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朱弦三叹的意思

zhūxiánsāntàn

朱弦三叹



拼音zhū xián sān tàn

注音ㄓㄨ ㄒ一ㄢˊ ㄙㄢ ㄊㄢˋ

解释《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例子清·查慎行《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流水》一弹真绝调,朱弦三叹有余音。”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朱弦三叹是中性词。

繁体朱絃三嘆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zhū shú   注音  ㄓㄨ ㄕㄨˊ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RII  五笔98  TFI  仓颉  HJD  郑码  MBKO  四角  25900  结构  单一电码  2612  区位  5476  统一码  6731  笔顺  ノ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朱(硃)的拼音:zhū(ㄓㄨ)  

⒈ 红色:朱红。朱批。朱笔。朱文(印章上的阳文)。朱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

⒉ 矿物名:朱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朱墨。

⒊ 姓。

其他字义

朱的拼音:shú(ㄕㄨˊ)  

⒈ 〔朱提(shí  )〕古地名。 汉武帝 时置县,治所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境。后立为郡。

统一码

朱字UNICODE编码U+6731,10进制: 26417,UTF-32: 00006731,UTF-8: E6 9C B1。

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株硃

汉英互译

bright red、cinnabar、vermili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在“木”中间加一短横,指出木是红心的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朱的拼音: zhū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the tree with red core]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scarlet thing]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词性变化

朱的拼音: zhū  

〈词性:形〉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vermilion;bright-red]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朱的拼音:

zhū  

〈词性:名〉

(1) “朱砂”的简称[innabar]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常用词组

朱笔、朱丹、朱红、朱紘、朱卷、朱轮华毂、朱门、朱墨、朱批、朱漆、朱砂、朱砂庵、朱文、朱弦

  拼音  xián   注音  ㄒ一ㄢˊ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XYXY  仓颉  NYVI  郑码  YZZZ  四角  10232  结构  左右电码  1720  区位  4750  统一码  5F26  笔顺  フ一フ丶一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弦的拼音:xián(ㄒ一ㄢˊ)  

⒈ 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弓弦。弦韦(“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八或二十二、三,月亮半圆,形似弓弦,故名)。上弦(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的月相)。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相)。应弦而倒。

⒉ 乐器上发声的线:琴弦。弦子(a.指琴弦;b.乐器“三弦”的通称)。弦歌。管弦。续弦(古人以琴瑟喻夫妻,故又以“断弦”喻丧妻,以“续弦”喻再娶)。弦外之音。

⒊ 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三角形的斜边。

⒋ 中医脉象名:弦脉。

统一码

弦字UNICODE编码U+5F26,10进制: 24358,UTF-32: 00005F26,UTF-8: E5 BC A6。

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wstring、string、spring、chord

造字法

形声:从弓、玄声

English

string; hypotenuse, cresc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弦的拼音:

xián  

〈词性:名〉

(1) (会意。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本义:弓弦)

(2) 同本义 [bowstring]

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说文》

无待韦弦。——《文选·王文宪集序》

故佩弦以自急。——《韩非子·观行》

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抚弦登陴。——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弦箭(弦上之箭);弦栝(弓弦和箭末扣弦处)

(4) 弓弩 [bow]。如:弦刃(弓和刀);弦木(指弓);弦矢(弓箭)

(5) 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弦而鼓之。——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朝歌夜弦。——唐· 杜牧《阿房宫赋》

转轴拨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弦切切

(6) 又如:弦徽(琴弦与琴徽;系琴弦之绳。后也指琴面上的标志);弦乐(丝弦乐器);弦子(胡琴);弦吹(泛称弦管乐);弦柱(乐器上绾丝的柱子);弦桐(琴的别名。以桐木为造琴良材,故名)

(7) 弦乐器 [strings]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吕氏春秋》

(8) 又如:弦子(胡琴);弦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弦柱(乐器绾丝之柱);弦乐(丝弦乐器);弦子(三弦)

(9) 弦乐器弹奏出的声音 [sound of strings]

