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遁名匿迹的意思

dùnmíng

遁名匿迹



拼音dùn míng nì jì

注音ㄉㄨㄣˋ ㄇ一ㄥˊ ㄋ一ˋ ㄐ一ˋ

解释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出处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例子为了逃避责任,他竟然遁名匿迹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隐姓埋名,不让人知道。

感情遁名匿迹是中性词。

繁体遯名匿跡

近义隐姓埋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ùn   注音  ㄉㄨㄣˋ   
简体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辵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RFHP  仓颉  YHJU  郑码  PDLW  四角  32306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58  区位  2261  统一码  9041  笔顺  ノノ一丨丨フ一一一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遁的拼音:dùn(ㄉㄨㄣˋ)  

⒈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⒉ 隐,消失:遁迹。遁隐。

统一码

遁字UNICODE编码U+9041,10进制: 36929,UTF-32: 00009041,UTF-8: E9 81 81。

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遁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遯逡循

汉英互译

escape、fle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辶、盾声

English

hide, conceal oneself; escap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遁的拼音:

d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盾声。本义:逃避)

(2) 同本义 [evade]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3)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4) 逃跑,逃走 [flee;escape]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5)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6) 迁移 [move]。如:遁思(迁移;离去)

(7) 隐匿 [hide]。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8) 隐避;隐居 [live in seclusion]。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9) 放纵;淫逸 [loose;wanton]。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10) 失 [lose]。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11) 欺 [deceive]。如:遁饰(欺蒙掩饰)

常用词组

遁北、遁辞、遁迹、遁入空门、遁世、遁逃、遁形

  拼音  míng   注音  ㄇ一ㄥ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KF  仓颉  NIR  郑码  RSJ  四角  27602  结构  上下电码  0682  区位  3591  统一码  540D  笔顺  ノフ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名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⒉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⒊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⒋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⒌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⒍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⒎ 占有:不名一文。

⒏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统一码

名字UNICODE编码U+540D,10进制: 21517,UTF-32: 0000540D,UTF-8: E5 90 8D。

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䫤命詺銘

汉英互译

express、fame、famous、first name、firstname、reputati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夕

English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give name to]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tell]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lend one's name to an enterprise occasio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own;possess]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understand]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词性变化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名字;名称 [name]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influencial family]。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notable]。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fame;reputation;renown]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fame and position]。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titular]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number]。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形〉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well-known;famous]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big;great]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名的拼音: míng  

〈词性:量〉

用于人的数量 [used in human number]。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常用词组

名不副实、名不虚传、名册、名产、名称、名城、名菜、名垂青史、名词、名次、名刺、名从主人、名存实亡、名单、名额、名副其实、名贵、名号、名讳、名家、名将、名缰利锁、名句、名角,名角儿、名利、名列前茅、名流、名录、名落孙山、名满天下、名门、名门望族、名目、名目繁多、名牌、名片、名气、名人、名人录、名山大川、名声、名胜、名师、名实、名士、名手、名数、名堂、名帖、名下、名学、名言、名医、名义、名义、名义账户、名优、名誉、名噪一时、名正言顺、名著、名状、名字、名作

  拼音    注音  ㄋ一ˋ   
简体部首  匚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匸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AADK  仓颉  STKR  郑码  HEGJ  四角  71716  结构  左三包围电码  0574  区位  3668  统一码  533F  笔顺  一一丨丨一ノ丨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匿的拼音:nì(ㄋ一ˋ)  

⒈ 隐藏,躲藏:隐匿。藏匿。匿名。销声匿迹。

统一码

匿字UNICODE编码U+533F,10进制: 21311,UTF-32: 0000533F,UTF-8: E5 8C BF。

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匿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nceal、hide

相关字词

藏、躲

造字法

形声:从匚、若声

English

hide; go into hid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匿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匚(   ),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2) 同本义 [hide]

匿,亡也。——《说文》

匿,藏也。——《广雅》

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

而知匿其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

匿怨而友其人。——《论语》。皇疏:“藏也。”

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

君畏匿之。

匿于溷藩以免。(藏在厕所里。溷,厕所。藩,篱、墙。)——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隐匿(隐藏;躲起来);藏匿(藏起来不让人发现);匿光(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匿怨(内心隐藏怨恨);匿意(隐藏真情);匿谋(隐藏其谋略)

(5) 隐瞒 [conceal]

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 烈名人质作食。——《世说新语·文学》

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商君书·垦令》

(6) 又如:匿户(隐瞒不报的户籍);匿心(隐瞒真实思想);匿年(不肯把真实年龄告人);匿作(隐瞒姓名而劳作);匿訑(隐瞒欺诈);匿悃(隐瞒实情);匿情(隐瞒真情);匿善(隐瞒才能)

(7) 〈词性:形〉 假借为“慝”。恶,坏 [bad]

常令不审,则百匿胜。——《管子·七法》

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荀子·天论》

词性变化

匿的拼音:   

〈词性:副〉

暗暗地 [secretly]。如:匿留(暗中收留);匿控(暗中控告)

常用词组

匿报、匿藏、匿伏、匿迹、匿名、匿名信、匿笑、匿影藏形

  拼音    注音  ㄐ一ˋ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YOPI  仓颉  YYLC  郑码  SNOW  四角  30303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19  区位  2803  统一码  8FF9  笔顺  丶一ノ丨ノ丶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迹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脚印:踪迹。足迹。血迹。笔迹。

⒉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迹。

⒊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⒋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⒌ 据实迹考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统一码

迹字UNICODE编码U+8FF9,10进制: 36857,UTF-32: 00008FF9,UTF-8: E8 BF B9。

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蹟跡脔䢌䟱

汉英互译

mark、remains、ruins、trace、vestige

造字法

形声:从辶、亦声

English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迹的拼音:

跡、蹟   

〈词性:名〉

(1) 同本义 [footmark]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mark]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remains]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achievement;merit]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词性变化

迹的拼音:   

〈词性:动〉

(1) 追踪;追寻 [shadow]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follow]。如:迹附(追随)

常用词组

迹象

遁名匿迹: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