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隐约其辞的生肖

隐约其辞是什么生肖(猜什么生肖)的具体解析

1、从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的意思我们可以想到蛇,因为蛇在十二生肖中比较狡猾经常会用一些不实言论来迷惑对手。  由此综合分析隐约其辞可以是蛇。

2、再这里还可以引申为口才比较笨。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牛,十二生肖中牛最为老实本分而且不善言辞。由此分析隐约其辞还可以是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隐约其辞打一生肖可以是生肖牛和生肖蛇。

隐约其辞是什么生肖

隐约其辞猜一数字

从隐约其辞的笔画入手去猜测数字。”隐“字11笔画,”约“字6笔画,”其“字8笔画,”辞“字13笔画,4个字一共是11+6+8+13=38笔。因此隐约其辞猜一数字是38。

隐约其辞是什么意思

【隐约其辞的拼音】:yǐn yuē qí cí

【隐约其辞的解释】: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隐约其辞的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隐约其辞的近义词】:闪烁其辞、隐约其词、支吾其辞

【隐约其辞的反义词】:指名道姓、直言不讳、意在言外

  拼音  yǐn yìn   注音  一ㄣˇ 一ㄣˋ   繁体    
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BQVN  仓颉  NLNSP  郑码  YRXW  四角  77237  结构  左右电码  7148  区位  5094  统一码  9690  笔顺  フ丨ノフフ一一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隐(隱)的拼音:yǐn(一ㄣˇ)  

⒈ 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

⒉ 伤痛:隐恻。

⒊ 怜悯:恻隐之心。

其他字义

隐(隱)的拼音:yìn(一ㄣˋ)  

⒈ 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统一码

隐字UNICODE编码U+9690,10进制: 38544,UTF-32: 00009690,UTF-8: E9 9A 90。

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隱隠

汉英互译

concealed、dormant、latent

相关字词

现、显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hide, conceal; hidden, secre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隐的拼音:

yǐn  

〈词性:动〉

(1) 藏匿;隐蔽 [hide;screen;shield;vover]

隐,蔽也。——《说文》

隐,微也。——《尔雅》

隐五刃。——《国语·齐语》。注:“隐藏也。”

则事可以隐定。

隐忌雍蔽之人。——《荀子·致仕》。注:“隐,亦蔽也。”

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吕氏春秋·重言》。注:“隐,蔽也。”

则盘纡隐深。——《文选·嵇康·琴赋》。注:“隐,幽深邃也。”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

故隐居屠间。——《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隐形。——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日月隐耀。——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各隐卷底。——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隐占身体(隐藏、掩护自己真实面目);隐遁(隐藏);隐谋(隐密计划);隐秀(隐藏智慧,不露锋芒或才华);隐候(在暗处等待);隐耀(隐藏光辉,隐藏身体。比喻才华不外露);隐身术(古代方士所隐蔽自己身形而使他人不可见的一种法术);隐冒(隐匿冒充);隐翳(掩蔽;遮蔽);隐掩(遮蔽掩护)

(3) 隐瞒 [conceal]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

上以无隐。——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隐欺(隐瞒欺骗);隐情(隐瞒情况);隐拒(隐瞒抵赖);隐忍(忍耐,不露真情)

(5) 隐测,审度 [conjecture]

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以充军实。——《晋书·庾冰传》

(6) 又如:隐心(审度);隐实(查证落实;核实)

(7) 怜悯 [pity to]

隐其无罪。——《孟子·梁惠王上》

(8) 又如:隐恤(哀怜抚恤);隐恻(恻隐,同情怜惜);隐痛(内心深感苦痛);隐爱(恻隐疼爱);隐愍(怜悯);隐亲(怜悯抚恤)

(9) 隐逸不出 [hermit]

隐者也。——《论语·微子》

反国而隐焉。——明· 顾炎武《复庵记》

(10) 又如:隐辟(隐退回避);隐静(避世隐居);隐学(隐居避世,读书自娱);隐吏(退隐的官吏);隐相(深居简出,不露面)

(11) 塞,堵塞 [block up;stop up]

士不隐塞,庶人不数罟。——《诗·小雅·鱼丽》

(12) 又如:隐塞(堵塞)

(13) 隐没;熄灭 [vanish;go out;die out]

隐武事,行文道。——《国语·齐语》

隐武行文。——《春秋繁露·五行变救》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南朝· 梁简文帝《咏栀子花》

(14) 又如:隐形(隐没形体);隐灭(隐没消失);隐微(隐约细微);隐显(隐没与显现);隐息(休止);隐忽(时隐时现)

词性变化

隐的拼音:

yǐn  

〈词性:形〉

(1) 精深;微妙 [profound;delicate;subtle]

