違)的拼音:wéi(ㄨㄟˊ)
⒈ 背,反,不遵守:违背。违反。违犯。违法。违抗。违章。事与愿违。
⒉ 不见面,离别:久违。
⒊ 邪恶,过失。
违字UNICODE编码U+8FDD,10进制: 36829,UTF-32: 00008FDD,UTF-8: E8 BF 9D。
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違
be separated、disobey、violate
背、从、奉
形声:从辶、韦声
disobey, violate, defy; be apart from
详细解释◎ 违的拼音:
違 wéi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2) 同本义 [leave;part]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传:“离也。”
薄违农父。——《书·酒诰》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楚辞·离骚》
(3) 又如:违别(离别);违离(离别;分离;背离);违恋(依依惜别);违阔(离别;阔别);违署(离开官署。指辞去官职);违远(远离;离别);违间(离别);违弃(离弃;丢弃);违异(离别;分离)
(4) 避开 [evade]
纪侯大去其国,违 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5) 又如:违强凌弱(畏避强大,欺凌弱小);违难(避难);违避(避开;背离);违敌(避敌;纵敌);违寒(避开寒冷);违患(避开祸患);违世(避开尘世;去世)
(6) 违背;违反 [disobey;violate]
违,偝也。——《广雅·释诂二》
静言用违。——《书·尧典》
且其违者不过数人。——《左传·哀公十四年》
而违之俾不通。——《礼记·大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违天必有大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慎勿违吾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我而相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违错(违反,违背);违干(违犯;冒犯);违别(违抗);违逆(违背;不合情理);违越(违背;越轨);违心之论(与内心相违背的话);违天(违背天意);违科(不符合法令);违俗(违背世俗的习惯或观念);违常(反常,违反常理)
(8) 改变 [change]。如:违变(改变;变故);违度(失度,反常);违程(耽误行程)
(9) 恨 [hate]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文选·班固·幽通赋》
(10) 又如:违恨(怨恨);违怨(怨恨)
(11) 妨碍;阻碍 [hinder;block]。如:违碍(妨碍,阻碍);违拗(阻拦;执拗);违和(因身体失调而不适;生病)
◎ 违的拼音:
違 wéi
〈词性:名〉
(1) 过失,错误 [fault]。如:违谬(过失;谬误);违滥(失实;错误);违错(失误;错乱);违衷(失当);违舛(谬误;差错)
(2) 相距;距离 [distant]。如:违年(过期不赴任);违欠(拖欠)
◎ 违的拼音:
違 wéi
〈词性:形〉
(1) 邪行;不正 [evil;abnormal]。如:违质(本质邪恶)
(2) 远 [far]。如:违旷(疏远;阔别)
(3) 差异,不一致 [difference;divergence]。如:违暴(杂乱失常);违惑(错乱迷惑)
违拗、违背、违别、违恩负义、违法、违法乱纪、违反、违犯、违和、违纪、违禁、违抗、违利赴名、违例、违令、违逆、违强凌弱、违时绝俗、违天逆理、违忤、违误、违心、违心之言、违信背约、违言、违约、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