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缊褐瓢箪的意思

piáodān

缊褐瓢箪



拼音hé hè piáo dān

注音ㄏㄜˊ ㄏㄜˋ ㄆ一ㄠˊ ㄉㄢ

解释缊:旧棉花,乱麻。褐:粗布衣服。瓢:饮水用具。箪:盛饭的竹器。身上穿粗布衣服。饮食用的是瓢、箪。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出处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冬无缊褐,夏渴瓢箪。”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缊褐瓢箪是中性词。

繁体緼褐瓢簞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ùn yūn wēn   
注音  ㄩㄣˋ ㄩㄣ ㄨㄣ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XJLG  仓颉  VMABT  郑码  ZKLK  四角  26112  结构  左右电码  4888  统一码  7F0A  笔顺  フフ一丨フ一一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缊(緼)的拼音:yùn(ㄩㄣˋ)  

⒈ 乱麻;旧絮。

⒉ 乱。

⒊ 古通“蕴”。

其他字义

缊(緼)的拼音:yūn(ㄩㄣ)  

⒈ 〔絪缊〕古同“氤氲”。

⒉ (緼)

其他字义

缊(緼)的拼音:wēn(ㄨㄣ)  

⒈ 赤黄色。

⒉ 饶。

统一码

缊字UNICODE编码U+7F0A,10进制: 32522,UTF-32: 00007F0A,UTF-8: E7 BC 8A。

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体字

緼縕

English

tangled hemp, raveled silk; vague, confus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缊的拼音:

(1) 緼 yūn  

(2) ——见 “絪緼”。即“氤氲” ( yīn-yū  )

(3) 另见 yùn;wēn  

基本词义

缊的拼音:

yùn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昷( wēn  )声。本义:以新绵合旧絮)

(2) 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broken hemp]

缊,绋也。——《说文》。谓乱麻。

衣缊无衣。——《汉书·东方朔传》。注:“乱絮也。”

纩为茧,缊为袍。——《礼记·玉藻》。注:“行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行及旧絮也。”

(里母)即束缦请火于亡肉家。——《汉书·蒯通传》

(3) 又如:缊褚(用碎麻或旧絮制的冬衣);缊褐(缊袍。泛指贫者所服粗陋冬衣);缊绪(缊褚);缊絑(缊褚)

(4) 乱麻 [disorderly hemp]

缊袍敝衣。(穿着旧袄破衣。名词做动词用。缊,旧絮。敝,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缊絮(乱麻旧絮。泛指粗陋的衣服)

词性变化

缊的拼音:

yùn  

〈词性:形〉

(1) 动乱,不安,骚乱 [troubled]

缊,乱也。——《广雅》

齐桓之时缊。——《法言·孝至》

(2) 深奥。通“蕴” [profound]

乾坤其《易》之缊邪。——《易·系辞》

(3) 又如:缊奥(深奥,奥义)

缊的拼音:

yùn  

〈词性:动〉

(1) 通“蕴”。积聚;收藏 [collect;accumulate]

乾坤其易之缊邪?——《易·系辞上》

而以是相缊。——《庄子·齐物论》。释文:“蕴,本亦作缊。”

(2) 又如:缊畜(蕴蓄。含蓄宽容);缊藉(蕴藉。含蓄宽容)

(3) 并行 [run parallel]。如:缊巡(并行的样子)

(4) 另见 wēn;yūn  

  拼音    注音  ㄏㄜˋ   
简体部首  衤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4画  
繁体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PUJN  仓颉  LAPV  郑码  WTKR  四角  36227  结构  左右电码  5964  区位  2654  统一码  8910  笔顺  丶フ丨ノ丶丨フ一一ノフノ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褐的拼音:hè(ㄏㄜˋ)  

⒈ 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⒉ 黑黄色:褐煤(煤的一种,多为褐色,除可作燃料外,还可以提炼汽油、煤油、焦油等。亦称“褐炭”)。褐藻(藻类植物的一大类,褐色,是海底最主要的藻类,富含碘质和胶质,海带就是供食用的褐藻)。