《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

《谷梁》简约而隐要,宜存于世。——《宋书·礼志一》

(2) 又如:隐要(精深简要);隐训(诡僻的训释);隐书(旨意隐秘之书);隐略(隐晦粗略);隐奥(隐晦深奥)

(3) 用同“稳”( wěn  )。安稳;稳定 [steady;sedate;stable]

隐练职位。——汉《荡阴令张迁表颂》

即便求隐。——汉《李翕析里桥輔阁颂》

(4) 又如:隐坐(稳坐;安坐)

(5) 威重的样子,深沉稳重 [concealing one's real feelings;steady]

鲜之为人通率,在 高祖坐,言无所隐,时人甚惮焉。而隐厚笃实,瞻卹亲故。——《宋书·郑鲜之传》

(6) 又如:隐冥(深沉含蓄);隐厚(稳重忠厚);隐隐桓桓(威武的样子);隐重(威重)

(7) 宏大 [great]。如:隐虹(长虹)

(8) 忧伤;疾苦 [distressed;sad;sufferings]。如:隐隐遑遑(忧愁不妥的样子)

(9) 穷困 [poor]。如:隐民(穷人,穷困的人民)

(10) 幽静 [quiet]。如:隐舍(隐居的房舍);隐秀(幽雅秀丽)

(11) 殷盛 [rich]

尔乃邑居隐账。——左思《蜀都赋》

(12) 又如:隐赈(富庶繁盛);隐蔼(茂盛的样子)

隐的拼音:

yǐn  

〈词性:名〉

(1) 矮墙 [low wall]

逾隐而待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 痛苦;疾苦 [pain]

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国语》

(3) 隐居的人 [recluse]

贪夫殉身,圣亦保之;烈士殉名,隐亦好之。——王闿运《邹汉勋传》

(4) 又如:隐佚(隐逸者)

(5) 隐语 [enigmatic language]

齐威王之时喜隐。——《史记·滑稽列传》

(6) 隐衷,隐情 [feelings or troubles one wishes to keep to oneself;facts one wishes to hide]

孤癖之隐。——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7) 通“櫽”。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straightening machine]

故遂隐栝。——何休《公羊经传解诂序》

夫弃隐栝之法。——《韩非子·难势》

训考量隐栝。——《后汉书·邓训传》

(8) 姓

隐的拼音:

yǐn  

〈词性:副〉

暗暗地 [secretly;inwardly]

隐中胸怀。——《聊斋志异·促织》

常用词组

隐蔽、隐避、隐藏、隐遁、隐恶扬善、隐伏、隐含、隐患、隐讳、隐晦、隐迹埋名、隐疾、隐居、隐君子、隐瞒、隐秘、隐灭、隐没、隐情、隐颧、隐然、隐燃、隐忍、隐色、隐射、隐身草,隐身草儿、隐士、隐事、隐饰、隐私、隐痛、隐土、隐退、隐退、隐位、隐显目标、隐现、隐姓埋名、隐血、隐意、隐逸、隐隐、隐隐绰绰、隐隐约约、隐映、隐忧、隐语、隐喻、隐约其辞、隐衷

  拼音  yuē yāo   注音  ㄩㄝ 一ㄠ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XQYY  仓颉  VMPI  郑码  ZRS  四角  27120  结构  左右电码  4766  区位  5228  统一码  7EA6  笔顺  フフ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约(約)的拼音:yuē(ㄩㄝ)  

⒈ 绳子。

⒉ 拘束,限制:约束。约法。制约。约定俗成。

⒊ 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约。条约。契约。

⒋ 事先说定:约见。约会。

⒌ 邀请:约请。约集。

⒍ 节俭:节约。俭约。

⒎ 简要,简单:由博返约。简约。

⒏ 大略:约计。约莫。约略。

⒐ 算术上指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约分。

其他字义

约(約)的拼音:yāo(一ㄠ)  

⒈ 用秤称:约约。约一下。

统一码

约字UNICODE编码U+7EA6,10进制: 32422,UTF-32: 00007EA6,UTF-8: E7 BA A6。

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约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bout、agreement、arrange、make an appointment、pact

造字法

形声:从纟、勺声

English

treaty, agreement, coven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约的拼音:

yāo  

〈词性:动〉

(1) [口]∶用秤称物 [weigh]。如:给我约二斤肉

(2) 另见 yuē  

基本词义

约的拼音:

yuē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勺声。糸是细丝,有缠束作用。本义:绳索)

(2) 同本义 [cord]

人寻约。——《左传》注

(3) 又如:寻约(八尺长的绳子)

(4) 共同商定的事,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 [agreement;appointment;pact]。如:约儿(字据;契约);和约;契约;条约如:约法三章

(5) 盟约;相期的诺言 [treaty of alliance]

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约酬(契约,文券)

(7) 姓

词性变化

约的拼音:

yuē  

〈词性:动〉

(1) 缠束;环束 [bundle up;bind]

