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部帙的拼音_bu zhi是什么意思

部帙

【拼音】: bù zhì 【注音】: ㄅㄨˋㄓˋ 【结构】: 部(左右结构)帙(左右结构) 【简体】: 部帙 【繁体】: 部帙

部帙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书籍的部次卷帙。2.篇幅;卷册。3.指书籍。部帙[bùzhì]⒈书籍的部次卷帙。⒉篇幅;卷册。⒊指书籍。

基础解释书籍的部次卷帙。篇幅;卷册。指书籍。

引证解释⒈书籍的部次卷帙。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於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清梁章鉅《退庵随笔·读史》:“其初各自为部帙,至北宋始合为一编。”⒉篇幅;卷册。引唐刘知几《史通·断限》:“为史之体,有若於斯,苟滥引它事,丰其部帙,以此称博,异乎吾党所闻。”《旧唐书·经籍志后序》:“后汉兰臺、石室、东观、南宫诸儒撰集,部帙渐增。”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若无所发明,纂集旧书,且是非谬乱者,如今日赵宧光《説文长笺》、刘振《识大编》之类,部帙虽繁,却其书而遣之。”⒊指书籍。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

网络解释部帙部帙,汉语词汇。

释义1、书籍的部次卷帙。2、篇幅;卷册。3、指书籍。

综合释义书籍的部次卷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於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清梁章鉅《退庵随笔·读史》:“其初各自为部帙,至北宋始合为一编。”篇幅;卷册。唐刘知几《史通·断限》:“为史之体,有若於斯,苟滥引它事,丰其部帙,以此称博,异乎吾党所闻。”《旧唐书·经籍志后序》:“后汉兰臺、石室、东观、南宫诸儒撰集,部帙渐增。”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若无所发明,纂集旧书,且是非谬乱者,如今日赵宧光《説文长笺》、刘振《识大编》之类,部帙虽繁,却其书而遣之。”指书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部帙[bùzhì]书籍。《北史.卷七二.牛弘传》:「今御出单本,合一万五千余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目,止有其半。」

汉语大词典(1).书籍的部次卷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其所读书,多因假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清梁章钜《退庵随笔·读史》:“其初各自为部帙,至北宋始合为一编。”(2).篇幅;卷册。唐刘知几《史通·断限》:“为史之体,有若于斯,苟滥引它事,丰其部帙,以此称博,异乎吾党所闻。”《旧唐书·经籍志后序》:“后汉兰台、石室、东观、南宫诸儒撰集,部帙渐增。”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若无所发明,纂集旧书,且是非谬乱者,如今日赵宧光《说文长笺》、刘振《识大编》之类,部帙虽繁,却其书而遣之。”(3).指书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

国语辞典书籍。部帙[bùzhì]⒈书籍。引《北史·卷七二·牛弘传》:「今御出单本,合一万五千余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目,止有其半。」

辞典修订版书籍。《北史.卷七二.牛弘传》:「今御出单本,合一万五千余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比梁之旧目,止有其半。」

部的意思

  拼音    注音  ㄅㄨˋ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邑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UKBH  仓颉  YRNL  郑码  SUJY  四角  07627  结构  左右电码  6752  区位  1831  统一码  90E8  笔顺  丶一丶ノ一丨フ一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部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⒉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外交部。编辑部。部队(军队)。

⒊ 具有统属关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部落(luò  )。

⒋ 安置安排:部署。

⒌ 量词:一部小说。三部汽车。

统一码

部字UNICODE编码U+90E8,10进制: 37096,UTF-32: 000090E8,UTF-8: E9 83 A8。

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rt、board、ministry、office

造字法

形声:右形左声

English

part, division, se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部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邑,( fǒu  )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2) 同本义 [Bu,an ancient place]

部,天水狄部。——《说文》

(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army]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central government;board;department]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area;district]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8) 部落 [tribe]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9) 分类,门类 [category]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11) 部分 [part;section]。如:上部;南部

(12) 单位 [unit;department]。如:编辑部;批发部

(13) 军队领导机构 [headquarters]。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词性变化

部的拼音:   

〈词性:动〉

(1) 统率 [command]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3) 安排,布置 [arrange]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 管辖 [administer]。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部的拼音:   

〈词性:量〉

(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常用词组

部队、部分、部件、部将、部类、部领、部落、部门、部首、部属、部署、部头、部委、部下、部长、部族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巾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MHRW  五笔98  MHTG  仓颉  LBHQO  郑码  LIMO  四角  45280  结构  左右电码  1589  区位  6489  统一码  5E19  笔顺  丨フ丨ノ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帙的拼音:zhì(ㄓˋ)  

⒈ 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⒉ 整理书籍:“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

⒊ 量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

统一码

帙字UNICODE编码U+5E19,10进制: 24089,UTF-32: 00005E19,UTF-8: E5 B8 99。

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帙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ook cover; satchel or ba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帙的拼音:

袟、袠 zh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失声。本义:包书套子,用布帛制成)

(2) 同本义 [cloth slip-case for a book]

帙,书衣也。——《说文》。今人谓之函。

合为三帙,三十卷。——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3) 又如:帙帷(包书的布套)

(4) 书;书的卷册、卷次 [book;volume]

聚帙数万,多朱黄涂乙处。——宋· 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

诗赋篇帙繁多,不入《诗经》,而自为—略。——清· 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

(5) 又如:道帙(道家的书);一帙(一册书;一套书)

词性变化

帙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整理书籍 [rearrange the books]

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杜甫《晚晴》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