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ǔ zú gàn jìn,lì zhēng shàng yóu
注音ㄍㄨˇ ㄗㄨˊ ㄍㄢˋ ㄐ一ㄣˋ,ㄌ一ˋ ㄓㄥ ㄕㄤˋ 一ㄡˊ
解释鼓:鼓动,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劲头鼓足,努力争取进入先进行列。
出处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例子谢觉哉《冷和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热,没有冲天的干劲、争上游的决心,一切都无从谈起。”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感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鼓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 )。鼓角(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鼓字UNICODE编码U+9F13,10进制: 40723,UTF-32: 00009F13,UTF-8: E9 BC 93。
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皷鼔皼
beat、drum、kettle、tambour
饱、瘪、泄
会意
drum; beat, top, strike
详细解释◎ 鼓的拼音:
皷 gǔ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 鼓的拼音: gǔ
〈词性: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会意:从口、从止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
干(乾)的拼音:gān(ㄍㄢ)
⒈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⒉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⒊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⒋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⒌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⒍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⒎ 个数:若干。
⒏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⒐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⒑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⒒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⒓ 〔干将(jiàng )〕古剑名。
⒔ 姓。
干(幹)的拼音:gàn(ㄍㄢˋ)
⒈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⒉ 做:干事。说干就干。
⒊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⒋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干字UNICODE编码U+5E72,10进制: 24178,UTF-32: 00005E72,UTF-8: E5 B9 B2。
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乾幹漧榦
do、work、able、dry、empty、for nothing、doing
做、搞、湿
原为形声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详细解释◎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shield]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bank]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valley]。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Stems;Heavenly Stems]。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动〉
(1) 捍卫 [defend;guard]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offend]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set up]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seek for]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intervene;interfere]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involve; be connected]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neglect]。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 干的拼音:
乾、乹、亁 g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 )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dry]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exhausted]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adopted]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dry and coarse]。如:干哑(干涩嘶哑)
◎ 干的拼音:
乾 gān
〈词性:动〉
(1) 使干,竭尽 [dry;exhaust]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neglect]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 干的拼音:
乾 gān
〈词性: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dried-up food]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 干的拼音:
乾 gān
〈词性:副〉
(1) 徒然,白白地 [in vain]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falsely;superficially]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干碍、干巴、干巴巴、干杯、干杯、干贝、干壁画、干瘪、干冰、干菜、干草、干草堆、干柴、干柴烈火、干产、干坼、干城、干处理、干脆、干打雷,不下雨、干瞪眼、干电池、干犯、干饭、干粪、干干净净、干戈、干股、干果、干旱、干号、干涸、干涸、干货、干急、干季、干姜、干将、干结、干净、干咳、干渴、干枯、干哭、干酪、干冷、干礼,干礼儿、干连、干粮、干裂、干妹子、干没、干娘、干呕、干亲、干扰、干扰、干热、干人、干涩、干涉、干尸、干瘦、干爽、干洗、干系、干笑、干薪、干眼症、干谒、干预,干与、干云蔽日、干着急、干燥、干燥剂、干燥症、干证、干支、干重
◎ 干的拼音:
幹、榦 g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倝( gàn )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end plank]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three-bristle cudrania]
◎ 干的拼音:
幹 gàn
〈词性:名〉
(1) 主干 [trunk]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essenee]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effect]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low official]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salary]。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cadre]。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affair]。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 干的拼音:
