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意思

dàoshénmeshānshàngchàngshénme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拼音dào shén me shān shàng chàng shén me gē

注音ㄉㄠˋ ㄕㄣˊ ˙ㄇㄜ ㄕㄢ ㄕㄤˋ ㄔㄤˋ ㄕㄣˊ ˙ㄇㄜ ㄍㄜ

解释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例子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11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到一时说一时。”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中性词。

繁体到什麽山上唱什麽謌

英语Being on sea,sail; being on land,settl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ào   注音  ㄉㄠˋ   
简体部首  刂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刀部  
五笔  GCFJ  仓颉  MGLN  郑码  HBKD  四角  12100  结构  左右电码  0451  区位  2129  统一码  5230  笔顺  一フ丶一丨一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到的拼音:dào(ㄉㄠˋ)  

⒈ 从别处来:到达。到站。到来。到场。到任。到职。到案。签到。恰到好处。

⒉ 往:到群众中去。

⒊ 周全,全顾得着:周到。面面俱到。

⒋ 成功:得到。办到。

⒌ 姓。

统一码

到字UNICODE编码U+5230,10进制: 21040,UTF-32: 00005230,UTF-8: E5 88 B0。

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sum、to、unto、up

造字法

形声:从至、刀声

English

go to, arrive, been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到的拼音: d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至,刀声。本义:到达,达来,去到)

(2) 同本义 [arrive]

到,至也。——《说文》

靡国不到。——《诗·大雅·韩奕》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战国策·齐策》

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水经注·江水》

豹往到 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

复到舅家。——宋· 王安石《伤仲永》

(3) 又如:到时(到达之时);飞机半夜到北京;官员到后,会就开始了;到头来(结果;后来)

(4) 颠倒。通“倒” [put upside down;reverse]

草木之到(倒)植者过半。——《庄子·外物》。注:“锄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今字作倒。”

公子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吕氏春秋·爱类》

(5) 又如:到植(倒立);到三不着两(行事无准则,颠三倒四)

(6) 往 [go to;leave for]

百川东到海。——《乐府诗集·长歌行》

(7) 又如:到北京去

词性变化

到的拼音: dào  

〈词性:助〉

——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如:办得到;说到做到;想到

到的拼音: dào  

〈词性:介〉

可作状语,介绍出动作的时间,表明动作到此时的状况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到的拼音: dào  

〈词性:形〉

周到;周密 [thoughtful;considerate]。如:到地(亦作道地。周祥);想得很周到

常用词组

到案、到差、到场、到处、到此为止、到达、到底、到点、到顶、到家、到来、到期、到任、到手、到庭、到头、到头来、到位、到职

  拼音  shí shén   注音  ㄕˊ ㄕㄣ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H  仓颉  OJ  郑码  NED  四角  24200  结构  左右电码  0087  区位  4218  统一码  4EC0  笔顺  ノ丨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什的拼音:shí(ㄕˊ)  

⒈ 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什百(十倍和百)。什一(十分之一)。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

⒉ 各种的,各样的:什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什物。

⒊ 诗篇:篇什。雅什。

其他字义

什的拼音:shén(ㄕㄣˊ)  

⒈ 〔什么〕a.代词,表示疑问,如“什什人?”b.代词,指不确定的事物,如“没什什问题”(“assorted么”均读轻声)。

统一码

什字UNICODE编码U+4EC0,10进制: 20160,UTF-32: 00004EC0,UTF-8: E4 BB 80。

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䦹十

汉英互译

assorted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十、十亦声

English

file of ten soldiers; mixed, miscellane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什的拼音: shén  

另见 shí  

常用词组

什么、什么的、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事、什么意思

基本词义

什的拼音: shí  

[数]

(1) (会意。从人十。十亦声。本义:“什”是集体的十)

(2) 同本义 [ten]

什,相什保也。——《说文》

会其什伍。——《周礼·官正》。注:“五人为伍,二五为十。”

军旅什伍。——《礼记·祭义》。注:“士卒部曲也。”

十夫为什。——《周书·大聚》

十家为什。——《管子·立政》

纷披风什。——《文选·沈约·谢灵运传》。注:“诗每十篇同卷,故曰什也。”

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润色,然后示人。——《北史》

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贾谊《过秦论》

(3) 又指《诗》的“雅”、“颂”大都以十篇为一“什”。又如:什长(古代军队十人为什,其头头叫“什长”);什伍(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什吏(什长);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

