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uō jiāng guān lǐ qù
注音ㄓㄨㄛ ㄐ一ㄤ ㄍㄨㄢ ㄌ一ˇ ㄑㄨˋ
解释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出处宋·赵令榁《侯鲭录》第六卷:“朴言:‘独臣妻有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捉将官里去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捉的拼音:zhuō(ㄓㄨㄛ)
⒈ 抓,逮:捉拿。捉奸。捉贼。捉弄。捕捉。捕风捉影。
⒉ 握:捉笔。捉刀(代人作文)。捉襟见肘。
捉字UNICODE编码U+6349,10进制: 25417,UTF-32: 00006349,UTF-8: E6 8D 89。
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apture、catch、clutch、grasp、hold
形声:从扌、足声
grasp, clutch; catch, seize
详细解释◎ 捉的拼音: zhuō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2) 同本义 [hold;grasp]
捉,搤也。——《说文》
捉,持也。——《广雅》
伊便能捉杖打人。——《世说新语·方正》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左传》
孙权捉 预手,涕泣而别。——《三国志》
(3) 又如:捉发(手握头发);捉秤(拿秤,掌秤);捉手(握手);捉身(把握身体);捉船(撑船,划船);捉笔(执笔)
(4) [到唐代引申出]捉拿,擒拿;追捕 [catch;arrest]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杜甫《岁晏行》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不能行捉。——《聊斋志异·促织》
(5) 又
迅不可捉。
余捉蟋蟀。——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捉事人(捉拿罪犯的公人);捉生替死(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捉生(活捉敌人);捉取(擒拿;捕捉)
(7) 戏弄 [make fun of]
张珙新来,受了别人家捉。—— 董解元《西厢》
(8) 又如:捉掐(捉弄);捉狭(捉弄);捉搦(戏弄)
(9) 捡,拾 [pick up]
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百喻经》
(10) 找,趁 [find]
当日权且欢天喜地,并无他说。明日捉个空,便一径到临安府前叫起屈来。——《京本通俗小说》
你瞧,太太们老在一起,哪有我捉空儿跟他说话的机会。——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11) 又如:捉个空(找个空子);捉冷眼(趁人没看见);捉脉(堪舆家据地势,寻找所谓龙脉);捉空(趁空);捉破(抓出破绽)
(12) 控制 [control]
那小二不曾提防,捉脚不定,翻筋斗直跌出门外,磕碎脑后,鲜血直淌。——《醒世恒言》
原来杨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兀自捉脚不住。——《水浒全传》
(13) 又如:捉不住(控制不住);捉兵(提调军队);捉店(守护店铺)
◎ 捉的拼音: zhuō
〈词性:介〉
相当于“把”、“将”
身边铜钱又无,吃了却捉什么还他?——《警世通言》
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敦煌变文集》
捉刀、捉刀人、捉鬼放鬼、捉奸、捉襟见肘、捉迷藏、捉摸、捉拿、捉弄
将(將)的拼音:jiāng(ㄐ一ㄤ)
⒈ 快要:将要。将至。将来。即将。
⒉ 带领,扶助:将雏。扶将。将军。
⒊ 拿,持:将心比心。
⒋ 把:将门关好。
⒌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⒍ 用言语刺激:你别将他的火儿了。
⒎ 保养:将养。将息。
⒏ 兽类生子:将驹。将小猪。
⒐ 顺从:将就(迁就,凑合)。将计就计。
⒑ 又,且:将信将疑。
⒒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将出来。
⒓ 刚,刚刚:将将。将才。
⒔ 姓。
将(將)的拼音:jiàng(ㄐ一ㄤˋ)
⒈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将领。
⒉ 统率,指挥:将百万之众。
将字UNICODE编码U+5C06,10进制: 23558,UTF-32: 00005C06,UTF-8: E5 B0 86。
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將
hadorwould、shall、would
形声:从寸、酱省声
will, going to, future; general
详细解释◎ 将的拼音:
將 jiā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寸,酱省声。从“寸”,表示与手有关。( jiàng )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2) 扶持,扶助 [support]
将,扶也。——《广雅》
无将大车。——《诗·小雅·无将大车》
天不我将。——《诗·大雅·桑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乐府诗集·木兰诗》
为人将车。——《史记·田叔传》。索隐:“犹御车也。”
吏谨将之。——《荀子·成相》。注:“持也。”
(3) 又如:将美(助成好事);将引(扶助收纳);将扶(扶持;搀扶);将助(扶助;支持)
(4) 奉行,秉承 [follow]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5) 又如:将明(大臣的辅佐赞助。将:奉行;明:辨明);将命(奉命)
(6) 送行 [send]
耒者弗迎,去者弗将。——《淮南子·诠言》
(7) 又如:将意(致意);将迎(送往迎来);将送(送行;遣送)
(8) 携带 [bring]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9) 又如:将雏(携带幼禽);将带(携带);将领(携带)
(10) 带领 [lead;guide]
将胡骏马而旧。——《淮南子·人间训》
(11) 又如:将领(带着;率领);将御(统帅领导);将家(带领家人);将引(引导,带领)
(12) 顺从;随从 [be obedient to;submit to]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将自何所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又如:将顺(顺着趋势推动以加速其成功)
(14) 供养;奉养 [provide for]
不遑将父。——《诗·小雅·四牡》
不遑将母。
(15) 又如:将父(奉养父亲);将帮(奉养)
(16) 调养;保养 [recuperate;rest;maintain]。如:将理(休养,调理);将爱(保养爱护);将护(调养护理)
(17) 传达;表达 [express]。如:将诚(表达诚意);将意(表达心意);将命(传命)
(18) 〈词性:方〉∶兽类生仔 [bear]。如:钱放着也没有用,又不能将羔
(19)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check]。如:当头炮一将
(20) 行,进 [advance;go]
日就月将。——《诗·敬之》
(21) 进用,吃 [eat]。如:将食
(22) 使用 [use]
菩萨将甚兵器?——《西游记》
◎ 将的拼音:
將 jiāng
〈词性:副〉
(1) 就要;将要 [will;be going to]
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六年》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将以实笾豆。——明· 刘基《卖柑者言》
将衒外。
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将益深。
将以有为也。(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见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文天祥引用此语,说明自己想忍辱留生,以图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柳条将舒。——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自此始。