幹 gàn
〈词性:动〉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do;act;execute;work]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take charge of]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set up;found;seek for]。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 )。护卫,遮挡 [guard;keep out]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 干的拼音:
幹 gàn
〈词性:形〉
(1) 干练 [capable and experienced]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 )。乱 [disorderly]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干部、干才,干材、干道、干掉、干活、干家、干将、干劲、干警、干练、干流、干路、干吗、干渠、干什么、干事、干事、干线、干校、干仗
劲(勁)的拼音:jìn(ㄐ一ㄣˋ)
⒈ 力气,力量:劲头。费劲。干劲。
⒉ 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劲儿。这部电影真没劲。
劲(勁)的拼音:jìng(ㄐ一ㄥˋ)
⒈ 坚强有力:劲敌。劲旅。劲拔。劲悍。劲挺。劲秀。劲直。劲松。强劲。刚劲。疾风知劲草。
劲字UNICODE编码U+52B2,10进制: 21170,UTF-32: 000052B2,UTF-8: E5 8A B2。
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勁劤
interest、manner、powerful、spirit、strength、strong、vigor
形声:从力、声
strong, unyielding, tough, power
详细解释◎ 劲的拼音:
勁 jìn
〈词性:名〉
(1) (形声。从力,坙声。①( jìng )本义:强劲有力。②力气)
(2) 力量,力气 [strength;energy]。如:劲兵(精锐部队);牛劲儿(大力气);加劲(增加力量);用劲(用力);带劲(有力量);脚劲(两腿的力气)
(3) 精神;情绪 [spirit;vigor;drive;zeal]。如:上劲(精神振奋,劲头儿大);起劲(情绪高,劲头儿大);干得非常起劲;他们真有这股劲儿;要鼓实劲,不要鼓虚劲
(4) 神情;态度 [air;manner;expression]。如:他们都显出高兴劲;骄傲劲儿;精明劲儿;别扭劲儿
(5) 趣味;兴趣 [interest;relish;gusto;mood]。如:打扑克没劲;他们两不对劲
(6) 指某种程度,限度 [limit]。如:熟过了劲;白劲儿;香劲儿;够劲儿
(7) 另见 jìng
劲力、劲头
◎ 劲的拼音:
剄 jìng
〈词性:形〉
(1) (形声。从力,巠声。本义:强劲有力)
(2) 同本义 [strong]
劲,彊也。——《说文》
劲,强也。——《字林》
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礼记·乐记》
夫梁兵劲而权重。——《战国策·宋策》
孔子之劲。——《列子·说符》
弓先调而后求劲。——《淮南子·说林》
良将劲弩守要塞。——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
风力虽尚劲。——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此劲敌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刚劲;劲弩(坚强有力的弓弩);劲酒(烈酒);劲节(强劲的枝节;坚贞不移的操守);劲武(刚健勇武);劲猛(强悍勇猛);劲兵(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劲卒(精锐的士兵);劲勇(精壮的勇士);劲锐(精锐的士卒或军队)
(4) 笔法遒劲 [vigorous]。如:劲骏(挺拔俊逸);劲丽(挺拔秀丽);劲妙(刚健神妙);劲利(形容书法雄健流利)
(5) 猛烈;风势强劲 [violent]
风劲角弓鸣。——唐· 王维《观猎》
筋力越劲。——《荀子·非相》。注:“勇也。”
(6) 又如:劲秋(秋气肃杀,能凋零草木,所以称秋天为劲秋);劲气(寒冷之气);劲厉(风势猛烈而寒冷)
(7) 坚固;坚硬 [firm]
材虽劲。——《吕氏春秋·顺说》
木益枯则劲。——《吕氏春秋·别类》
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骆宾王《浮槎》
(8) 又如:劲节(竹木丫枝出生的坚固之处);劲利(坚固锐利);劲质(坚硬的质地;坚强的质性)
(9) 强壮,对疾病或恶劣天气有抵抗力 [sturdy]
其气急疾坚劲。——《素问·腹中论》。注:“刚也。”
(10) 又如:劲草;劲松
(11) 坚强;刚强 [tenacious]
某度之,必其兵未集而有是言。使之集,则使者健而言必劲矣。——辛弃疾《九议》
(12) 又如:劲直(刚毅正直);劲切(刚强峻急);劲果(刚毅果敢);劲廉(刚正廉洁);劲躁(刚强而急躁)
◎ 劲的拼音:
巠 jìng
〈词性:名〉
精锐部队 [crack troops]
摧坚陷劲,所向有功。——明· 屈大均《东广州县起义传》
◎ 劲的拼音:
剄 jìng
〈词性:动〉
(1) 加强 [strengthen]
得其众不足以劲兵。——《史记》
不如与魏以劲之。——《战国策·秦策一》
(2) 另见 jìn
劲拔、劲草、劲吹、劲敌、劲风、劲急、劲烈、劲旅、劲峭、劲射、劲挺、劲旅、劲直、劲卒
力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
⒉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⒊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⒋ 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⒌ 姓。
力字UNICODE编码U+529B,10进制: 21147,UTF-32: 0000529B,UTF-8: E5 8A 9B。
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仂
all one's best、force、power、puissance、strength
象形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详细解释◎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effort;physical strength]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force;power;strength]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ability;capability]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power;might;influence]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force]。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penal servitude;forced labour;(domestic)servant]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merit]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soldier]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engage]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work;use]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 力的拼音: lì
〈词性:副〉
(1) 尽力,竭力 [do all one can;do one's utmost;try one’s best]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力臂、力不从心、力场、力促、力大无比、力度、力攻、力戒、力矩、力量、力偶、力排众议、力气、力求、力士、力所能及、力图、力挽狂澜、力心、力学、力学、力战、力争、力争上游、力主、力作
争的拼音:zhēng(ㄓㄥ)
⒈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争夺。竞争。争长论短。
⒉ 力求实现:争取。争气。争胜。
⒊ 方言,差,欠:总数还争多少?
