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注音ㄈㄣ ㄊ一ㄥˊ ㄎㄤˋ ㄌ一ˇ
解释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出处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例子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正音“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庭”,不能写作“廷”。
辨析分庭抗礼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平起平坐”含有“权力相等”的意思;分庭抗礼没有。分庭抗礼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多用于双方;有时也可用于多方。分庭抗礼比喻互相对立或争权;“平起平坐”不能。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谜语各部门拒收贿赂
感情分庭抗礼是中性词。
繁体分庭抗禮
近义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齐心协力、同心协力、和衷共济
英语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
俄语быть на рáвной ногé
日语対等(たいとう)にふるまう,対抗(たいこう)する
德语jm als Ebenburtiger entgegentreten(sich mit jm auf gleiche Stufe stellen)
造句tenir tête à(demander l'égalité en droits avec qn.)
动物生肖牛,虎,蛇
分的拼音:fēn(ㄈㄣ)
⒈ 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⒉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⒊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 )。
⒋ 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
⒌ 辨别:区分。分析。
⒍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
⒎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
分的拼音:fèn(ㄈㄣˋ)
⒈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
⒉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
⒊ 料想:“自分已死久矣”。
⒋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分字UNICODE编码U+5206,10进制: 20998,UTF-32: 00005206,UTF-8: E5 88 86。
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份瓣紛
cent、centavo、centimo、chon、dispart、marking、minute、rappen
合、总
会意:从八、从刀
divide; small unit of time etc.
详细解释◎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动〉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divide;separate]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distinguish]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distribute;assign;allot]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part;leave]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assign]。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disperse]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halve]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mediate]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enter into]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名〉
(1) 表示分数 [fraction]。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one tenth]。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Equinox]。如:春分;秋分
◎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量〉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minute]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minute]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1/3 centimetre]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cent]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score](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副〉
(1) 分头;分别 [respectively;separately]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形〉
(1) 分出的(部分) [branch]。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disorderly]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分贝、分崩离析、分辨、分辩、分别、分别、分别、分兵把守、分拨、分布、分餐、分册、分叉、分岔、分成、分词、分寸、分担、分档、分道扬镳、分店、分段、分队、分而治之、分发、分肥、分封、分赴、分割、分割包围、分隔、分工、分管、分行、分毫不差、分号、分号、分红、分洪、分化、分化、分会、分机、分级、分家、分角器、分节、分解、分界、分界、分界线、分斤掰两、分进合击、分居、分局、分开、分科、分类、分离、分理、分理处、分力、分列、分裂、分流、分馏、分路、分路、分门别类、分米、分泌、分娩、分秒、分秒必争、分明、分母、分派、分配、分批、分期、分期分批、分清、分区、分区、分权、分散、分色、分色镜头、分设、分身、分神、分时、分手、分数、分水岭、分水线、分说、分说、分送、分摊、分庭抗礼、分头、分头、分文不取、分析、分享、分销店、分晓、分校、分心、分星掰两、分忧、分赃、分争、分支、分至点、分装、分子、分子量、分子式、分组
◎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component;part]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demarcation line]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component]。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duty,what is within one's duty]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principle]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status]。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natural endowments]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lot]。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mutual affection]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动〉
(1) 甘愿;满意 [content]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anticipate]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fēn
分当、分量、分内、分外、分外、分子
庭的拼音:tíng(ㄊ一ㄥˊ)
⒈ 堂阶前的院子:庭院。庭园。庭除(“除”,台阶)。
⒉ 厅堂:庭宇。庭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庭训(父亲的教诲,亦指家教)。家庭。
⒊ 审判案件的处所或机构:法庭。
⒋ 古同“廷”,朝廷。
庭字UNICODE编码U+5EAD,10进制: 24237,UTF-32: 00005EAD,UTF-8: E5 BA AD。
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廷閮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形声:从广、廷声
courtyard; spacious hall or yard
详细解释◎ 庭的拼音: tíng
〈词性:名〉
(1) (形声。从广,廷声。广( yǎn ),就山岩架成的屋。本义:厅堂)
(2) 同本义 [hall]
庭,宫中也。——《说文》
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宇宫庭也。——《荀子·儒效》
藜棘树于中庭。——《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注:“堂下谓之庭。”
(3) 又如:庭落(厅堂);庭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庭炬(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庭阶(厅砌。堂前的台阶)
(4) 堂阶前的地坪 [front courtyard]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魏风·伐檀》
