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ǎ gé shèng shī
注音ㄇㄚˇ ㄍㄜˊ ㄕㄥˋ ㄕ
解释见“马革裹尸”。
出处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感情马革盛尸是中性词。
繁体馬革盛尸
近义马革裹尸、裹尸马革
动物生肖牛,虎,蛇
马(馬)的拼音:mǎ(ㄇㄚˇ)
⒈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⒉ 大:马蜂。马勺。
⒊ 姓。
马字UNICODE编码U+9A6C,10进制: 39532,UTF-32: 00009A6C,UTF-8: E9 A9 AC。
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馬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原为象形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详细解释◎ 马的拼音:
馬 mǎ
〈词性: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code]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 马的拼音:
馬 mǎ
〈词性:动〉
(1) 〈词性: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draw face]。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 马的拼音:
馬 mǎ
〈词性:形〉
大的[big]。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马鞍、马鞍形、马帮、马鞭、马弁、马表、马鳖、马兵、马泊六、马不停蹄、马步、马车、马齿苋、马褡子、马达、马大哈、马刀、马到成功、马德里、马灯、马店、马队、马贩子、马房、马蜂、马蜂窝、马夫、马革裹尸、马褂、马号、马号、马赫、马赫数、马后炮、马虎、马甲、马架、马缰绳、马嚼铁、马嚼子、马脚、马厩、马驹、马具、马可·波罗、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口铁、马裤、马快、马拉松、马力、马列、马铃薯、马六甲海峡、马笼头,马勒、马路、马骡、马马虎虎、马匹、马屁、马屁精、马前卒、马群、马赛克、马上、马上比武、马勺、马市、马嘶、马首、马首是瞻、马术、马蹄、马蹄铁、马蹄形、马桶、马头琴、马尾松、马戏、马歇尔计划、马靴、马衣、马扎、马掌
革的拼音:gé(ㄍㄜˊ)
⒈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⒉ 改变:革新。革命(a.原意是改变命运;b.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c.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革。变革。
⒊ 取消,除掉:革除。革职。革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
⒋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⒌ 姓。
革字UNICODE编码U+9769,10进制: 38761,UTF-32: 00009769,UTF-8: E9 9D A9。
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革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䩯䪂諽愅韚
change、hide、leather、transform
象形
leather, animal hides; rad. 177
详细解释◎ 革的拼音: gé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被剖剥下来的兽皮。中间的圆形物,是被剥下的兽身皮,余下的部分是兽的头、身和尾。“革”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革”的字多与皮革有关。本义:去毛的兽皮)
(2) 同本义。皮的总称 [leather;hide]
革,兽皮治去其毛。——《说文》
齿革羽毛。——《书·禹贡》
执之用黄牛之革。——《易·遯卦》
掌秋敛皮,冬敛革。——《周礼·天官》
江南出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史记·货殖列传序》
(3) 又如:人造革;革带(皮带);革笥(用皮作的甲胄);革船(用皮革缝制的船)
(4) 用革制成的甲胄 [leather armor and weaponry]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5) 车前的饰物 [ornament on the front of cart]
革车千乘。——《礼记·明堂位》
(6) 又如:革车(战车)
(7) 通“勒”( lè )。马络头。有嚼口的叫勒,没有的叫羁 [headstall;halter]
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 王良操左革而叱咤之,使 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故共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8) 姓
◎ 革的拼音: gé
〈词性:动〉
(1) 变革,更改 [change]
革,改也。——《玉篇》
鸟兽希革。——《书·尧典》
故因秦时,本十月为岁首,不革。——《汉书·任敖传》
愿革心易行。——《汉书·严助传》