约之阁阁。——《诗·小雅·斯干》

约,缠束也。——《说文》

凡任索约。——《考工记·匠人》。注:“缩也。”

约绥约辔。——《仪礼·既夕礼》

约车治装。——《战国策·齐策四》

约车骑百乘。——《史记·魏公子列传》

银蒜又垂碧户中,樱桃花下约帘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 又如:约指(环束于指);约臂(戴在手臂上的环形装饰品)

(3) 约定,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 [make an appointment;arrange]

约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与诸将约曰。

不敢稍逾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必如约。——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相约(相互约定);预约(预先约定);约分鸿沟(楚汉相争,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约信(用言辞订立相互信守之约定)

(5) 邀请 [ask or invite in advance]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6) 又如:约交(缔交);约结(结交;邀结);约从(邀约合纵)

(7) 束缚,约束 [restrain;bind]

言语之约束也。——《周礼·司约》注

约我以礼。——《论语》

(8) 又如:约己(约束自己);约身(约束自身);约礼(用礼约束自己)

(9) 阻止;阻拦 [hinder;block]。如:约拦(约栏。阻挡;阻拦);约住(止住;停住);约水(拦水)

(10) 少;省减;简约 [save;economical;frugal]——《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

以约失之者鲜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1) 又如:约薄(刻薄);约省(减省;简约);约损(减省;俭约);约节(简约;节俭);约俭(简约省俭)

(12) 置办;配备 [prepare]。如:约车(备车)

(13) 求取 [seek]。如:约功(求取功名)

(14) 估量 [estimate]

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

(15) 又如:约末(约莫);约料(估计;料想);约度(估计;衡量);约谅(料想;忖度)

(16) 涂饰 [paint]。如:约黄(涂饰黄色)

约的拼音:

yuē  

〈词性:副〉

大概 [about]。如:约有五十人;约迭(粗略估计);约计(约略计算)

约的拼音:

yuē  

〈词性:形〉

(1) 贫困 [poor]。如:约居(居于贫困)

(2) 简要 [brief]

读书一事,要由博而返之约,总以心得为主。——《儒林外史》

博而不杂,约而不漏。——《文史通义》

(3) 又如:约简(俭约简易);约艳(简洁华丽)

(4) 卑微;卑下 [humble]。如:约辞(卑下的言辞)

常用词组

约定、约定俗成、约法、约法三章、约分、约会、约集、约计、约见、约略、约摸,约莫、约契、约请、约束、约数、约同、约言、约制

  拼音  qí jī   注音  ㄑ一ˊ ㄐ一   
部首  八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ADWU  五笔98  DWU  仓颉  TMMC  郑码  EC  四角  44801  结构  单一电码  0366  区位  3868  统一码  5176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其的拼音:qí(ㄑ一ˊ)  

⒈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⒉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⒊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⒋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⒌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其如土石何?”

⒍ 词尾,在副词后:极其快乐。大概其。

其他字义

其的拼音:jī(ㄐ一)  

⒈ 〔郦食(yì)其〕中国汉代人

统一码

其字UNICODE编码U+5176,10进制: 20854,UTF-32: 00005176,UTF-8: E5 85 B6。

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丌亓基期箕

汉英互译

he、his、such、that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his, her, its, their; tha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其的拼音:   

〈词性:名〉

(1) 通“諅”。周年 [anniversary]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

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2) 另见   

基本词义

其的拼音:   

〈词性:名〉

通“期”。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词性变化

其的拼音:   

〈词性:代〉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变成“其”。(   )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其的拼音:   

〈词性:副〉

(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其的拼音:   

〈词性: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still;yet]

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常用词组

其次、其后、其间、其乐无穷,其乐不穷、其貌不扬、其内、其所、其实、其势汹汹、其它、其他、其先、其余、其外、其中

  拼音    注音  ㄘˊ   繁体    
部首  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TDUH  仓颉  HRYTJ  郑码  MISE  四角  20641  结构  左右电码  6588  区位  2039  统一码  8F9E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辞(辭)的拼音:cí(ㄘˊ)  

⒈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⒉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⒊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⒋ 解雇:辞退。

⒌ 同“词”。

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⒎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⒏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统一码

辞字UNICODE编码U+8F9E,10进制: 36766,UTF-32: 00008F9E,UTF-8: E8 BE 9E。

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辭辝辤

汉英互译

diction、phraseology、take leave

造字法

会意:从舌、从辛

English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辞的拼音:

辭、辤   

〈词性: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词性变化

辞的拼音:

  

〈词性: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常用词组

辞别、辞不达意、辞呈、辞典、辞赋、辞格、辞工、辞令、辞书、辞色、辞讼、辞退、辞谢、辞行、辞严义正、辞藻、辞章、辞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