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的意思

qièpíngzhīzhì,shǒujiǎrén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拼音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rén

注音ㄑ一ㄝˋ ㄆ一ㄥˊ ㄓ ㄓˋ,ㄕㄡˇ ㄅㄨˋ ㄐ一ㄚˇ ㄖㄣˊ

解释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出处明·归有光《乞休申文》:“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挈瓶之智,守不假人是中性词。

近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qiè   注音  ㄑ一ㄝˋ   
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DHVR  仓颉  QHQ  郑码  CIYM  四角  57502  结构  上下电码  2173  区位  7492  统一码  6308  笔顺  一一一丨フノ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挈的拼音:qiè(ㄑ一ㄝˋ)  

⒈ 用手提着:提挈。提纲挈领。

⒉ 带,领:挈带。挈眷。扶老挈幼。

⒊ 古同“锲”,刻。

统一码

挈字UNICODE编码U+6308,10进制: 25352,UTF-32: 00006308,UTF-8: E6 8C 88。

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挈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take along

造字法

形声:下形上声

English

assist, help, lead by ha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挈的拼音: qiè  

〈词性:名〉

通“契”。契约,书契 [contract]

今内史稻田租挈重。——《汉书·沟洫志》

书挈所录帝王遗事。——卫觊《魏受禅表》

词性变化

挈的拼音: qiè  

〈词性:动〉

(1) (形声。本义:提起)

(2) 同本义 [lift]

挈,县持也。——《说文》

挈,提也。——《广雅》

若挈裘领。——《荀子·劝学》

挈壶氏。——《周礼》

班白不提挈。——《礼记·王制》

信挈其手。——《汉书·韩信传》

龙尾车者,河滨挈水之器也。——《农政全书》

(3) 又如:挈瓶(谓提瓶汲水);挈领(提起衣领);提纲挈领;挈壶(悬壶);挈辔(县辔)

(4) 带领 [take along]

挈国之辞也。——《谷梁传·宣公十一年》

挈其妻子以奔曹。——《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

元兵哨马报知蛮子 海牙,他便挈兵而待。——《英烈传》

挈家侨居邑东。——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西游记》

(5) 又如:挈家(携家带眷);挈累(携带家室);挈眷(携带家眷);挈囊(古代尚书携带的紫色袷囊称挈囊,因而也称掌文书之官为挈囊);挈带(带领);挈引(带领引导);挈领(带领)

(6) 提携 [promote]

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灭燕易矣。——《汉书》

(7) 又如:挈带(提携);挈扶(提携扶助);挈提(提携,扶植);挈维(提携护持);挈携(提携;携带);挈持(扶持)

(8) 通“契”。刻 [carve]

旦算祀于挈龟。——《汉书·叙传上》

(9) 通“洯”。刀刻 [carve;engrave]

廷尉挈令。——《汉书·张汤传》

常用词组

挈挈

  拼音  píng   注音  ㄆ一ㄥˊ   
简体部首  瓦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瓦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UAGN  五笔98  UAGY  仓颉  TTMVN  郑码  UAYS  四角  81417  结构  左右电码  3910  区位  3831  统一码  74F6  笔顺  丶ノ一一ノ丨一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瓶的拼音:píng(ㄆ一ㄥˊ)  

⒈ 口小腹大的器皿,多为瓷或玻璃做成,通常用来盛液体:瓶子。酒瓶。花瓶。

⒉ 量词,用于瓶装的东西:两瓶啤酒。

统一码

瓶字UNICODE编码U+74F6,10进制: 29942,UTF-32: 000074F6,UTF-8: E7 93 B6。

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硑甁䍈缾鉼

汉英互译

bottle、flask、vase

造字法

形声:从瓦、并声

English

jug, pitcher, vase, jar, bott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瓶的拼音:

pí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瓦,并声。《说文》本从缶。缶( fǒu  ),瓦器,即陶制器皿。本义:汲水器)

(2) 古代比缶小的容器,用以汲水,也用以盛酒食 [jar]

瓶,瓮也。(瓮,汲瓶也)。——《说文》

缶其小者谓之瓶。——《方言》五

羸其瓶。——《易·井》

新盆槃瓶。——《仪礼·士丧礼》

(3) 泛指腹大颈长的容器 [bottle;flask;vase]

盛于盆,尊于瓶。——《礼记·礼器》

吾一瓶一缽足矣。——清· 彭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花瓶(插花用的瓶子);瓷瓶;暖瓶;两瓶牛奶;喝了一瓶酒;瓶彝(祭器);瓶落水(“不”的隐语。瓶子掉进水里,水往瓶里灌,挤出空气,发出不、不、不的声音,故称)