天地阴阳不革而成。——《吕氏春秋·执一》
厉治革典。——《国语·周语下》
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盐铁论·非鞅》
革故鼎新。——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瑞锐意兴革,清浚 吴淞、 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流。——《明史·海瑞传》
(2) 又如:革心(改变心意,不再为非作歹);革面(改变旧面貌,转变立场);革正(改正)
(3) 免除或丢掉 [remove from office;expel]
今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烦即简之要。——《魏书·食货志》
(4) 又如:革旧从新(指除去旧的章法,遵从新的制度);革去(除去)
(5) 另见 jí
革出、革出教门、革除、革故鼎新、革履、革面洗心、革命、革命烈士、革囊、革新、革新、革新能手、革职、革制品
◎ 革的拼音: jí
〈词性:形〉
(1) 通“亟”。[病情] 危急 [in a desperate sieuation;critical]
成子高寝疾, 庆遗人请,曰:“子之病革矣。——《礼记·檀弓上》
(2) 又如:病革(病重)
(3) 另见 gé
盛的拼音:shèng(ㄕㄥˋ)
⒈ 兴旺:兴盛。繁盛。旺盛。盛世。盛衰。茂盛。全盛时期。
⒉ 炽烈:年轻气盛。盛怒。盛气凌人。
⒊ 丰富,华美:盛产。盛宴。盛装。
⒋ 热烈,规模大:盛大。盛况。盛典。盛举。
⒌ 广泛,程度深:盛传(chuán )。盛行(xíng )。盛赞。盛名。盛夏。
⒍ 深厚:盛意。
⒎ 姓。
盛的拼音:chéng(ㄔㄥˊ)
⒈ 把东西放进去:盛饭。
⒉ 容纳:盛器。小桶盛不下多少东西。
盛字UNICODE编码U+76DB,10进制: 30427,UTF-32: 000076DB,UTF-8: E7 9B 9B。
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晟晠
fill、flourishing、popular、prosperous、vigorous
衰
形声:从皿、成声
abundant, flourishing; contain; fill
详细解释◎ 盛的拼音: chéng
〈词性:名〉
(1) 放在祭器里的谷物[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说文》
天子亲耕以共粢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2) 又如:粢盛
(3) 器皿,如杯、碗之类 [vessel]
旨酒一盛兮。——《左传·哀公十三年》。注:“一器也。”
食粥于盛。——《礼记·丧大记》
(4) 春秋时国名 [Cheng state]。即郕。故址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 盛的拼音: chéng
〈词性:动〉
(1) 把东西放进去 [laddle;fill]。如:盛水不漏(喻说理严密);盛饭
(2) 用勺舀或运送 [ladle]。如:给他自己盛汤
(3) 容纳 [hold]。如:礼堂能盛三千人
(4) 〈词性:方〉∶居住;生活 [dwell]
豹子沟我也不想盛了,盛够了。—— 欧阳山《高干大》
(5) 整饬;端正 [set to order]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
(6) 另见 shèng
盛器
◎ 盛的拼音: shèng
〈词性:形〉
(1) (形声。从皿,成声。( chéng )本义:盛在祭器中的黍稷)
(2) 旺盛;兴盛 [flourishing; prosperous]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
国家之盛。——韩愈《送孟东野序》
物盛则衰。——《史记·蔡泽列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盛古(指远古兴盛时代);盛族(名门望族);盛气(气势旺盛);盛阳(旺盛的阳气)
(4) 茂盛 [exuberant;luxuriant;thi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游大林寺》
(5) 又如:盛茂(茂盛)
(6) 丰盛 [rich]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论语》
俯祭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盛大;隆重 [grand;magnificent]
官盛任使。——《礼记·中庸》。疏:“谓官之盛大。”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8) 又如:盛作(犹大作);盛烈(盛大的功业);盛乐(盛大的乐曲);盛礼(盛大的礼仪)
(9) 众,多;极充足 [abundant;plentiful]
盛,多也。——《广雅》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
(10) 又如:盛多(众多)
(11) 大,高,显赫 [celebrate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唐· 韩愈《师说》
(12) 美好 [fine]
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红楼梦》第三回
(13) 又如:盛心(深厚美好的情意);盛轨(美好的典范);盛则(美好的法则);盛美(美善;称美);盛藻(华美的辞藻)
(14) 范围广大;广泛 [popular;widespread]
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又如:盛行;盛传
