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未明求衣的意思

wèimíngqiú

未明求衣



拼音wèi míng qiú yī

注音ㄨㄟˋ ㄇ一ㄥˊ ㄑ一ㄡˊ 一

解释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出处《梁书·顾协传》:“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贤如渴,爰发明诏,各举所知。”

例子《周书·乐运传》:“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天下拥滞。”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未明求衣是中性词。

繁体未明裘衣

近义起早贪黑、宵衣旰食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wèi   注音  ㄨㄟ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FII  五笔98  FGGY  仓颉  JD  郑码  BDKO  四角  5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2607  区位  4620  统一码  672A  笔顺  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未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不,不曾,没有:未必。未曾(céng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⒉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⒊ 用于记时: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⒋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统一码

未字UNICODE编码U+672A,10进制: 26410,UTF-32: 0000672A,UTF-8: E6 9C AA。

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o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t yet; 8th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副〉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did(have) not;not yet;never]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not]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or not]——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词性变化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滋味。后作“味” [taste]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number 8 in duodecimal cycle]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earth]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sheep]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future]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常用词组

未必、未便、未卜先知、未曾、未尝、未达一间、未定、未婚、未婚夫、未婚妻、未及、未几、未竟、未竟之志、未决、未可、未可厚非、未刻、未来、未老先衰、未了、未免、未然、未时、未始、未遂、未详、未央、未有、未雨绸缪、未知数

  拼音  míng   注音  ㄇ一ㄥˊ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JEG  仓颉  AB  郑码  KQVV  四角  67020  结构  左右电码  2494  区位  3587  统一码  660E  笔顺  丨フ一一ノ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明的拼音:míng(ㄇ一ㄥˊ)  

⒈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⒉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⒊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⒋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⒌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⒍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⒎ 视觉,眼力:失明。

⒏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⒐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⒑ 中国朝代名:明代。

⒒ 姓。

统一码

明字UNICODE编码U+660E,10进制: 26126,UTF-32: 0000660E,UTF-8: E6 98 8E。

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朙眀

汉英互译

bright、clear、clear-sighted、honest、immediately、Ming

相关字词

亮、灭、暗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bright, light, brilliant; cl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 jiǒng  ),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brilliant;light;bright]

朙,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苏轼《赤壁赋》

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方苞《狱中杂记》

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明星(明亮的星。泛指众星);明珠(明亮的宝珠。多指珍珠);明明(明亮);明丢丢(明朗朗,明光光,明灼灼,明亮亮;明亮貌);明晃晃(明幌幌,光亮闪烁);明晦(晴阴);明彩(光彩)

(4) 明白,清楚 [plain;explicit]

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名实已明。——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扬之欲其明。——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5) 又如:明切(明白深切);明言(明白的话);明悉(详细清楚);明标着册历(标,写。册历,指账本)

(6) 圣明,明察,明智 [perceived;sage]

耀明于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智而忠信。——汉· 贾谊《过秦论》

幸遇明主。——南明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明后(圣明的君主);明主(英明的君主);明上(圣上,尊称君主);明王(贤明的君主);明公(对有地位者的尊称)

(8) 明显,明确 [clear;obvious]

君法明,伦有常。——《荀子·成相》

(9) 又如:明分(明确的本分);明刑(明确的法令);明效(明显的效果)

(10) 明艳, 鲜明 [bright and beautiful]。 如:明服(鲜艳的服饰);明姿(明艳的姿态);明绚(明丽绚烂)

(11) 明慧,聪明 [clever]。如:明明(聪明敏察的样子。多用来歌颂帝王、神明;明亮的样子);明秀(聪明秀美);明果(聪颖果决);明俊(明慧俊异)

(12) 心地光明 [purehearted]。如:明人(心地光明的人)

(13) 严明 [strict and impartial]。如:明刑(严明的刑罚);明法(使法律严明);明辟(严明法律)

(14) 清明,修明 [sober and calm]。如: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明制(清明的法制);明治(修明政事);明政(清明的政治)

(15) 高明 [brilliant;wise]。如: 明哲(明智而洞察事理的人);明见万里(识见高明,对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也能了解得十分清楚)

(16) 强盛, 旺盛 [powerful and prosperous]。如:明昌(昌盛发达,昌明);明盛(昌明兴盛;旺盛,兴盛)

(17) 洁净(祭供品) [pure]。如:明水(祭祀用的净水);明衣(在斋戒期穿用的干净内衣;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内衣);明酌(清酒,用于祭祀)

(18) 次于今天或今年的 [immediately following in time]。如:明月(下一个月);明旦(下一个早晨,明晨;明天);明岁(明年);明当(明天);明后(以后)

(19) 明快,爽直 [frank;candid]。如:明坦(明快坦直);明烈(爽朗刚正);明朗(乐观,开朗)

词性变化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动〉

(1) 照亮 [light]

火尚足以明。——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明中(明照中天);明烛(照亮)

(3) 点燃,点亮 [fire;light]

并非明火执仗,怎算是强盗?——《红楼梦》

(4) 又如: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明灯(点灯)

(5) 懂得,了解 [understand]

愚者亦明之。——清· 黄宗羲《原君》

吾未其明也。——唐· 韩愈《师说》

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明经义谙雅故(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明中(通晓星象历法);明悟(明白领悟);明理(明白道理)

(7) 阐明,表明 [make known;expound]

文者以明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明死生之大。——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明道德之广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 又如:明心(表明心迹);明志(表明心志);明明(表明)

(9) 明确 [pinpoint]

明法度,定律令。——《史记》

(10) 又如:明分(明确职分);明惑(明确与困惑)