(5) 量词。如:一瓶醋;两瓶墨水

常用词组

瓶颈、瓶口、瓶子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TDKJ  仓颉  ORA  郑码  MAJK  四角  86600  结构  上下电码  2535  区位  5439  统一码  667A  笔顺  ノ一一ノ丶丨フ一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智的拼音:zhì(ㄓˋ)  

⒈ 聪明,见识: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智多谋。利令智昏。

统一码

智字UNICODE编码U+667A,10进制: 26234,UTF-32: 0000667A,UTF-8: E6 99 BA。

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智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wisdom、wi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

English

wisdom, knowledge, intellige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智的拼音: zhì  

〈词性:形〉

(1)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同本义 [resourceful;wise]

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韩非子·说难》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智术浅短。——《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智则国智。——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智赛隋何,机强陆贾(二人均为汉、楚时代智囊人物。意为聪明经顶,灵活异常);智数(才智;见识)

词性变化

智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智慧,智谋 [intelligence wisdom;resourcefulness]

智,烛也。——《法言·脩身》

智,性也。——《韩非子·显学》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治安策》

(2) 又如:智着(智慧;知识);才智(智慧和才能);智刃(智慧之刃)

(3) 计谋;策略 [stratagem]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

(4) 又如:智计(计谋;智谋);智术(指君主通晓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智量(计策,计谋);智算(谋划,计算);智虑(智谋;谋划)

(5) 知识 [knowledge]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6) 智士。有智慧的人 [sage]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战国策》

(7) 又如:智地(智士集中之地)

(8) 春秋时晋国地名 [Zhi town],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北

(9) 姓

智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通“知”( zhī  )。知道,认识[know]

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经说下》

而不智也。——《墨子·号令》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管子·法法》。王念孙云:“智与知同。”

常用词组

智齿、智慧、智力、智谋、智囊、智囊团、智能、智取、智商、智士、智勇双全、智育、智障、智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拼音  shǒu   注音  ㄕㄡˇ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PFU  仓颉  JDI  郑码  WDDS  四角  30342  结构  上下电码  1343  区位  4256  统一码  5B88  笔顺  丶丶フ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守的拼音:shǒu(ㄕㄡˇ)  

⒈ 保持,卫护:守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御。守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守节。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规。

⒉ 看管:看守。守护。

⒊ 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留守。

⒋ 遵照:遵守。守法。守时。

⒌ 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守。因循守旧。

⒍ 呆在一起:厮守。

⒎ 节操:操守。

⒏ 靠近,依傍:守着水的地方,可多种稻子。

⒐ 古代官名:太守。守祧(中国周代掌管祭祀宗庙的官)。守刺(太守,刺史)。守令(指太守、刺史、县令等地方官)。

⒑ 姓。

统一码

守字UNICODE编码U+5B88,10进制: 23432,UTF-32: 00005B88,UTF-8: E5 AE 88。

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㝊垨

汉英互译

defend、guard、keep watch、observ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宀、从寸

English

defend, protect, guard, conser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守的拼音: shǒu  

〈词性:名〉

(1)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 同本义 [duty;post]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孟子·公孙丑下》

(3) 节操;操守 [high moral principle]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 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政府主要官员 [magistrate]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 伊、 河、 洛也。—— 蔡邕《独断》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6) 州郡地方政府所在地 [government place]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 原则,规范,准则 [principle]。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词性变化

守的拼音: shǒu  

〈词性:动〉

(1) 遵守;奉行 [observe;keep;abide by]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 坚持,保持;保守 [stick to;keep]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 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 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 看守,看管 [keep watch]

汤为儿守舍。——《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 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defend]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 掌管 [be in charge of]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10) 收捕 [arrest]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 依靠;依傍 [depend on]。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 请求 [ask]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 守侯;守护 [guard]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 做郡的知州 [be governor]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常用词组

守备、守兵、守财奴、守车、守敌、守法、守分、守宫、守寡、守恒、守候、守护、守节、守旧、守旧派、守军、守口如瓶、守灵、守门、守门员、守丧、守身、守时、守势、守岁、守土、守望、守卫、守孝、守业、守夜、守御、守约、守则、守职、守制、守株待兔、守株缘木、守拙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jiǎ jià   注音  ㄐ一ㄚˇ ㄐ一ㄚˋ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NHC  仓颉  ORSE  郑码  NXXX  四角  27247  结构  左中右电码  0250  区位  2857  统一码  5047  笔顺  ノ丨フ一丨一一フ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假的拼音:jiǎ(ㄐ一ㄚˇ)  

⒈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

⒉ 借用,利用: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⒊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假假”,草书称“平假假”。