⒋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争不。争知。争奈。
争字UNICODE编码U+4E89,10进制: 20105,UTF-32: 00004E89,UTF-8: E4 BA 89。
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爭諍
contend、dispute、strive、vie
让
会意:像两只手争一样东西
dispute, fight, contend, strive
详细解释◎ 争的拼音: zhēng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 同本义 [contend;vie;strive]
争,彼此竞引物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争所有余。——《墨子·公输》
几只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民争负薪。——《资治通鉴·唐纪》
人争鬻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如:争座(争座次;争高低);争立(争夺王位);争国(争夺君位);争恶(争夺险要之地);争标(争夺优胜);争重(争夺帝位、王权)
(4) 辩论;争论 [argue;dispute]
争者事之末也。——《国语·越语》
在丑不争。——《孝经》。注:“竞也。”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
有竞有争。——《庄子·齐物论》。注:“对辩曰争。”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如:争抗(抗争;抗衡);争让(争执);争口(争论);争高低;争言(争辩;争吵)
(6) 争胜,争着 [rush off to the front; strive to be the first and fear to lag behind]
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争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争延之使奏其技。——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如:争心(争强好胜的心理);争途(抢占道路。亦喻争夺地位);争求(竞相追求);争妍(竞相逞美);争长(争行礼先后;争相增长);争奇(竞相逞其奇特)
(8) 争斗 [struggle]
操舍鞍马,仗舟楫,与 吴越争衡。——《资治通鉴》
(9) 如:争跤(摔跤);争交(摔跤)
(10) 竞争;较量 [compete]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如:争校(争竞,计较);争春(争艳于春日);争进(为仕宦而相争);争张(争竞,夸张);争棋(下棋争胜);争强(争为强者)
(12) 〈词性:方〉∶欠 [debt]
争账还钱,又不犯王法。——巴金《兄与弟》
(13) 相差 [differ]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唐· 杜荀鹤《自遣》
(14) 如:争些个(差一点);争些儿(差一点儿;险些);争不多(差不多);争差(差错;差别)
◎ 争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 [Zheng gate]。也作“净”
(2) 姓
◎ 争的拼音: zhēng
〈词性:代〉
(1) 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how;why]
片言争敢动吾皇。——《警世通言》
(2) 如:争知(怎知);争似(怎似);争耐(怎标;无奈)
(3) 另见 zhèng
争霸,争雄、争辩、争长论短、争吵、争臣、争持、争宠、争得、争斗、争端、争夺、争分夺秒、争锋、争风吃醋、争光、争购、争衡、争斤论两、争竞、争脸、争论、争名夺利、争鸣、争闹、争奇斗艳、争气、争抢、争取、争权夺利、争胜、争先、争先恐后、争雄、争妍斗艳、争议、争占、争战、争长相雄、争执、争嘴
◎ 争的拼音:
爭 zhèng
〈词性:动〉
(1)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admonish]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争而不得。
伊尹、 箕子可谓谏矣, 比干、 子胥可谓争矣。——《荀子·臣道》
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荀子·子道》
(2) 又如:争子(能直言规劝父母的儿子);争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争臣(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引(能引事例以谏诤);争弟(能直言规劝兄长的弟弟)
(3) 另见 zhēng
上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⒉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⒊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⒋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⒌ 去,到:上街。
⒍ 向前进:冲上去。
⒎ 增加:上水。
⒏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⒐ 涂:上药。
⒑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⒒ 拧紧发条:上弦。
⒓ 登载,记:上账。
⒔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⒕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⒖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⒗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上的拼音:shǎng(ㄕㄤˇ)
⒈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上字UNICODE编码U+4E0A,10进制: 19978,UTF-32: 00004E0A,UTF-8: E4 B8 8A。
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丄
ascending、go to、go up、previous、submit、superior
下
指事
top; superior, highest; go up, send up
详细解释◎ 上的拼音: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 )的又音
上声
◎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report]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present to one’s superior]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advocate]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pay]。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add]。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advance]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go]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take up]。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be on duty]。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put into]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install]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fall into]。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accord with]。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conduct;study]。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fire]。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wind up]。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visit]。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remember,bear in mind]。如:上心
(27) 涂;搽;敷 [paint]。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shǎng
上岸、上班、上半晌、上半身、上报、上辈子、上边、上标、上膘、上宾、上菜、上苍、上操、上策、上层、上层建筑、上场、上朝、上乘、上船、上床、上唇、上蹿下跳、上达、上当、上当受骗、上等、上帝、上吊、上调、上方宝剑、上房、上访、上坟、上分、上粪、上峰、上风、上浮、上纲、上告、上工、上弓、上供、上钩、上古、上官、上海、上好、上浣、上火、上货、上级、上计、上将、上交、上缴、上街、上届、上界、上进、上举、上卷、上客、上课、上口、上款、上来、上来、上了贼船、上联、上脸、上梁、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流、上路、上马、上门、上面、上命、上年、上年纪、上爬、上品、上坡、上铺、上气、上气不接下气、上切、上情、上去、上人、上任、上山、上上、上身、上升、上声、上士、上市、上世、上首、上寿、上书、上疏、上述、上闩、上水、上税、上司、上诉、上溯、上算、上锁、上台、上堂、上膛、上套、上体、上天、上天入地、上调、上头、上头、上推下卸、上屋、上西天、上下、上下打量、上下翻腾、上下浮动、上下其手、上下水、上下文、上弦、上限、上相、上校、上鞋、上心、上刑、上行下效、上学、上旬、上演、上夜、上谒、上衣、上瘾、上映、上游、上谕、上元节、上涨、上账、上阵、上冢、上装、上奏、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