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ú bù qǐ de ā dǒu
注音ㄈㄨˊ ㄅㄨˋ ㄑ一ˇ ˙ㄉㄜ ㄚ ㄉㄡˇ
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出处陆天明《省委书记》:“万一马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嘴上行,实干不行。”
例子他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无能的人。
谜语刘备的儿子
感情扶不起的阿斗是贬义词。
繁体扶不起的阿鬥
英语an ignorant and incapable man(a lame duck)
动物生肖牛,虎,蛇
扶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搀扶。扶正。扶老携幼。
⒉ 帮助,援助:扶养。扶植。扶危济困。
⒊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发扶手。
⒋ 姓。
扶字UNICODE编码U+6276,10进制: 25206,UTF-32: 00006276,UTF-8: E6 89 B6。
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㚘榑
help sb. up、support with hand
形声:从扌、夫声
support, help; protect; hold on
详细解释◎ 扶的拼音: fú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2) 同本义 [support with the han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 扶持;护持 [support;shield and sustain]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 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 通“辅”。辅助;帮助 [assist;help]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 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 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 护送 [escort]。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 靠近 [be closed to]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 鲍照《拟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缘 [creep]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撑持[病、醉时的肢体] [in spit of;raise]。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 沿,顺 [along]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5) 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go about in boat]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 曲菑。——《管子·轻重甲》
(17) 通“抚”。抚养,培育 [foster;raise]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 扶的拼音: fú
〈词性:名〉
(1) 旁,旁侧 [side]。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solemn courtesy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 [量]∶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fourfinger width]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4) 姓
扶病、扶持、扶将、扶栏、扶老携幼、扶贫、扶弱抑强、扶桑、扶手、扶梯、扶危济困、扶摇、扶摇直上、扶掖、扶正、扶植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起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⒉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⒊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⒋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⒌ 领取(凭证):起护照。
⒍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⒎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⒏ 长出:起痱子。
⒐ 拟定:起草。
⒑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⒒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⒓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⒔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⒕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 )起。
⒖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⒗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起字UNICODE编码U+8D77,10进制: 36215,UTF-32: 00008D77,UTF-8: E8 B5 B7。
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ppear、get up、remove、rise
止、伏、落
形声:从走、己声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详细解释◎ 起的拼音: qǐ
〈词性:动〉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stand up]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get up;get out of bed]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produce;happen;take place]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start;begin]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cause;origin]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cure]。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start]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insurgence;rise in rebellion]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出发]);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protruding]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draw up]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loosen]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help sustain]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证件、书信等] [get]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build;construct]。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levy;collect;call up]。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bring back to life]。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employ]。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arouse]。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remove;leave the original position]。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open]。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carry]。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be born of;come from]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量〉
(1) 群;组 [group;lot]。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batch]。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time]。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case;instance]。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介〉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from]。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副〉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used as a complement after a verb indicating the upward direction]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used after a verb together with “得”or “不”as meaning ‘can afford'or ‘cannot afford']。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起岸、起爆、起笔、起兵、起步、起草、起程、起初、起床、起打、起点、起电、起吊、起碇、起动、起飞、起伏、起复、起稿、起航、起哄、起火、起货、起家、起价、起驾、起讲、起降、起脚、起解、起劲、起居、起居室、起课、起来、起来、起立、起落、起码、起码、起毛、起锚、起名,起名儿、起跑、起泡、起疱、起讫、起绒、起色、起身、起始、起始、起事、起誓、起首、起死回生、起诉、起跳、起头、起头、起卧、起先、起心、起兴、起眼,起眼儿、起疑、起因、起用、起云、起源、起源,起源于、起运、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起重机、起子、起作用
