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的意思

zàiǎiyánxià,zěngǎntóu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拼音jì zài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

注音ㄐ一ˋ ㄗㄞˋ ㄞˇ 一ㄢˊ ㄒ一ㄚˋ,ㄗㄣˇ ㄍㄢˇ ㄅㄨˋ ㄉ一 ㄊㄡˊ

解释既:已经,已然;檐:屋檐。比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向对方屈服。指依附或有求于人,只得委曲求全。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感情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是中性词。

近义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英语A man who would pass under low eaves must bend his hea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ㄐ一ˋ   
简体部首  旡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无部  
五笔86  VCAQ  五笔98  VAQN  仓颉  AIMVU  郑码  XOHR  四角  71712  结构  左右电码  2478  区位  2840  统一码  65E2  笔顺  フ一一フ丶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既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动作已经完了:既往不咎。既而。

⒉ 已经:既成事实。既定。

⒊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既快又好。

统一码

既字UNICODE编码U+65E2,10进制: 26082,UTF-32: 000065E2,UTF-8: E6 97 A2。

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ready、as、as well as、sinc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already; de facto; since; th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既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

(4) 完毕;完了 [com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词性变化

既的拼音:   

〈词性:副〉

(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

既的拼音:   

<连>

(1)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常用词组

既成事实、既定、既而、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既是、既往、既往不咎、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拼音  zài   注音  ㄗㄞˋ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HFD  仓颉  KLG  郑码  GDIB  四角  40214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0961  区位  5258  统一码  5728  笔顺  一ノ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在的拼音:zài(ㄗㄞˋ)  

⒈ 存,居:存在。健在。青春长在。

⒉ 存留于某地点:在家。在职。在位。

⒊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在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在乎。事在人为。

⒋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在种地。

⒌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在逃。在望。在握。在理。在朝(cháo   )。在野。在世。

⒍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在所不辞。无所不在。

统一码

在字UNICODE编码U+5728,10进制: 22312,UTF-32: 00005728,UTF-8: E5 9C A8。

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depend on、exist、at、in

相关字词

正在

造字法

形声:从土、才声

English

be at, in, on; consist in, re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be living;exist]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见龙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病在肌肤。

则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

在往者,在来者。——《大戴礼·曾子立事》

(3) 又如:在生日(在世时);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在世之日);在堂(母亲健在);父母健在

(4) 居于,处于 [be at;be on]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公在乾侯。——《春秋·昭公三十年》

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平原不在。——《世说新语·自新》

人在室中。——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其在一室。

(5) 又如:文件在桌上;在侍(儿女在父母身旁);在室(女子未婚);在丧(居丧)

(6) 在于;决定于 [depend on;rest with;be in]

山不在高。——唐·刘禹锡《陋室铭》

水不在深。

不在他人。——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全在我少年。

(7) 又如:贵在坚持;这事在你自己;要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在道(在于正道)

(8) 留在[某团体],属于[某团体][be a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join or belong an organization]。如:在党不在党?在籍(在官籍上注名);在官(在职为官);在服(在职,居官);在事(居官任事);在栋(官居高位);在势(当权)

(9) 省视;观察 [inspect]

存往者,在来者。——《大戴礼记》

(10) 存问,问候 [greet]

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1) 到 [arrive]

把橹一摇,那小船早荡在江心里去。——《水浒传》

词性变化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介〉

(1) 表示动作、情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范围等 [in;on;at]

宜在今日。——《资治通鉴》

便在前发。

在药则未为良时。(在药就药材来说。)——宋·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在研究所工作;在梦中;在夜里;在某种情况下;在斯(在这里);在道(正在途中);在里(在军中;在里);在假(在假期中);在官言官(官:古地存放档案的机构。引申为地方。在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在堂(在屋里)

(3) 从 [from]

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不肯放。——《水浒传》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副〉

(1) 才;正在 [just;be in]?