徘徊庭树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眄庭柯以怡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缢于庭树。
严霜结庭兰。
(5) 又如:庭闱(原指父母居住的地方。借指庭院或家庭);庭帏(庭闱);庭燎(举行大典礼时设在庭院中照明的火炬);庭轩(庭院中的小室);庭芜(庭园中丛生的草);庭阈(泛指庭院)
(6) 通“廷”。朝廷,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 [the imperial court]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易·夬》
龙辂充庭。——《文选·张衡·东京赋》。注:“庭,朝廷。”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说苑·立节》
乞以臣此章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议之于庭。——陈子昂《谏政理书》
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唐·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7) 又如:庭争(在朝廷上据理诤谏);庭论(在朝廷中当众评议);庭庙(朝廷);庭议(议事于朝廷);庭辩(在朝廷上辩论);庭问(上朝问国事);庭会(朝见天子)
(8) 法庭,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处所 [law court]。
(9) 如:庭决(公堂判决);民庭;刑庭
(10) 官署,政府办公的地方 [government agency]。
(11) 如:庭参(庭谒。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庭阁(府署);庭皋(府暑)
(12) 朝觐,到圣地去进香 [pilgrimage]
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归有光《书安南事》
(13) 古代指少数民族所辖区域或所都之处。也泛指边疆地方 [boundary]
边庭流血如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兵车行》
(14) 中医学名词。指额部中央 [forehead]。望诊时常作为诊察头、面部疾病的部位,又叫“天庭”。
(15) 如:庭角(珠庭日角。谓人的天庭圆满。旧时认为是大贵之相)
(16) 房屋 [house]。
(17) 如:庭宇(房舍);庭户(门户;门庭);庭帏(妇女居住的内室;父母居住处);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
(18) 唐代州名 [Ting prefecture]。故治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
◎ 庭的拼音: tíng
〈词性:形〉
(1) 父亲、母亲的或与父或与母有关的 [parental]。
(2) 如:庭诰(古代指家训文字);庭趋(承受父教)
(3) 直的,笔直的 [straight]
播厥百谷,既庭且硕。——《诗·小雅·大田》
(4) 又如:庭右(旧时书信中对人的敬称。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其左右的侍从而禀告之)
庭除、庭审、庭堂、庭训、庭园、庭院、庭长
抗的拼音:kàng(ㄎㄤˋ)
⒈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⒉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⒊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抗字UNICODE编码U+6297,10进制: 25239,UTF-32: 00006297,UTF-8: E6 8A 97。
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扛伉杭
contradict、counterplea、demur、demurrer、resist、repel
形声:从扌、亢声
resist, oppose, defy, reject
详细解释◎ 抗的拼音: kà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抵抗,抵御)
(2) 同本义 [resist;combat;fight]
抗,扦也。——《说文》
抗,御也。——《小尔雅·广言》
抗木横一缩。——《仪礼·既夕礼》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抗木(旧时所用的葬具。在棺木之上覆盖一席,用以防御尘土);抗力(抵抗力);抗犯(抵抗与进犯);抗玩(玩忽抗命);抗质(谓劫持人质以相抗);抗矫(矫情抗俗,高蹈)
(4) 抗拒;拒绝 [defy;refuse]
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抗辞慷慨。——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抗拒(顶撞;违抗并拒绝);抗违(抗拒,违背);抗租(抗缴地租);抗逆(违抗,抗拒);抗斗(反抗斗争)
(6) 匹敌,抗衡 [contend with]
独莲花与抗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抗横(抗衡);抗行(并行;抗衡);抗美(抗衡媲美);抗库(并立,抗衡)
(8) 举起 [raise]
抗皓手而清歌。——曹植《七启》
(9) 又如: 抗力(力能举起);抗手(举手为礼);抗足(投足,举足);抗兵(举兵)
(10) 呈上 [present]。如:抗表(向皇帝上奏章);抗章(向皇帝上书直言)
◎ 抗的拼音: kàng
〈词性:形〉
(1) 高;大。通“亢” [high; great]
谪戍之众,非抗于几国之师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以犯上为亢。——《韩非子·问辩》
(2) 又如:抗世(高世,超乎世俗);抗殿(谓高筑殿堂或指高大的殿堂)
(3) 刚正不阿;高尚 [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noble]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萧统《文选序》
(4) 又如:抗迈(俊杰出群,高超不凡);抗行(高尚的德行);抗迹(高洁不群的行为);抗直(坦率刚直);抗词(直言陈说。亦指严厉正直的言辞)
(5) 高亢;高声 [loud and sonorous]。如:抗烈(高亢激烈);抗朗(高亢响亮);抗言(高声而言);抗音(抗声)
抗癌、抗暴、抗辩、抗辩、抗词、抗干扰、抗旱、抗衡、抗洪、抗击、抗拒、抗捐、抗菌素、抗涝、抗礼、抗命、抗日救亡运动、抗水、抗税、抗诉、抗体、抗性、抗言、抗颜、抗药性、抗议、抗御、抗灾、抗战、抗震、抗争、抗直
礼(禮)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sāng )礼。典礼。
⒉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jiào )。礼治。克己复礼。
⒊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⒋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⒌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⒍ 姓。
礼字UNICODE编码U+793C,10进制: 31036,UTF-32: 0000793C,UTF-8: E7 A4 BC。
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禮豊
ceremony、courtesy、gift、manners
形声
social custom; manners; courtesy
详细解释◎ 礼的拼音:
禮 lǐ
〈词性:动〉
(1) (会意。从示,从豊( lǐ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 同本义 [offer sacrificer to gods]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 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4) 表示敬意;尊敬 [respect]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6) 礼拜,顶礼膜拜 [worship]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7)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8) 礼遇;厚待 [courteous reception]
礼天下之奇才。——宋· 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 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9)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 礼的拼音:
禮 lǐ
〈词性:名〉
(1) 礼节 [courtesy]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2)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3)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5) 礼仪 [ceremony]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6)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7) 礼物 [gift]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8)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9) 礼貌 [courtesy;etiquette;manness]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11) 礼文;礼书 [book on the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12)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13) 通“体”( tǐ )。身体 [body]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14) 姓
礼拜、礼拜、礼拜堂、礼拜天、礼宾官、礼宾司、礼部、礼单、礼服、礼官、礼花、礼记、礼教、礼节、礼金、礼帽、礼炮、礼品、礼聘、礼器、礼让、礼尚往来、礼数、礼俗、礼堂、礼帖、礼物、礼贤下士、礼仪、礼义、礼义廉耻、礼遇、礼赞、礼则、礼制、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