的的拼音:dí(ㄉ一ˊ)
⒈ 真实,实在:的确。的当(dàng )。的情。的真。的证。
的的拼音:dì(ㄉ一ˋ)
⒈ 箭靶的中心:中(zhòng )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的的拼音:de(˙ㄉㄜ)
⒈ 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的。
⒉ 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的。
⒊ 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他的衣服。
⒋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这句话是很对的。
⒌ 副词尾,同“地2”。
的字UNICODE编码U+7684,10进制: 30340,UTF-32: 00007684,UTF-8: E7 9A 84。
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的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㢩勺墑旳菂
of、target
形声
详细解释◎ 的的拼音: de
〈词性:助〉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ic,-ve…]。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of,'s]。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词性:代〉 pron. 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口]∶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词性: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 )。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3) 另见 dí;dì
◎ 的的拼音: dí
〈词性:副〉
(1) 确实;实在 [really;indeed]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certainly]。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e;dì
的当、的的、的卡、的情、的确、的确良、的士、的真、的证
◎ 的的拼音: dì
〈词性: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centre of target for archery]∶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bright]∶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e,dí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斗的拼音:dǒu(ㄉㄡˇ)
⒈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斗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
⒉ 量粮食的器具:斗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
⒊ 形容小东西的大:斗胆。
⒋ 形容大东西的小:斗室。
⒌ 像斗的东西:斗车。斗笠。斗篷。熨斗。
⒍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斗。气冲斗牛(怒气冲天)。
⒎ 特指“北斗星”:斗折蛇行。
⒏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
⒐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
⒑ 古同“陡”,突然。
斗(鬥)的拼音:dòu(ㄉㄡˋ)
⒈ 对打:斗殴。战斗。
⒉ 比赛胜负,争胜:斗力。斗劲。斗智。斗志昂扬。
⒊ 使动物之间互争高下:斗牛。斗蟋蟀。
⒋ 拼合,对准,凑近:斗眼。
⒌ 古同“逗”,逗引。
斗字UNICODE编码U+6597,10进制: 26007,UTF-32: 00006597,UTF-8: E6 96 97。
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㪷枓陡鬥鬦鬭
contest with、denounce、fight
象形
Chinese peck; liquid measure
详细解释◎ 斗的拼音: dǒu
〈词性:名〉
(1) (象形。有柄。说文叙,俗谓人持十为斗。本义:十升)
(2) 同本义 [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
斗,十升也。——《说文》
角斗甬。——《礼记·月令》
扫除十斗归,一一以叶自彰。——邯郸淳《笑林》
(3) 又如:斗斛(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计容积的量器);斗米升珠(形容粮食短缺、米价奇高)
(4) 盛酒器 [ladler;cup]
木瓢为斗。——《通俗文》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大戴礼记·保傅》。
金樽清酒斗十千。——唐· 李白《行路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斗瓶(酒器);斗酒百篇(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能诗善饮,文思敏捷,气概豪迈)
(6) [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 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
(7) 形如斗状的器物 [sth.like a cup or dipper]。如:烟斗,漏斗;斗文(剑鞘上的星纹图案);斗胸(胸部隆起如斗状)
(8) 旋转成圆形的斗形指纹的简称 [whorl]。如:斗纹(交叉的斗形花纹)
(9) 指北斗七星 [the Big Dipper]
维北有斗。——《诗·小雅·大东》
日中见斗。——《易·丰》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淮南子·齐俗》
(10) 又如:斗箕(斗星和箕星);斗君(道家语。指北斗之神);斗斋(供奉斗星之处;亦指斗星神);斗魁(魁星。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斗杓(北斗七星形似勺,柄上的三颗星叫杓,斗杓指向东,时令交替)
(11) 容量单位。也作量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石 [unit of dry measure for grain]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12) 星宿名 [Dou Xiu] 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南斗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赤壁赋》
◎ 斗的拼音: dǒu
〈词性:形〉
(1) 比喻事物的微小 [small]。如:斗筲之器(比喻器量狭小,才识浅薄);斗禄(微薄的俸禄);斗船(小船);斗锣(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或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
(2) 比喻事物之大 [big]。如:斗碗(大碗);斗大(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目(睁大眼睛)
(3) 陡峭。后作“陡” [steep]
成山斗入海。——《史记·封禅书》
二壁争高,斗耸相乱。——《水经注·谷水》
(4) 又如:斗健(峭拔刚健);斗辟(孤立而偏僻);斗峻(高且陡);斗峭(突兀);斗绝(陡峭险峻)
◎ 斗的拼音: dǒu
〈词性:副〉
(1) 陡然,突然 [suddenly]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韩愈《答张十一功曹》
(2) 又如:斗顿(忽然);斗然(突然)
◎ 斗的拼音: dǒu
〈词性:动〉
(1) 通“抖”。抖动 [shake]
珠缨炫转星宿摇。——白居易《骠国乐》
斗薮尘埃衣。——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
(2) 又如:斗叟(抖动;颤斗);斗薮(抖动;抖落)
(3) 另见 dòu
斗柄、斗车、斗胆、斗方、斗方名士、斗拱、斗箕,斗记、斗筐、斗笠、斗乱、斗门、斗牛、斗篷、斗渠、斗筲、斗室、斗形纹、斗帐、斗子
◎ 斗的拼音:
鬥、鬦、鬬 dòu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2) 搏斗;引申为战斗 [fight]
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说文》。按,争也。
二士对戟为鬥。——《古考经说》
鬥,遇也。——《说文》。按,相接之意。
投身大敌,与之扑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4) 又如:拳斗;械斗;格斗(紧张激烈地搏斗);斗心(战斗的意志);斗臣(勇健善斗之士);钩心斗角(屋角由屋心伸出来,像与屋心钩在一起。各个屋角相对,像要相互搏斗。用此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5) 较量,竞赛 [contest with]
试与他虫斗。——《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斗口(斗嘴;开玩笑挑逗);斗靡夸多(说长道短。斗:争。靡:无;少);斗锦(争奇斗艳);斗花(以奇花相竞赛);斗香(以名香相竞赛);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的一种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斗茶(比赛茶的优劣);斗棋(奕棋争胜)
(7) 古代天文用语,星相击 [collide with star]
十四载二月,荧惑,太白斗于毕、昂、井、鬼间,至四月乃伏。——《新唐书》
(8) 遇合;拼合 [fit together]。如:斗榫;斗缝(拼接);斗阚(拼合镶嵌)
(9) 使动物斗 [fight]。如:斗鸡;斗蛐蛐儿;斗鸡走马;斗鸡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10) 斗争,争斗 [struggle]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外连衡而斗诸侯。——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斗地主;斗宠(争夺受宠);斗辩(争斗;争吵)
(12) 玩,游戏 [play]。如:斗棋;斗叶(玩纸牌);斗牌(玩骨牌、纸牌)
(13) 用同“逗”。逗引 [tease]。如:斗引(挑逗,逗引,勾引);斗谝(巧言逗引)
(14) 戏耍;喜乐 [make fun of]。如:斗叠(挑拨离间);斗牙拌嘴(耍嘴调闹)
斗法、斗份子、斗狠、斗鸡、斗舰、斗劲、斗口、斗牛、斗牛场、斗殴、斗牌、斗气、斗趣儿、斗拳、斗杀、斗士、斗心眼儿、斗眼、斗艳、斗勇、斗争、斗志、斗志昂扬、斗智、斗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