(2) 又如:在建造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相当于“得”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表示一定的语气

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王安石《华严院此君亭》

(3) 相当于“着”

料想双亲像,他每留在。——《琵琶记》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名〉

(1) 地方;处 [place]

吾犹不能之(到)在。——王充《论衡》

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辽史·营卫志上》

(2) 姓

常用词组

在案、在帮、在编、在场、在朝、在党、在乎、在即、在家、在教、在劫难逃、在理、在理会、在内、在前、在世、在数、在所不辞、在所不惜、在所难免、在逃、在天之灵、在途、在外、在望、在位、在握、在下、在写、在心、在学、在押、在野、在野党、在业、在一起、在意、在于、在在、在职、在座

  拼音  ǎi   注音  ㄞˇ   
部首  矢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TDTV  仓颉  OKHDV  郑码  MAMZ  四角  82844  结构  左右电码  4253  区位  1611  统一码  77EE  笔顺  ノ一一ノ丶ノ一丨ノ丶フ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矮的拼音:ǎi(ㄞˇ)  

⒈ 人的身材短:矮人。矮矬。矮个儿。矮墩墩。

⒉ 高度小:矮林。矮墙。矮屋。

⒊ 等级地位低:工资他比我矮一级。

统一码

矮字UNICODE编码U+77EE,10进制: 30702,UTF-32: 000077EE,UTF-8: E7 9F AE。

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㾨躷

汉英互译

low、short

相关字词

低、高

造字法

形声:从矢、委声

English

short, dwarf; l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矮的拼音: ǎi  

〈词性:形〉

(1) (形声。从矢,委声。本义:身材短)

(2) 同本义(古汉语多用短,少用矮) [short;human being,animal or plant much lower than the average]

矮,短人也。——《说文新附》

道州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竟以其男号为矮奴。——《旧唐书·阳城传》。

(3) 又如:又矮又胖;矮个(身材短小的人)

(4) 低,不高 [low]

矮墙低屋的,难道都不怕亲戚们听见笑话了吗?——《红楼梦》。

(5) 又如:矮屋(低小的小屋)

(6) 等级、地位在下 [be low in grade]。如:我比他矮一级

(7) 情感不高尚的;卑下的 [base]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红楼梦》

词性变化

矮的拼音: ǎi  

〈词性:动〉

使身体放低 [make dwarf]。如:一矮身,躲了过去

常用词组

矮矮实实、矮矬子、矮凳、矮墩墩、矮笃笃、矮个子、矮林、矮胖、矮小、矮星、矮子、矮子里拔将军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  SQDY  仓颉  DNCR  郑码  FROS  四角  47961  结构  左右电码  2908  区位  7360  统一码  6A90  笔顺  一丨ノ丶ノフ一ノ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檐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房檐儿。廊檐。飞檐。前檐。檐沟。檐头。檐牙。

⒉ 覆盖物的边沿或伸出的部分:帽檐儿。

统一码

檐字UNICODE编码U+6A90,10进制: 27280,UTF-32: 00006A90,UTF-8: E6 AA 90。

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檐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䦲厃櫩簷

汉英互译

brim、eaves

造字法

形声:从木、詹声

English

eaves of house; brim, ri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檐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詹( zhān  )声。本义:屋檐)

(2) 同本义 [eaves]

复庙重檐。——《礼记·明堂位》。注:“重檐,重承壁材也。”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晋· 陶潜《归园田居》

檐牙高啄(檐牙:屋顶伸出的边沿。高啄:像鸟向高处啄食一样)。——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檐石(屋檐下的石板);檐宇(屋檐);檐花(靠近屋檐下边开的花);檐板(屋檐板);檐阴(屋檐下阳光不到处);檐梁(檐下的屋梁);檐帷(檐下的帘幕);檐楣(屋檐);檐马(也称风铃,铁马);檐铁(挂在屋檐下的风铃)

(4) 某些器物上形状像屋檐的部分 [brim]