统一码

褐字UNICODE编码U+8910,10进制: 35088,UTF-32: 00008910,UTF-8: E8 A4 90。

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褐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rown

造字法

形声:从衤、曷声

English

coarse woolen cloth; dull, dar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褐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衣,曷声。本义: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2) 同本义 [hempen socks]

褐,编枲袜。——《说文》。段玉裁注:“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鞵之类。”

(3) 指粗布或粗布衣;最早用葛、兽毛,后通常指大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古时贫贱人穿 [coarse cotton garments or coarse hempen garments]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郑玄笺:“褐,毛布也。”

从者衣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褐巾(用粗布缝成的头巾);褐衣(粗布衣。借指平民);褐衫(粗布衣);褐夫(穿粗布衣服的人。指贫贱的人)

(5) 卑贱的人 [the humilia ted]

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杜预注:“褐,寒贱之人。”

词性变化

褐的拼音:   

〈词性:形〉

黄黑色 [brown]。如:褐煤;褐铁矿

常用词组

褐色

  拼音  piáo   注音  ㄆ一ㄠˊ   
部首  瓜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SFIY  仓颉  MFHVO  郑码  FJBP  四角  12930  结构  左右电码  3903  区位  3816  统一码  74E2  笔顺  一丨フ丨丨一一一丨ノ丶ノノ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瓢的拼音:piáo(ㄆ一ㄠˊ)  

⒈ 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或木头制成:瓢泼大雨。

⒉ 形状像瓢的:瓢虫。瓢儿菜。

统一码

瓢字UNICODE编码U+74E2,10进制: 29922,UTF-32: 000074E2,UTF-8: E7 93 A2。

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瓢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瓜、票声

English

ladle made from dried gou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瓢的拼音: piáo  

〈词性:名〉

(1) 瓠的一种。也称“葫芦” [gourd;calabash]

瓢,蠡也。从瓠省,票声。——《说文》

瓢,瓠勺也。——《三苍》

一瓢饮。——《论语》

(2) 又如:瓢冠(瓜瓢形的僧帽);瓢堂(简陋的堂室)

(3) 用葫芦干壳做成的勺 [gourd ladle]。如:瓢杓(剖开葫芦制成的酒器);瓢壶(盛酒的器具);瓢把子(江湖黑话。土匪头子);瓢箪(饮食只有一瓢水,一篮饭。比喻清寒穷困);瓢勺(把老熟的葫芦剖成两半所做成的勺子)

(4) 量词。用以量水、酒 [gourd ladle]。如:一瓢水

常用词组

瓢泼、瓢泼大雨、瓢儿菜

  拼音  dān   注音  ㄉㄢ   繁体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TUJF  仓颉  HCWJ  郑码  MUKE  四角  88506  结构  上下电码  4673  区位  8376  统一码  7BAA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丶ノ丨フ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箪(簞)的拼音:dān(ㄉㄢ)  

⒈ 古代盛饭的圆竹器:箪食(  )壶浆(形容劳军)。箪食(  )瓢饮(喻生活贫苦;亦指安贫乐道)。

统一码

箪字UNICODE编码U+7BAA,10进制: 31658,UTF-32: 00007BAA,UTF-8: E7 AE AA。

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箪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竹、单声

English

small bamboo basket for hold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箪的拼音:

dān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单声。本义: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2) 同本义[a bamboo utensi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箪,笥也。从竹,单声。——《说文》

箪,小筐也。——《汉律令》

苞苴箪笥。——《礼记·曲礼》

栉实于箪。——《仪礼·士冠礼》

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3) 又如:箪笥(盛饭竹器);箪瓢(箪:食器;瓢:饮器。比喻家境贫寒,生活清苦)

(4) 盛物件的小筐 [small basket]

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左传·哀公二十年》

常用词组

箪食、箪食壶浆、箪食瓢饮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