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ǎi shí duó lì
注音ㄔㄨㄞˇ ㄕˊ ㄉㄨㄛˊ ㄌ一ˋ
解释揣度形势,估量自己的能力。
出处明 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不肖揣时度力,屡欲乞归。”
例子他揣时度力,决定参加这次比赛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正确估量自己。
感情揣时度力是中性词。
繁体揣時度力
近义审时度势
动物生肖牛,虎,蛇
揣的拼音:chuǎi(ㄔㄨㄞˇ)
⒈ 估量,忖度:揣测。揣摩。揣度(duó )。揣想。揣情(忖度情理)。不揣冒昧。
⒉ 姓。
揣的拼音:chuài(ㄔㄨㄞˋ)
⒈ 〔挣(zhèng )揣〕见“挣1”。
⒉ 〔囊(nāng )揣〕见“囊1”。
揣的拼音:chuāi(ㄔㄨㄞ)
⒈ 放在衣服里:揣着手。揣在怀里。
揣的拼音:tuán(ㄊㄨㄢˊ)
⒈ 古同“团”,聚集的样子。
揣的拼音:zhuī(ㄓㄨㄟ)
⒈ 捶击:“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字UNICODE编码U+63E3,10进制: 25571,UTF-32: 000063E3,UTF-8: E6 8F A3。
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揣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㪜挅
hide or carry in one's clothes
形声:左形右声
put things under clothes
详细解释◎ 揣的拼音: chuāi
〈词性:动〉
(1) 藏入;塞进 [hide or carry in one’s clothes]。如:往怀里一揣;揣巴(方言。胡乱地往嘴里塞)
(2) 怀孕 [be pregnant]。如:揣驹(牲畜怀胎)
(3) 强给;给与 [impose (one's views,etc.) on others]。如:揣与(强加给;给与);揣巴(胡乱吃)
(4) 另见 chuǎi;chuài
揣手儿
◎ 揣的拼音: chuǎi
〈词性:动〉
(1) (会意。本义:测量;量度)
(2) 同本义 [measure]
揣,量也。——《说文》
度量曰揣。——《方言》十二
揣高卑。——《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告子下》
(3) 猜想,推测;估量 [estimate]
淮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论衡·逢遇》
内符者,揣之主也。——《鬼谷子·摩》
简练以为揣摩。——《战国策·秦策》
生揣我何念。——《汉书·陆贾传》
方进揣知其指。——《汉书·翟方进传》
(4) 又如:揣料(估量;估计);揣夺(估摸,猜度);揣摹(猜测,估量)
(5) 捶击 [strike]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九章》
(6) 又如:揣挫(捶击折辱)
(7) 另见 chuāi;chuài
揣测、揣度、揣摩、揣想
◎ 揣的拼音: chuài
〈词性:动〉
(1) 挣扎 [struggle]
待伊揣几合,赢些方便。——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挣揣(挣扎)
(3) 另见 chuāi;chuǎi
时(時)的拼音:shí(ㄕˊ)
⒈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时间。时不我与。
⒉ 较长的时间:时代。古时。
⒊ 泛指一段时间:时光。时令。时分。
⒋ 现在的,当前的:当时。时下。时务。时宜。
⒌ 常常:时常。学而时习之。
⒍ 一年中的一季:时序。四时如春。
⒎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⒏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时钟。时差(chā )。
⒐ 某一时刻:按时上班。
⒑ 不定时,有时候:时而。时阴时晴。
⒒ 机会:时机。待时而动。
⒓ 姓。
时字UNICODE编码U+65F6,10进制: 26102,UTF-32: 000065F6,UTF-8: E6 97 B6。
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時旹峕㫑
days、hour、occasionally、opportunity、seanson、time
time, season; era, age, period
详细解释◎ 时的拼音:
時、旹 shí
〈词性: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one of the 12two-hour periods into which the day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time]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fashion]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fortune]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opportunity]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tense]。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o’clock]。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moment]。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days]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current situation]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dynasty]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climat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 时的拼音:
時 shí
〈词性:形〉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fashionable]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current;present]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good]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 时的拼音:
時 shí
〈词性:副〉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now and then]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sometimes]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according to the fixed period]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now…now…;sometimes…sometimes…]。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then;at that time]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 时的拼音:
時 shí
〈词性:代〉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this]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 时的拼音:
時 shí
〈词性:动〉
(1) 适时;合于时宜 [at the right moment;in good time;timely]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wait]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find oneself in]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bear]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时辈、时弊、时不可失、时不时、时不我待、时差、时常、时辰、时代、时而、时乖命蹇、时光、时过境迁、时候、时或、时机、时价、时间、时节、时局、时刻、时空、时来运转、时令、时髦、时期、时气、时区、时日、时尚、时时刻刻、时事、时势、时势造英雄、时俗、时速、时态、时望所归、时文、时务、时下、时鲜、时贤、时限、时效、时新、时行、时兴、时序、时彦、时谚、时样、时宜、时移势迁、时誉、时运、时运亨通、时针、时钟、时转、时装
度的拼音:dù(ㄉㄨˋ)
⒈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度。刻度。度量衡。
⒉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度。高度。风度。