时逆帽檐风刮顶,旋呵鞭手冻粘须。——唐· 杜荀鹤《早发》

(5) 又如:帽檐儿

常用词组

檐沟、檐口、檐溜、檐马、檐头、檐瓦

  拼音  xià   注音  ㄒ一ㄚˋ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GHI  仓颉  MY  郑码  AID  四角  1023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7  区位  4734  统一码  4E0B  笔顺  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下的拼音:xià(ㄒ一ㄚˋ)  

⒈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⒉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⒊ 方面,方位:两下都同意。

⒋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卷。下次。下限。

⒌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⒍ 使降落:下半旗。下棋。

⒎ 进入:下海。

⒏ 投送:下书。

⒐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下班。下课。

⒑ 谦辞:在下。下官。

⒒ 颁布:下令。

⒓ 攻克:攻下。

⒔ 卸掉: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⒕ 用,投入精力:下工夫。

⒖ 退让:争执不下。

⒗ 做出判断:下结论。

⒘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下。

⒙ 用在名词后边(①表示在里面,如“心下”、“言下”;②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下”、“年下”)。

⒚ 用在动词后边(①表示关系,如“教导下”、“培养下”;②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下基础”;③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下去”、“停下来”)。

⒛ 少于:不下二百人。

动物生产:鸡下蛋。

统一码

下字UNICODE编码U+4E0B,10进制: 19979,UTF-32: 00004E0B,UTF-8: E4 B8 8B。

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low、descend、down、give birth to、give in、go to、leave off、lower、next、take

相关字词

上、高、停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below;under;underneath]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ground]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the lower jaw]。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the masses;inferior]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side]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the next time]。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lake]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underground]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inside]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o’clock]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time;place;area;scope;field]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subordinate]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词性变化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动〉

(1) 下来 [descend]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fall]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get out]。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bow]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take off]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put in]。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apply;use]。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finish;end]。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send;deliver]。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issue]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go to]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cook]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lay]。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play]。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capture]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stay]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go with]。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surrender]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modestly decline]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camp]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beat;clap]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形〉

(1) 身分、地位低 [lower]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young]。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latter;next]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inferior]。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量〉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常用词组

下巴、下巴颏儿、下摆、下班、下半场、下半旗、下半晌、下半天、下半夜、下辈、下辈子、下本儿、下笔、下边,下边儿、下标、下不来、下不来台、下不为例、下部、下操、下策、下层、下层林、下场、下场、下场门、下车、下车伊始、下沉、下陈、下衬、下乘、下程、下处、下船、下垂、下垂、下唇、下次、下存、下达、下蛋、下道,下道儿、下道齐桓、下等、下地、下地幔、下第、下店、下调、下跌、下定义、下毒、下饭、下方、下房,下房儿、下放、下风、下浮、下纲、下岗、下工、下工、下工夫,下功夫、下沟、下关、下官、下跪、下锅、下海、下颌、下黑儿、下户、下级、下家、下嫁、下贱、下江、下降、下脚,下脚儿、下脚、下脚、下脚货、下脚料、下街、下界、下劲、下九、下九流、下酒、下课、下口、下苦、下款、下来、下来、下里巴人、下力、下吏、下里、下僚、下列、下劣、下令、下流、下流、下落、下落、下马、下马看花、下马威、下面、下奶、下女、下品、下聘、下坡、下铺、下棋、下气、下气、下欠、下窍、下切、下情、下去、下去、下山、下山、下身、下神、下乘、下士、下世、下世、下手、下手、下首、下书、下水、下水道、下死劲、下宿、下榻、下台、下堂、下体、下田、下调、下帖、下同、下头、下推、下脱、下文、下问、下午、下洗、下细、下弦、下限、下陷、下乡、下泻、下泄、下心意、下行、下学、下旬、下咽、下药、下野、下夜、下邑、下意识、下饮黄泉、下游、下余、下愚、下雨、下狱、下院、下月、下葬、下账、下诏、下政、下中农、下中天、下种、下逐客令、下箸、下装、下坠、下子、下作、下作