管清疑警鹤,弦巧似娇莺。——唐·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10) 又如:弦歌(歌泳诵读,也指儒家的礼乐教化);弦节(琴瑟之节拍);弦外之音(同“絃外之音”。喻指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11) [数]∶连结曲线上两点的直线;特指曲线上正割的两个交点之间的线段 [chord]

(12)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所对的边) [hypotenuse]

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经》

(13) 四分之一 [quarter]

(14) 地平圈按四分之一划分的一个部分或相当于这一部分的基本方位点

(15) 月球公转的四分之一。即上弦是月球在太阳之东90°时的位相,下弦是月球在太阳之西90°时的位相。如:上弦;下弦

(16) 半圆形的月亮 [semicircular moon]

月中分谓之弦。——《论衡·四讳》

(17) 又如:弦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廿二、廿三日(弦日)和初一(朔日));弦晦;弦望(月相变化)

(18) [天文]∶形成直角的三体的一种组态,尤指太阳系中太阳位于90°角顶点的组态 [dichotomy]

(19) 周代国名 [Xian state]。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南

楚人灭 弦, 弦子奔 黄。——《春秋》

(20) 〈词性:方〉∶发条 [clockwork spring]。如:上弦;钟弦

(21) 弦脉。中医指脉气紧张,是脉象之一 [tight]

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红楼梦》

(22) 又如:弦怯(指弦脉虚弱);弦芤(切脉时如同指按丝弦、浮大中空)

(23) 姓

词性变化

弦的拼音: xián  

<动〉

(1) 弹奏琴瑟等弦乐器 [string]

北面而弦。——《礼记·乐记》。注:“谓鼓琴瑟也。”

匡坐而弦。——《庄子·让王》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2) 又如:弦音(拉弓弦的声音);弦琴(弹琴)

(3) 安上弓弦 [set bowstring]

弦大木为弓。——《后汉书》

(4) 又如:弦弧(在曲木上张弦成弓)

常用词组

弦而鼓之、弦歌、弦切角、弦诵、弦外之意、弦月窗、弦乐、弦乐器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GGG  仓颉  MMM  郑码  CD  四角  1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05  区位  4093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一  统一码  4E09  笔顺  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统一码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叁參弎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常用词组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拼音  tàn   注音  ㄊㄢˋ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KCY  仓颉  RE  郑码  JXS  四角  67040  结构  左右电码  0855  区位  4430  统一码  53F9  笔顺  丨フ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叹(嘆)的拼音:tàn(ㄊㄢˋ)  

⒈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叹气。叹息。悲叹。叹惋。长吁短叹。

⒉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叹赏。叹服。赞叹。叹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⒊ 吟咏:咏叹。一唱三叹。

统一码

叹字UNICODE编码U+53F9,10进制: 21497,UTF-32: 000053F9,UTF-8: E5 8F B9。

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又嘆歎

汉英互译

acclaim、praise、sigh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sigh, admi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叹的拼音:

嘆、歎 t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2) 同本义 [sigh]

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说文》

禽子再拜而叹。——《墨子·备梯》

戏而不叹。——《礼记·坊记》

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皆叹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默叹曰。——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婉贞微叹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叹借者之用。——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叹气嗐声(唉声叹气);叹恨(叹息抱恨);叹憾(叹息遗憾);叹笑(叹息讥笑);叹悔(叹息后悔);叹喟(叹息);叹嗟(叹息);叹想(叹息怀念);叹诧(叹息诧异);长叹;叹一口气

(4) 赞叹,赞美 [highly praise]

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亟叹其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叹重(赞叹敬重);叹奖(称赞奖励);叹嘻(赞叹);叹骇(赞叹骇异);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叹异(惊叹)

(6) 吟诵 [chant]

叹,吟也。——《说文》

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文选·卢谌·览古诗》

一唱而三叹。——《礼记·乐记》

(7) 又如:叹诵(吟诵)

常用词组

叹词、叹服、叹气、叹赏、叹惋、叹为观止、叹惜、叹息、叹羡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