(4) 十倍 [tenfold]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老子》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孟子·滕文公上》

(5) (五倍为蓰)

天所不飨,什倍于前。——《汉书·谷永传》

(6) 又如:什袭

(7) 十成,十分,十分之几(古人称“什几”) [onehundred per cent]

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史记·高祖本纪》

逐什二以为务。——《史记·苏秦传》

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徐光君《甘薯疏序》

(8) 又如:什一(十分之一;十分税一;以十博一);什二(十分之二);什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

(9) 指书篇 [writings](古时诗文以十篇为一卷)。如:篇什;雅什

〈词性:名〉

词性变化

什的拼音: shí  

〈词性:形〉

(1) 杂;多种的 [miscellaneous]

什,聚也,杂也。吴楚之间谓资生杂具为什物。——《三苍》

作什器于寿邱。——《史记·五帝纪》。索引:“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云什物也。”

军资什物,不曾遗弃。——《三国演义》

(2) 又如:什具(各种日用器具);什面(世面。指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3) 另见 shén  

常用词组

什件儿、什锦、什器、什物、什袭

  拼音  mó ma me yāo   
注音  ㄇㄛˊ ˙ㄇㄚ ˙ㄇㄜ 一ㄠ   繁体  幺、麼、麽  
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TCU  仓颉  HI  郑码  MZS  四角  20732  结构  单一电码  8026  区位  3520  统一码  4E48  笔顺  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么(麽)的拼音:me(˙ㄇㄜ)  

⒈ 词尾:怎么。这么。多么。什么。

⒉ 助词,表示含蓄语气,用在前半句末了:不让你去么,你又要去。

其他字义

么的拼音:mó(ㄇㄛˊ)  

⒈ 亦作“庅”。“麼”的简化字。

其他字义

么的拼音:ma(˙ㄇㄚ)  

⒈ 同“吗”。

其他字义

么的拼音:yāo(一ㄠ)  

⒈ 同“幺”。

统一码

么字UNICODE编码U+4E48,10进制: 20040,UTF-32: 00004E48,UTF-8: E4 B9 88。

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么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嗎幺麽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interrogative particle; repetition of a tune small; tend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么的拼音:

me  

<后缀>

用作某些词的后缀。如:什么;怎么;多么

词性变化

么的拼音:

me  

〈词性:助〉

(1) 用作歌词中的衬字。如:五月的花儿,红呀么红似火

(2) 另见 yāo;mó;ma  

  拼音  shān   注音  ㄕㄢ   
部首  山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MMMM  仓颉  U  郑码  LL  四角  22770  结构  单一电码  1472  区位  4129  统一码  5C71  笔顺  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山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统一码

山字UNICODE编码U+5C71,10进制: 23665,UTF-32: 00005C71,UTF-8: E5 B1 B1。

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ll、mountain、jebel

造字法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English

mountain, hill, pea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词性变化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常用词组

山隘、山坳、山包、山胞、山崩地裂、山崩钟应、山不转路转、山茶、山产、山场、山川、山丛、山村、山道年、山地、山顶、山顶洞人、山东、山洞、山阿、山风、山峰、山腹、山旮旯儿、山冈、山高海深、山高皇帝远、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歌、山根、山沟、山谷、山海关、山河、山洪、山回路转、山货、山脊、山涧、山脚、山径、山口、山岚、山梁、山林、山陵、山岭、山路、山麓、山峦、山脉、山毛榉、山峁、山帽云、山门、山盟海誓、山明水秀、山南海北、山坡、山墙、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丘、山泉、山人、山水、山塘、山体、山头、山洼、山弯、山窝、山坞、山西、山系、山峡、山险、山乡、山响、山魈、山崖、山阳、山羊胡子、山肴、山摇地动、山药蛋、山野、山阴、山雨欲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芋、山岳、山寨、山珍海味、山庄、山子、山陬海澨、山嘴

  拼音  shàng shǎng   注音  ㄕㄤˋ ㄕㄤ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HHGG  仓颉  YM  郑码  IDA  四角  211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6  区位  4147  统一码  4E0A  笔顺  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上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⒉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⒊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⒋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⒌ 去,到:上街。