  拼音  zěn   注音  ㄗㄣˇ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THFN  仓颉  OSP  郑码  MAIW  四角  80331  结构  上下电码  1827  区位  5285  统一码  600E  笔顺  ノ一丨一一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怎的拼音:zěn(ㄗㄣˇ)  

⒈ 疑问词,如何:怎的。怎么。怎办。怎奈(无奈)。

统一码

怎字UNICODE编码U+600E,10进制: 24590,UTF-32: 0000600E,UTF-8: E6 80 8E。

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how、what、why

造字法

形声:从心、乍声

English

what? why? h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怎的拼音: zěn  

〈词性:代〉

(1) (形声。从心,乍( zuò  )声。本义:怎么,如何)

(2) 同本义 [why; how; what]

怎禁人临去也回头望!——马致远《汉宫秋》

(3) 又如:怎生奈何(怎么办);怎的起(怎么搞的;为什么);怎禁(怎么受得);怎个(怎么);怎说(怎么回事);怎价(方言。怎样,如何);怎得(安得,怎么能够得到);怎见得(犹言怎么知道,怎么看得出;又犹言且看如何);怎生向(犹奈何);怎当得(怎当。犹怎奈,无奈);怎奈向(犹奈何,无奈)

(4) 不论怎么样 [no matter]。如:怎么好怎么好(怎么好怎么办;全部听从);屋里怎也比街上暖和

常用词组

怎的、怎地、怎么、怎么样、怎么着、怎奈、怎生、怎样

  拼音  gǎn   注音  ㄍㄢˇ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攴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NBTY  仓颉  MJOK  郑码  XCMO  四角  184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13  区位  2450  统一码  6562  笔顺  フ一丨丨一一一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敢的拼音:gǎn(ㄍㄢˇ)  

⒈ 有勇气,有胆量:勇敢。果敢。敢闯。敢死队。敢作敢为。敢怒而不敢言。

⒉ 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敢问。敢请。敢烦。

⒊ 方言,莫非:敢许。敢怕。敢是哥哥回来了?

统一码

敢字UNICODE编码U+6562,10进制: 25954,UTF-32: 00006562,UTF-8: E6 95 A2。

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 certain、bold、courageous、dar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o dare, venture; bold, bra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敢的拼音: gǎn  

〈词性:形〉

(1)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bold;courageous]

敢,进取也。——《说文》

敢,勇也。——《广雅》

信理遂惔谓之敢。——《贾子道术》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荀子·性恶》

刚毅勇敢不以伤人。——《荀子·非十二子》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贾谊《过秦论》

袭与 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三国志·董袭传》

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敢毅(勇敢刚毅);敢士(勇士);敢直(果敢正直);敢勇(果敢英勇);敢断(果敢决断)

词性变化

敢的拼音: gǎn  

〈词性:动〉

(1)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dare to]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国语·吴语》

人不敢与忤视。——《战国策·燕策》

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敢说;敢想;敢干;敢士(敢死之士);敢勇当先(勇于承担责任)

敢的拼音: gǎn  

〈词性:副〉

(1) 〈词性:方〉∶莫非;大概;恐怕 [can it be possible that]。如:敢不(说不定);敢此(莫非);敢莫是(莫非是,难道是);敢道(难道,莫不是);敢怕(恐怕,或许)

(2) 自然,当然 [of course]。如:敢仔(当然,自然);敢仔好(敢情好;求之不得);敢只(当然)

(3) 谦词,自言冒昧 [venture]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敢言;敢请;我敢预言;敢问(请问;相问)

(5) 岂敢;哪敢 [would not dare;I don't deserve such honour]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物议既允,臣敢有词?——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6) 大约 [about]

你子母二位敢未打火?——《水浒传》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