(2) 又如:将引(将要;即将;带领);将然(指将要发生的事);将欲(将要;打算)
(3) 必,必定 [certainly]
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将有所不可。——宋· 苏轼《教战守》
民将不安。
(4) 又如:把一切朋友都得罪了,其结果将使我们自陷于孤立
(5) 才;乃;刚刚;正 [just]。如:将在(刚刚)
(6) 将近 [nearly]
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
(7) 岂;难道 [Does it mean…?]
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国语·楚语》
◎ 将的拼音:
將 jiāng
〈词性:介〉
(1) 相当于“拿”、“取” [by;by means of]
将雌剑往。——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来。
(2) 又如:将着(拿着;带着);将天就地(谓以高就低);将本求利(用本钱谋求利润);将李代桃(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3) 相当于“把”、“用”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将革命进行到底
(5) 在;于 [at;in]。如:誓将死里求生路
◎ 将的拼音:
將 jiāng
<连>
(1) 连接意思平等的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且” [also]。例如:将信将疑
(2) 如果;假若 [if]
吾将再病。——清· 袁枚《祭妹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
(3) 或;抑 [or]
将有人主张之乎?将无人主张之乎?——孟郊《上常州卢使君书》
◎ 将的拼音:
將 jiāng
〈词性: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在现代汉语里见于方言
宫使驱将惜不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扒将起来。——《水浒传》
(2) 又如:走将出来;叫将起来;赶将上去
(3) 另见 jiàng;qiāng
将才、将次、将错就错、将功补过、将功赎罪、将计就计、将将、将近、将就、将军、将军、将来、将来式、将息、将心比心、将信将疑、将养、将要
◎ 将的拼音:
將 jiàng
〈词性:名〉
(1) (形声。从寸,酱省声。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2) 同本义 [general]
将,帅也。——《说文》
将止不面夷。——《国语·晋语》。注:“帅也。”
是将率之事也。——《荀子·富国》。注:“犹主领也。”
军必有将。——《吕氏春秋·执一》。注:“主也。”
军将皆命卿。——《周礼·大司马》
鲁欲使 慎子为将军。——《孟子》
将谓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人臣无将。——《汉书·叔孙通传》
代廉颇为将。—— 汉· 刘向《列女传》
赵将 马服君。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诸将皆失色。
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资治通鉴》
(3) 又如:将器(将帅之才);将弁(将官,武官);将仕(将士。对有一定家产而无官位的人的称呼,源于最低一级官阶名称“将仕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领在外面打仗,皇帝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4) 军衔名。军阶在元帅之下,校官之上 [general;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如:大将;中将;少将
(5) 中国象棋中的一子,即“帅”[commander in chief,the chief price in Chinese chess]
(6) 能手;能人 [dab]。如:乒坛老将
◎ 将的拼音:
將 jiàng
〈词性:动〉
(1) 统率;率领 [command;lead]
葛婴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将荆州之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自将三千人。——《资治通鉴·唐纪》
李进诚将三千。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汉· 贾谊《过秦论》
括不可使将。—— 汉· 刘向《列女传》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将将(驾驭将帅);将御(统率);将率(率领);将略(用兵的谋略)
(3) 另见 jiāng;qiāng
将官、将领、将令、将士、将尉、将校、将佐
◎ 将的拼音:
將 qiāng
〈词性:动〉
(1)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ask;request]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卫风》
(2) 另见 jiāng;jiàng
官的拼音:guān(ㄍㄨㄢ)
⒈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厅。官爵。
⒉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官方。官府。
⒊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官能。
⒋ 姓。
官字UNICODE编码U+5B98,10进制: 23448,UTF-32: 00005B98,UTF-8: E5 AE 98。
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goverment official、officer、organ
民
会意
official, public servant
详细解释◎ 官的拼音: guān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mián ),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2) 同本义 [officeholder;government;official;officer]
官,吏事君也。——《说文》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礼记·明堂位》
任官然后爵之。——《礼记·王制》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
官师一庙。——《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
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襄公九年》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4) 官府(政府机关) [government]
官,官舍曰官。——《字汇》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注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愿以闻于官。——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5) 又如:官局(官署。政府所设的机构);官寺(官署、衙门的旧称);官项(官府的钱项);官休(纠纷经官府裁定了结)
(6) 通“馆”。房舍,馆舍 [house]
官乃馆之古文,闲官即闲馆,谓馆舍之空虚者。——俞樾《诸子平议》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7) 官场,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 [officialdom]。如:官俗国体(官场习俗,国家制度)