(11) 分辨,区分 [distinguish]。如:明正(辨明);明辨(分辨清楚)

(12) 通“盛”。受 [ladle;fill]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诗·小雅·甫田》。注:“明者,盛之假借。

(13) 通“盟”。结盟 [become allies;form an valliance]

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诗·小雅·黄鸟》

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汉书·黥布传》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名〉

(1) 松明 [pine torches]。如:明子(松明)

(2) 白昼,白天 [day]

靡明靡晦。——《诗·大雅·荡》

(3) 又如:明夜(昼夜)

(4) 人世,阳世 [man’s world]

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颜延年《和谢监灵运》

(5) 又如:明幽(人间和阴间);明晦(人世与阴间)

(6) 眼睛,视力 [sight]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又如:不用明焉;明杖(盲人用以代眼的手杖)

(8) 神,神灵 [God]。如:明衣(神明之衣);明祀(对审明的祭祀);明宫(明祠。神祠)

(9) 明朝 [Ming Dynasty]。(1368—1644年)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明有奇巧人。——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明朝一典史。——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明人(明代的人)

(11) 通“名”。声名、名誉 [fame;reputation;renown]

则天下之明誉兴。——《大戴礼·主言》

(12) 通“名”。名分,地位身分 [social status of a person]

收陵、 婴之明分,绝 信、 布之觊觎。——《汉书·叙传上》

(13) 姓

明的拼音: míng  

〈词性:副〉

(1) 公开 [overt;open]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明正(公开处置);明升暗降(表面上升官,暗中却被削去了权力);明伙(公然结伙)

常用词组

明白、明白、明白人、明摆着、明辨是非、明察、明察秋毫、明澈、明处、明窗净几、明达、明珰、明道、明德、明灯、明断、明矾、明告、明沟、明光瓦亮、明晃晃、明火执仗、明鉴、明胶、明教、明洁、明净、明镜、明快、明来暗往、明朗、明里、明理,明理儿、明丽、明亮、明了、明了、明伦堂、明码、明媒正娶、明媚、明灭、明明、明明白白、明眸、明眸善睐、明目、明目张胆、明年、明盘、明器、明枪暗箭、明抢、明情、明区、明渠、明确、明确、明儿、明人不作暗事、明日、明日黄花、明锐、明若观火、明升暗降、明闪闪、明示、明誓、明说、明堂,明唐、明天、明瓦、明瓦天棚、明文、明晰、明细、明细账、明显、明线、明信片、明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艳、明于治乱、明喻、明月、明月珰、明月珠、明朝、明哲、明哲保身、明争暗斗、明睁大眼、明正典刑、明证、明知、明知故犯、明知故问、明智、明珠、明珠投暗、明烛天南

  拼音  qiú   注音  ㄑ一ㄡˊ   
简体部首  水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86  FIYI  五笔98  GIYI  仓颉  IJE  郑码  AKS  四角  43909  结构  单一电码  3061  区位  3983  统一码  6C42  笔顺  一丨丶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求的拼音:qiú(ㄑ一ㄡˊ)  

⒈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⒉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⒊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统一码

求字UNICODE编码U+6C42,10进制: 27714,UTF-32: 00006C42,UTF-8: E6 B1 82。

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蛷裘

汉英互译

beg、entreat、request、seek、tr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求的拼音:

qiú  

〈词性: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fur coat]

乐正求。——《汉书》

(3) 姓

词性变化

求的拼音: qiú  

〈词性:动〉

(1) 请求;干请;乞助 [ask;beg;request]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strive for;seek]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ask for;demand]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explore]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blame]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select]。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solicit]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greedy for]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gather]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bribe]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常用词组

求爱、求备、求成、求爹爹告奶奶、求告、求和、求婚、求假、求见、求教、求借、求救、求靠、求名求利、求偶、求乞、求签、求亲、求亲靠友、求情、求全、求全责备、求人、求仁得仁、求神、求生、求实、求索、求同存异、求仙、求降、求学、求医、求雨、求援、求战、求之不得、求知、求知欲、求助

  拼音    注音    
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YEU  仓颉  YHV  郑码  SRH  四角  00732  结构  单一电码  5902  区位  5034  统一码  8863  笔顺  丶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衣的拼音:yī(一)  

⒈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zhuó  )。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  )乡。

⒉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

⒊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⒋ 姓。

统一码

衣字UNICODE编码U+8863,10进制: 34915,UTF-32: 00008863,UTF-8: E8 A1 A3。

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lothes、clothing、coating、covering

造字法

象形:像上衣形

English

clothes, clothing; cover, sk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衣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upper garment;jacket]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clothing;clothes;garment]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covering]。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afterbirth]。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coating]。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membrane]。如:花生衣

(10) 另见   

常用词组

衣包、衣胞、衣钵、衣橱、衣带诏、衣兜,衣兜儿、衣蛾、衣分、衣服、衣钩、衣冠、衣冠楚楚、衣冠禽兽、衣冠冢、衣柜、衣架、衣襟、衣裾、衣料、衣领、衣履、衣帽间、衣取蔽寒、衣衫、衣裳、衣食、衣食父母、衣食节制法、衣食所安、衣食住行、衣饰、衣物、衣箱、衣着、衣装

基本词义

衣的拼音:   

〈词性:动〉

(1) 穿衣 [wear;put on]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帛(穿丝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盖;包扎 [cover;wrap up;bind up]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裂裳衣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衣被海内(给全国都带来好处);衣饰(掩饰);衣覆(覆盖)

(5) 依靠。后作“依” [rely on]

(6) 另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