⒍ 向前进:冲上去。

⒎ 增加:上水。

⒏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⒐ 涂:上药。

⒑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⒒ 拧紧发条:上弦。

⒓ 登载,记:上账。

⒔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⒕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⒖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⒗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其他字义

上的拼音:shǎng(ㄕㄤˇ)  

⒈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统一码

上字UNICODE编码U+4E0A,10进制: 19978,UTF-32: 00004E0A,UTF-8: E4 B8 8A。

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cending、go to、go up、previous、submit、superio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op; superior, highest; go up, send u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上的拼音: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  )的又音

常用词组

上声

基本词义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report]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present to one’s superior]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advocate]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pay]。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add]。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advance]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go]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take up]。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be on duty]。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put into]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install]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fall into]。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accord with]。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conduct;study]。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fire]。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wind up]。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visit]。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remember,bear in mind]。如:上心

(27) 涂;搽;敷 [paint]。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shǎng  

常用词组

上岸、上班、上半晌、上半身、上报、上辈子、上边、上标、上膘、上宾、上菜、上苍、上操、上策、上层、上层建筑、上场、上朝、上乘、上船、上床、上唇、上蹿下跳、上达、上当、上当受骗、上等、上帝、上吊、上调、上方宝剑、上房、上访、上坟、上分、上粪、上峰、上风、上浮、上纲、上告、上工、上弓、上供、上钩、上古、上官、上海、上好、上浣、上火、上货、上级、上计、上将、上交、上缴、上街、上届、上界、上进、上举、上卷、上客、上课、上口、上款、上来、上来、上了贼船、上联、上脸、上梁、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流、上路、上马、上门、上面、上命、上年、上年纪、上爬、上品、上坡、上铺、上气、上气不接下气、上切、上情、上去、上人、上任、上山、上上、上身、上升、上声、上士、上市、上世、上首、上寿、上书、上疏、上述、上闩、上水、上税、上司、上诉、上溯、上算、上锁、上台、上堂、上膛、上套、上体、上天、上天入地、上调、上头、上头、上推下卸、上屋、上西天、上下、上下打量、上下翻腾、上下浮动、上下其手、上下水、上下文、上弦、上限、上相、上校、上鞋、上心、上刑、上行下效、上学、上旬、上演、上夜、上谒、上衣、上瘾、上映、上游、上谕、上元节、上涨、上账、上阵、上冢、上装、上奏、上座

  拼音  chàng   注音  ㄔㄤ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KJJG  仓颉  RAA  郑码  JKK  四角  66060  结构  左右电码  0788  区位  1910  统一码  5531  笔顺  丨フ一丨フ一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唱的拼音:chàng(ㄔㄤˋ)  

⒈ 依照乐(yuè ㄩㄝˋ  )律发声:唱歌。唱腔。唱段。唱功。唱和(hé ㄏㄜˊ  )。歌唱。

⒉ 高呼,大声叫:唱名。唱收。

⒊ 歌曲:唱个唱儿。

⒋ 古同“倡”,倡导。

⒌ 姓。

统一码

唱字UNICODE编码U+5531,10进制: 21809,UTF-32: 00005531,UTF-8: E5 94 B1。

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倡昌誯

汉英互译

sing

造字法

形声:从口、昌声

English

sing, chant, call; ditty, so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唱的拼音: chà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昌声。“唱”字经传以“倡”为之。本义:领唱)

(2) 同本义 [precent]

唱,导也。——《说文》

取其唱予和女。——《左传·昭公十六年》注

唱和有应。——《荀子·乐论》

晷漏肃唱。——《文选·左思·魏都赋》

(3) 又如:唱和(唱歌时此唱彼和)

(4) 倡导;发起。后作“倡” [promote]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唱义(倡导起义);唱谋(率先策划);唱始(倡始;首倡)

(6) 歌唱,吟咏 [sing]。如:唱书(说唱演奏小说中的故事。用絃、琴伴奏的,称作唱书);唱诗(吟诗);唱月(对月吟唱)

(7) 表演 [play]。如:唱白脸

(8) 叫,呼 [call out;cry]。如:鸡唱三遍;唱晓(鸡鸣报晓);唱好(喝采叫好)

词性变化

唱的拼音: chàng  

〈词性:名〉

歌曲 [song]。如:唱论(书名。关于戏曲声乐方面的理论)

