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搏牛之虻的意思

niúzhīméng

搏牛之虻



拼音bó niú zhī méng

注音ㄅㄛˊ ㄋ一ㄡˊ ㄓ ㄇㄥˊ

解释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搏牛之虻是贬义词。

繁体搏牛之蝱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ㄅㄛ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86  RGEF  五笔98  RSFY  仓颉  QIBI  郑码  DFDS  四角  53042  结构  左右电码  2276  区位  1811  统一码  640F  笔顺  一丨一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搏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对打:搏斗。搏击(奋力进击)。搏战。搏膺(捶胸,表示愤怒)。肉搏。拼搏。

⒉ 跳动:搏动。脉搏。

⒊ 捕捉:搏噬。

统一码

搏字UNICODE编码U+640F,10进制: 25615,UTF-32: 0000640F,UTF-8: E6 90 8F。

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fight、combat、struggle、beat、throb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seize; spring upon; stri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搏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尃(   )声。本义:搏斗,对打)

(2) 同本义 [combat;fight;struggle]

搏,索持也。——《说文》

搏,击也。——《广雅》

屏左右而相搏。——《谷梁传·僖公元年》

晋侯梦与 楚子博。——《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鸷虫攫博。——《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

搏扶摇羊角而上者。——《庄子·逍遥游》

搏战获王。——《史记·卫将军骠骑传》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 捕捉 [catch]

搏谍贼。——《周礼·夏宫·环人》

(4) 又如:搏执(拘捕);搏获(捕获);搏撠(揪住);搏狩(狩猎)

(5) 执持;拾取,击取 [get;pick up;seize]

摭紫贝,搏耆龟。——张衡《西京赋》

螳螂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水》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扑上去抓。)——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6) 又如:搏杖(扶杖,抱杖);搏弊(人虽疲困,但也自持完成礼仪)

(7) 通“拍”。轻击;击 [beat]

搏埴之工二。——《周礼·总叙》

弹琴博髀。——李斯《谏逐客书》

因搏心大哭。——《汉书·王莽传下》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搏鸷(猛烈拍击);搏膺(捶胸,表示愤怒);搏影(拍击影子。影随物动,故不能拍到。比喻不能成功或不易捉摸)

(9) 夺取 [take by force;capture]

铄金百镒,盗跖不搏。——《史记·李斯列传》

(10) 又如:搏斗;搏击

(11) 跳动 [throb]。如:搏跃(跳跃;跳动);搏动

常用词组

搏髀、搏动、搏斗、搏击、搏杀、搏战

  拼音  niú   注音  ㄋ一ㄡˊ   
部首  牛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RHK  五笔98  TGK  仓颉  HQ  郑码  MB  四角  25000  结构  单一电码  3662  区位  3703  统一码  725B  笔顺  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牛的拼音:niú(ㄋ一ㄡˊ)  

⒈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⒉ 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⒊ 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⒋ 姓。

统一码

牛字UNICODE编码U+725B,10进制: 29275,UTF-32: 0000725B,UTF-8: E7 89 9B。

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ttle、moggy、moo-cow、ox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cow, ox, bull; KangXi radical93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牛的拼音: niú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2)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ox;cattle]

牛,大牲也。——《说文》

坤为子母牛。——《易·说卦》

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

东邻杀牛。——《礼记·坊记》

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牛田牧田。——《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

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耕牛(耕地用的牛);牛酒(牛和酒);牛旄(即旄牛尾);牛性(牛的本性);牛埭(用牛力拉船过堰);牛领(牛的脖子);牛具(耕牛和农具);牛刀(宰牛的刀。常比喻大材器);牛蓑(牛衣。泛指蓑衣);牛骥同皂(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喻愚贤不明;牛骥共牢);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地位);牛眠地(合适的坟地)

(4) 星名。牛宿的省称 [Sagitturius]

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晋书·张华传》

(5) 姓

词性变化

牛的拼音: niú  

〈词性:形〉

比喻性格执拗或倔犟 [stubbornness;obstinacy]。如:牛心左性(头脑顽固,性情偏执);牛劲。也喻其温顺、迟钝、笨拙、力气大。如:笨牛;大牛

常用词组

牛蒡、牛鼻子、牛鞭、牛车、牛刀小试、牛痘、牛犊,牛犊儿,牛犊子、牛顿、牛轭、牛粪、牛倌,牛倌儿、牛鬼蛇神、牛黄、牛角、牛角尖,牛角尖儿、牛劲、牛栏、牛郎织女、牛马、牛毛、牛毛雨、牛虻、牛奶、牛腩、牛排、牛棚、牛皮、牛皮匠、牛皮癣、牛皮纸、牛脾气、牛气、牛肉、牛溲马勃、牛头刨床、牛头不对马嘴、牛头马面、牛膝、牛性、牛鞅,牛鞅子、牛衣、牛脂、牛仔、牛仔裤、牛仔裤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méng   注音  ㄇㄥˊ   
部首  虫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JYNN  仓颉  LIYV  郑码  ISH  四角  50110  结构  左右电码  5724  区位  8221  统一码  867B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丶丶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虻的拼音:méng(ㄇㄥˊ)  

⒈ 昆虫的一科,种类很多,身体灰黑色,长椭圆形,头阔,触角短,黑绿色复眼,翅透明。生活在野草丛里,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

统一码

虻字UNICODE编码U+867B,10进制: 34427,UTF-32: 0000867B,UTF-8: E8 99 BB。

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虻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虫、亡声

English

horsefly, gadf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虻的拼音:

méng  

〈词性:名〉

(1)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 [horsefly]

蝱,啮牛飞虫也。从双虫,亡声。

博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史记》

(2) 又如:虻蚊(蚊虻);虻翅(指刚萌生的极为细小的树叶。如虻之翅,故称)

(3) 箭的一种 [arrow]。如:虻矢(短箭名);虻飞(箭名)

(4) 〈词性:形〉 通“盲”。迅疾 [fast]

搏牛之虻: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