⒊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度。
⒋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度。湿度。经度。纬度。浓度。
⒌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
⒍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度。法度。
⒎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⒏ 能容受的量:气度。
⒐ 考虑,打算:置之度外。
⒑ 过,由此到彼:度日。度假。欢度新春。
⒒ 量词,次:一度。再度。
⒓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度(剃发出家)。
⒔ 姓。
度的拼音:duó(ㄉㄨㄛˊ)
⒈ 计算,推测:忖度。揣度。审时度势。度德量力。
度字UNICODE编码U+5EA6,10进制: 24230,UTF-32: 00005EA6,UTF-8: E5 BA A6。
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剫宅㡯渡
consideration、tolerance、degree、limit、linear measure、surmise
形声:从又、庶省声
degree, system; manner; to consider
详细解释◎ 度的拼音: dù
〈词性:名〉
(1) (形声。从又,庶省声。“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本义: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2) 同本义 [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
度,法制也。——《说文》。按,五度,分寸尺丈引也。度起于人手取法,故从又。
同律度量衡。——《虞书》
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执鞭度守门。——《周礼·司市》
吾忘持度。——《韩非子》
(3) 又如:尺度
(4) 法制;法度 [rule;law]
公室无度。——《左传·昭公三年》
度不可改。——《左传·昭公四年》
九曰以度教节。——《周礼·大司徒》。注:“谓宫室车服之制。”
度作刑以诘四方。——《书·吕刑》。马注:“法度也。”
(5) 又如:度轨(法度轨范);度矩(法度;法则)
(6) 限度,限额 [limit]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每月扣5元,扣满150元为度
(8) 胸襟;器度 [style of conduct]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战国策·燕策》
(9) 又如:气度
(10) 心意,考虑 [consideration]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置之度外(不介意);度内(计虑之内;意料之中)
(12) 程度 [level]。如:强度;力度;高度
(13) 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degree]。如:温度;湿度;浓度;弧度;角度;经纬度
(14) 常规 [convention;rule]。如:度程(格式,标准);度制(制度)
(15) [电]∶量词。千瓦小时的俗称,测量电能的单位 [kilowatt-hour;kwh]。如:一度电就是一个千瓦小时
(16) 计划 [design;plan;programme]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7) 姓
◎ 度的拼音: dù
〈词性:动〉
(1) 度过,越过 [pass]
年忽忽而日度。——《楚辞·刘向·九叹·惜贤》
度百里之限。——《汉书·王莽传》。师古曰:“度,亦逾越也。”
将欲度唐虞之隆。——《汉书·匡衡传》
则必度越诸子矣。——《汉书·扬雄传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度岁(过年);度与(递给;交给);度嘴(糊口;维持生计);苦度年关;虚度年华
(3) 僧尼道士劝人离俗出家 [try to persuade sb.to become a monk,nun or Taoist priest]
有一个道士三言两语把人度了去。——《红楼梦》
(4) 超度;宗教说法,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say prayers or perform Buddhist service to release souls from purgatory]
据说虬早已被 吕洞宾度上天了。——《雨中登泰山》
(5) 又如:度说(道教佛教语。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度脱(使人脱离人世苦难,到达仙、佛境界);度数(星相家迷信说法,以七曜与二十八宿度数相配,推测人事的吉凶)
(6) 谱写[乐曲] [write]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度词(依词谱曲);度声(按曲谱唱歌)
◎ 度的拼音: dù
<量词>
次 [times]
一年一度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度的拼音: dù
<缀>
(1) 词缀。加在“年、季、月”后,指时间段落 [in stage of]。如:年度;季度;月度
(2) 另见 duó
度尺、度牒、度规、度过、度荒、度假、度假村、度量、度量衡、度命、度蜜月、度曲、度日、度日如年、度数、度夏、度外、度越
◎ 度的拼音: duó
〈词性:动〉
(1) 估计,推测 [estimate]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2) 又如:忖度(猜测,揣度);测度;度空儿(趁空儿,瞅空儿)
(3) 衡量 [judge;measure;weigh]
度地居民。——《礼记·王制》。释文:“量也。”
(4) 量;计算 [measure;calculate;count]
不度民械。——《礼记·少仪》。释文:“计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 另见 dù
度长絜大、度德量力
力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
⒉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⒊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⒋ 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⒌ 姓。
力字UNICODE编码U+529B,10进制: 21147,UTF-32: 0000529B,UTF-8: E5 8A 9B。
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仂
all one's best、force、power、puissance、strength
象形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详细解释◎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effort;physical strength]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force;power;strength]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ability;capability]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power;might;influence]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force]。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penal servitude;forced labour;(domestic)servant]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merit]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soldier]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engage]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work;use]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副〉
(1) 尽力,竭力 [do all one can;do one's utmost;try one’s best]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力臂、力不从心、力场、力促、力大无比、力度、力攻、力戒、力矩、力量、力偶、力排众议、力气、力求、力士、力所能及、力图、力挽狂澜、力心、力学、力学、力战、力争、力争上游、力主、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