⒋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

其他字义

假的拼音:jià(ㄐ一ㄚˋ)  

⒈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假日。假条。病假。

统一码

假字UNICODE编码U+5047,10进制: 20551,UTF-32: 00005047,UTF-8: E5 81 87。

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叚仮

汉英互译

artificial、fake、furlough、holiday、sham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亻、叚声

English

falsehood, deception; vaca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假的拼音:

jiǎ  

〈词性:形〉

(1) (形声。从人,叚( jiǎ  )声。“叚”亦兼表字义。本义:不是真的)

(2) 同本义(跟“真”相反) [false;bogus;counterfeit]

假,非真也。——《说文》

假,今不然也。——《墨子·经上》

假寐永叹。——《诗·小雅·小弁》。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

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纪》

假令单于初立。——《汉书·匈奴传》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假姨姨(假亲戚,冒充的亲戚);假言(虚假不实的言语);假女(鸨儿称自己认作养女的妓女);假局(假局子。诱人的骗局,圈套);假子(非亲身的儿子,如干儿子、前夫之子等)

(4) 代理,非正式 [informal]

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韩非子·难二》

(5) 又如:假摄(代理职务);假髻(人造的发髻);假吏(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假守(古代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词性变化

假的拼音: jiǎ  

〈词性:动〉

(1) 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 [borrow]

假,借也。——《广雅》

假尔大龟有常。——《礼记·曲礼》

而假手于我寡人。——《左传·隐公十一年》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 虢。——《左传·僖公五年》

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假诸人。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假榻(借住);假馆(借馆舍以住宿;借用书塾读书);假宿(借宿);假以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的对待);假途灭虢(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灭虢回兵时把虞国了灭掉了。后以此比喻以“假途”为名,行灭他国之实的计策)

(3) 租赁;雇佣 [hire]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4) 又如:假居(租屋而居;暂借居住);假税(租赁应缴的税);假赁(借,租借)

(5) 凭借 [depend on]

假舆马者。——《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

善假于物也。

(6) 又如:假力于人(凭借他人的力量);假助(借助);假虎(比喻借用他人之事作威作福的人);假虎张威(狐假虎威)

(7) 授予;给予 [give]

假大兵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假吾人彭聃之寿。——[英] 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8) 又如:假兵权(给予兵权);假人(授予人);假年(给以岁月。指延长寿命);假息(苟延残喘)

(9) 宽容;宽饶 [tolerate]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

(10) 又如:假易(宽纵;宽容);假纵(宽纵)

(11) 伪托;假冒 [make a pretext]。如:假妆(假扮;扮作);假口(假托;假冒);假批子(冒名顶替者)

(12) 通“嘉”。赞美,表彰 [laud;praise]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诗·大雅·假乐》

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问》

假的拼音: jiǎ  

<连>

(1) 假设,如果 [if]

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荀子·正名》

假其惊怖斯言。——[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假饶(如果;假若);假似(如果;假设);假之(假若);假而(假如)

(3) 即使 [even]。如:假是(即使;纵然);假遭(即使,如果)

假的拼音: jiǎ  

〈词性:副〉

(1) 暂且;权宜 [for the moment]

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又如:假嘈(胡乱应付);假延(暂且延缓);假埋(假葬。暂时埋葬以待改葬);假翮(暂时依附)

假的拼音: jiǎ  

〈词性:介〉

(1) 凭借 [by virtue of]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愿假宠以请予诸侯。——《左传·昭公四年》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2) 当 [as]

假今之世。——《荀子》

(3) 另见 jià;xiá  

常用词组

假案、假扮、假报告、假充、假大空、假道、假定、假而、假发、假分数、假拱、假话、假货、假借、假吏、假令、假冒、假寐、假面、假面具、假名、假仁假义、假如、假若、假嗓子、假山、假善人、假设、假设、假使、假释、假手、假说、假死、假托、假戏真唱、假想、假象、假牙、假意、假造、假招子、假肢、假装

基本词义

假的拼音: jià  

〈词性:名〉

(1) 休假 [holiday;vacation]

聊假日以消忧。——王粲《登楼赋》

(2) 又如:放假三天;假限(假期,假期的期限);假休(休假);假告(告假);假卒(休假的士兵)

(3) 另见 jiǎ;xiá  

常用词组

假期、假日、假条

基本词义

假的拼音: xiá  

〈词性:形〉

(1) 通“遐”。远 [far;distant]

彼且择日而登假。——《庄子·德充符》

告丧,曰天王登假。——《礼记·曲礼下》

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淮南子·齐俗》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列子·黄帝》

(2) 又如:假尔攸仰

(3) 另见 jiǎ;jià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