◎ 盛的拼音: shèng
〈词性:副〉
(1) 极力;表程度深 [greatly]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盛酌(盛情款待);盛言(极力申说);盛推(极力推许);盛道(极力称说);盛夸(极力夸大)
◎ 盛的拼音: shèng
〈词性:名〉
(1) 极点;顶点 [zenith]
尧者,圣人之盛也。—— 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
(2) 姓
◎ 盛的拼音: shèng
〈词性:动〉
(1) 赞美 [praise]
盛夏后之致美。—— 张衡《东京赋》
(2) 又如:盛口(交口称誉);盛尊(尊贵至极);盛介(盛价。对别人的尊称);盛使(对对方办事人员的敬称);盛从(称对方仆从的客套话)
(3) 抚育 [foster]
周公盛养 成王。——《书·大传·金縢》
(4) 又如:盛养(培育)
(5) 另见 chéng
盛产、盛称、盛传、盛大、盛德、盛典、盛服、盛会、盛极一时、盛季、盛景、盛举、盛开、盛况、盛名、盛年、盛怒、盛气、盛气凌人、盛情、盛世、盛事、盛暑、盛衰、盛衰荣辱、盛衰兴废、盛夏、盛行、盛筵难再、盛颜、盛宴、盛业、盛意、盛誉、盛赞、盛馔、盛装、盛壮
尸的拼音:shī(ㄕ)
⒈ 死人的身体:尸体。尸骸。僵尸。借尸还魂。
⒉ 〔尸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尸尸素餐,“尸尸误国”。
⒊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尸字UNICODE编码U+5C38,10进制: 23608,UTF-32: 00005C38,UTF-8: E5 B0 B8。
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死屍
cadaver、carcase、carcass、corpse、dead body
象形
corpse; to impersonate the dead; to preside; KangXi radical 44
详细解释◎ 尸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2) 同本义 [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
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说文》。按,凭几曰卧。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诗·小雅·楚茨》
祝延尸。——《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
孙可以为王父尸。——《礼记·曲礼》
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仪礼·特牲礼》注
(3) 神主牌,以木为之 [a spirit tablet]
载尸集战何所急。——《楚辞·天问》
(4) 又如:载尸以行(载着神主牌而行)
(5) 姓
◎ 尸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陈尸示众,陈列 [put a corpse in display]
尸,陈也。——《说文》
有母之尸饔。——《诗·小雅·祈父》
尸之为言失也,陈也,失气亡陈,形体独陈。——《白虎通·崩薨》
楚武王刑尸。——《左传·庄公四年》
夫却昭子…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
(2) 又如:尸谏(陈尸以谏)
(3) 立神像或神主 [erect a spirit tablet]
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庄子》
(4) 担任;承担 [bear]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书·康王之诰序》
(5) 执掌,主持 [hold]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诗·召南·采蘋》
(6) 又如:尸盟(主持盟会);尸祭(主祭)
(7)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be in a state of inertia]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庄子·逍遥游》
(8) 又如:尸位旷职(占据职位而不做事);尸玩(玩忽职守);尸素(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尸禄素餐(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尸职(尸位,失职);尸居(安居而无为)
(9) 列阵 [arrange formation]
四年春天三月,楚武王荆尸。——《左传·宣公十二年》
◎ 尸的拼音:
屍 shī
〈词性:名〉
(1) 尸体 [corpse]
屍,终主也。从尸,从死。——《说文》。按,从死,尸声。许误也。
以其屍与之。——《史记·周公世家》
在床曰尸。——《礼记·曲礼》
魂去尸长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验尸;五马分尸;尸灵(尸首;灵柩);尸格(尸单。验尸单);尸以祝之(立尸而祝祷之,表示崇敬);尸皮子(尸皮。对衣服的贬称);尸灵横骨(方言。尸体);借尸还魂;尸车(载尸柩的车子);尸身(尸体);尸丧(尸体失落);尸葬(埋葬尸体)
尸白、尸变、尸布、尸骨、尸骸、尸横遍野、尸谏、尸解、尸居龙见、尸居余气、尸蜡、尸首、尸体、尸位、尸位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