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误国殄民的意思

guótiǎnmín

误国殄民



拼音wù guó tiǎn mín

注音ㄨˋ ㄍㄨㄛˊ ㄊ一ㄢˇ ㄇ一ㄣˊ

解释殄:灭绝。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贪缪之柏,误国殄民,逐之已晚。”

例子元·吴亮《劝忍百箴》:“子孺避权,明哲保身;杨李弄权,误国殄民。”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误国殄民是贬义词。

繁体誤國殄民

近义祸国殃民、误国殃民、误国害民

英语injure the country and bring calamity to the peopl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ㄨ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YKGD  仓颉  IVRMK  郑码  SJAG  四角  36784  结构  左右电码  6137  区位  4683  统一码  8BEF  笔顺  丶フ丨フ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误(誤)的拼音:wù(ㄨˋ)  

⒈ 错,不正确:错误。失误。笔误。误差(chā  )。

⒉ 耽搁:耽误。

⒊ 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误国。误人子弟。

⒋ 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误伤。

统一码

误字UNICODE编码U+8BEF,10进制: 35823,UTF-32: 00008BEF,UTF-8: E8 AF AF。

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誤悮

汉英互译

by accident、error、harm、miss、mistake

造字法

形声:从讠、吴声

English

err, make mistake; interfe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误的拼音:

悮、誤   

〈词性:形〉

(1) 谬误;错误 [wrong;mistaken]

误,谬也。——《说文》

群臣议皆误。——《史记·萧相国世家》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误落尘网中。——晋· 陶渊明《归田居》

土木之误。——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笔误;误错(失误差错);误证(错误的证明);误本(有错字的版本);误谬(谬误;差错)

词性变化

误的拼音:

  

〈词性:动〉

(1) 耽误 [miss due to delay]

郑以救公误之,遂失 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

(2) 又如:误却(耽误掉;失掉)

(3) 妨害 [harm;injure]

专欲误将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误人不浅;误身(贻误自身);误人(贻害于人);误惑(贻误迷惑)

常用词组

误差、误场、误车、误称、误传,误述、误打误撞、误导、误点、误工、误国、误会、误教、误解、误卯、误期、误人子弟、误杀、误伤、误事、误听、误信、误用、误诊

  拼音  guó   注音  ㄍㄨㄛˊ   繁体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LGYI  仓颉  WMGI  郑码  JDCS  四角  60103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48  区位  2590  统一码  56FD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一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国(國)的拼音:guó(ㄍㄨㄛˊ)  

⒈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⒉ 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  )。国药。

⒊ 姓。

统一码

国字UNICODE编码U+56FD,10进制: 22269,UTF-32: 000056FD,UTF-8: E5 9B BD。

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国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國囯囶囻圀㕵䆐

汉英互译

country、nation、national、stat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囗、从玉

English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国的拼音:

囯、國 guó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常用词组

国宝、国宾、国柄、国步、国步艰难、国策、国产、国耻、国粹、国典、国都、国度、国法、国防、国歌、国格、国故、国号、国花、国画、国徽、国会、国魂、国货、国籍、国技、国际、国际歌、国计民生、国家、国交、国脚、国界、国境、国舅、国君、国库、国力、国立、国门、国民、国民经济、国民收入、国民政府、国难、国内、国戚、国旗、国情、国庆、国丧、国色、国色天香、国殇、国士无双、国势、国事、国是、国手、国泰民安、国体、国土、国王、国威、国文、国务、国务卿、国务院、国宴、国音、国营、国有、国语、国运、国贼、国债、国子监

  拼音  tiǎn   注音  ㄊ一ㄢˇ   
部首  歹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GQWE  仓颉  MNOHH  郑码  AROP  四角  18222  结构  左右电码  2989  区位  7369  统一码  6B84  笔顺  一ノフ丶ノ丶ノ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殄的拼音:tiǎn(ㄊ一ㄢˇ)  

⒈ 尽,绝:殄灭。殄歼。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统一码

殄字UNICODE编码U+6B84,10进制: 27524,UTF-32: 00006B84,UTF-8: E6 AE 84。

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殄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歹、声

English

to end; to extermin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殄的拼音: tiǎn  

〈词性:动〉

(1) (形声。歺( è  ),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2) 同本义 [use up;exhaust]

殄,尽也。——《说文》

余风未殄。——《书·毕命》

邦国殄瘁。——《诗·大雅·瞻卬》

败国尽民。——《左传·宣公二年》

丁殄地财。——《淮南子·本经》

(3) 又如:殄瘁(困穷;贫病);殄绝(灭绝);殄世(绝嗣)

(4) 消灭 [exterminate]

自王泽殄,风人辍采。——《文心雕龙·明诗》

武殄暴逆。——《史记·秦始皇本纪》

(5) 又如:殄平(消灭);殄熄(消灭;息灭);殄灭(消灭;灭绝);殄夷(杀尽);殄歼(歼灭)

(6) 昏迷 [be in a coma]。

(7) 如:殄靡(靡费)

词性变化

殄的拼音: tiǎn  

〈词性:形〉

(1) 通“腆”。美好;善 [good]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邶风·新台》

(2) 又如:殄沌(杂乱不分貌)

  拼音  mín   注音  ㄇ一ㄣˊ   
简体部首  乛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5画  
繁体部首  氏部  
五笔  NAV  仓颉  RVP  郑码  YYBH  四角  77747  结构  单一电码  3046  区位  3581  统一码  6C11  笔顺  フ一フ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民的拼音:mín(ㄇ一ㄣˊ)  

⒈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⒉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⒊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⒋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⒌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⒍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⒎ 同“苠”。

统一码

民字UNICODE编码U+6C11,10进制: 27665,UTF-32: 00006C11,UTF-8: E6 B0 91。

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ivilian、folk、the peopl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民的拼音: mín  

〈词性: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common 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man;person;human being;mankind]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词性变化

民的拼音: mín  

〈词性:形〉

(1) 民间的 [folk;among the people]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常用词组

民办、民兵、民不堪命、民不聊生、民船、民法、民防、民房、民愤、民风、民歌、民工、民国、民航、民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民警、民力、民品、民情、民穷财尽、民权、民生、民事、民俗、民庭、民团、民望、民校、民心、民谣、民意、民营、民用、民怨、民怨沸腾、民乐、民运、民贼、民政、民脂民膏、民众、民主、民主党派、民主集中制、民族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