常用词组

唱白脸、唱本、唱段、唱对台戏、唱反调、唱高调、唱歌、唱功、唱和、唱机、唱片、唱票、唱腔、唱喏、唱双簧、唱头、唱戏、唱针

  拼音  shí shén   注音  ㄕˊ ㄕㄣ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H  仓颉  OJ  郑码  NED  四角  24200  结构  左右电码  0087  区位  4218  统一码  4EC0  笔顺  ノ丨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什的拼音:shí(ㄕˊ)  

⒈ 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什百(十倍和百)。什一(十分之一)。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

⒉ 各种的,各样的:什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什物。

⒊ 诗篇:篇什。雅什。

其他字义

什的拼音:shén(ㄕㄣˊ)  

⒈ 〔什么〕a.代词,表示疑问,如“什什人?”b.代词,指不确定的事物,如“没什什问题”(“assorted么”均读轻声)。

统一码

什字UNICODE编码U+4EC0,10进制: 20160,UTF-32: 00004EC0,UTF-8: E4 BB 80。

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䦹十

汉英互译

assorted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十、十亦声

English

file of ten soldiers; mixed, miscellane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什的拼音: shén  

另见 shí  

常用词组

什么、什么的、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事、什么意思

基本词义

什的拼音: shí  

[数]

(1) (会意。从人十。十亦声。本义:“什”是集体的十)

(2) 同本义 [ten]

什,相什保也。——《说文》

会其什伍。——《周礼·官正》。注:“五人为伍,二五为十。”

军旅什伍。——《礼记·祭义》。注:“士卒部曲也。”

十夫为什。——《周书·大聚》

十家为什。——《管子·立政》

纷披风什。——《文选·沈约·谢灵运传》。注:“诗每十篇同卷,故曰什也。”

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润色,然后示人。——《北史》

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贾谊《过秦论》

(3) 又指《诗》的“雅”、“颂”大都以十篇为一“什”。又如:什长(古代军队十人为什,其头头叫“什长”);什伍(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什吏(什长);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

(4) 十倍 [tenfold]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老子》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孟子·滕文公上》

(5) (五倍为蓰)

天所不飨,什倍于前。——《汉书·谷永传》

(6) 又如:什袭

(7) 十成,十分,十分之几(古人称“什几”) [onehundred per cent]

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史记·高祖本纪》

逐什二以为务。——《史记·苏秦传》

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徐光君《甘薯疏序》

(8) 又如:什一(十分之一;十分税一;以十博一);什二(十分之二);什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

(9) 指书篇 [writings](古时诗文以十篇为一卷)。如:篇什;雅什

〈词性:名〉

词性变化

什的拼音: shí  

〈词性:形〉

(1) 杂;多种的 [miscellaneous]

什,聚也,杂也。吴楚之间谓资生杂具为什物。——《三苍》

作什器于寿邱。——《史记·五帝纪》。索引:“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云什物也。”

军资什物,不曾遗弃。——《三国演义》

(2) 又如:什具(各种日用器具);什面(世面。指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3) 另见 shén  

常用词组

什件儿、什锦、什器、什物、什袭

  拼音  mó ma me yāo   
注音  ㄇㄛˊ ˙ㄇㄚ ˙ㄇㄜ 一ㄠ   繁体  幺、麼、麽  
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TCU  仓颉  HI  郑码  MZS  四角  20732  结构  单一电码  8026  区位  3520  统一码  4E48  笔顺  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么(麽)的拼音:me(˙ㄇㄜ)  

⒈ 词尾:怎么。这么。多么。什么。

⒉ 助词,表示含蓄语气,用在前半句末了:不让你去么,你又要去。

其他字义

么的拼音:mó(ㄇㄛˊ)  

⒈ 亦作“庅”。“麼”的简化字。

其他字义

么的拼音:ma(˙ㄇㄚ)  

⒈ 同“吗”。

其他字义

么的拼音:yāo(一ㄠ)  

⒈ 同“幺”。

统一码

么字UNICODE编码U+4E48,10进制: 20040,UTF-32: 00004E48,UTF-8: E4 B9 88。

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么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嗎幺麽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interrogative particle; repetition of a tune small; tend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么的拼音:

me  

<后缀>

用作某些词的后缀。如:什么;怎么;多么

词性变化

么的拼音:

me  

〈词性:助〉

(1) 用作歌词中的衬字。如:五月的花儿,红呀么红似火

(2) 另见 yāo;mó;ma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