(8) 器官 [organ]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9) 又如:五官;感官
(10) 官职,职位 [government position]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唐· 韩愈《师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1) 又如:官秩(官阶与俸禄);官守(官位职守,官员职责);家父辞官回到省城来
(12) 古时用以称天子 [emperor]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资治通鉴》 晋成帝咸廉三年译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
(13) 又如: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14) 姓
◎ 官的拼音: guān
〈词性:形〉
(1) 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 [government-owned;government-sponsored;official]。如: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
(2) 公;公有。与“私”相对 [public]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唐· 杜甫《台上》
(3) 又如:官厕所;官大道;官中的(公共的,公家的);官中(大家庭中共有的银钱)
◎ 官的拼音: guān
〈词性:动〉
(1) 当官,作官 [be an official]
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论》
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官兴(官瘾);官声(做官的名声);官照(官员任职的执照,也称部照);官常(为官的职责)
(3) 做官做到 [reach the rank of]。如:官至户部郎中;官居方面(担任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官)
(4) 通“管”( guǎn )。管制,管理 [control;manage]
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管子·山国轨》
官办、官报私仇、官逼民反、官兵、官舱、官差、官场、官称、官倒、官邸、官渡之战、官方、官费、官府、官复原职、官官相护、官话、官家、官价、官架子、官阶、官爵、官军、官客、官老爷、官吏、官僚、官僚政治、官僚主义、官路、官迷、官面儿、官名、官能、官派、官气、官腔、官人、官商、官身、官事、官署、官司、官厅、官衔、官样文章、官瘾、官营、官员、官运亨通、官长、官职
里(裏)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
⒉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lòng )。
⒊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里程牌。
⒋ 衣物的内层:被里。
⒌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这里。那里。
⒍ 姓。
里字UNICODE编码U+91CC,10进制: 37324,UTF-32: 000091CC,UTF-8: E9 87 8C。
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裏裡
inner、liner、lining、neighbourhood
外、表、面
会意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详细解释◎ 里的拼音:
裏、裡 lǐ
〈词性: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lining]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inside]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time]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used after “这”、“那”、“哪” to indicate direction of place]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alley;lane]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community]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village;hometown]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 li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geographical condition]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动〉
(1) 居住 [dwell]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calculate]。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形〉
通“悝”。忧伤 [distressed;worried]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语尾助词〉
同“哩” [a formal word in Chinese]
[正旦云]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 梅香云]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里边、里程、里程碑、里程计、里出外进、里带、里勾外连、里海、里脊、里间,里间儿、里脚手、里居、里拉、里里外外、里弄、里面、里圈、里山、里手、里挑外撅、里通外国、里头、里外、里外里、里屋、里巷、里胥、里应外合、里正、里子
去的拼音:qù(ㄑㄨˋ)
⒈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去处。去路。去国。
⒉ 距离,差别:相去不远。
⒊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⒋ 除掉,减掉:去掉。去皮。去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⒌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去男主角。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去。
⒏ 汉语四声之一:去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去字UNICODE编码U+53BB,10进制: 21435,UTF-32: 000053BB,UTF-8: E5 8E BB。
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㚎厺弆
be apart from、betake、get rid of、go、leave、remove、repair
来、取、留、就、存
会意兼形声:从厶、土声
go away, leave, depart
详细解释◎ 去的拼音: qù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 去的拼音: qù
〈词性: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 去的拼音: qù
〈词性: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 去的拼音: qù
〈词性: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去除、去处、去粗取精、去掉、去垢、去官、去国、去火、去甲、去就、去鳞、去留、去路、去年、去耦、去取、去去、去任、去日、去声、去时、去世、去势、去暑、去岁、去痛、去伪存真、去污、去污粉、去向、去邪、去雄、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