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捋虎须的意思

luō

捋虎须



拼音luō hǔ xū

注音ㄌㄨㄛ ㄏㄨˇ ㄒㄨ

解释捋:抚摩。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太公道:‘好却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须。’”

例子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20回:“若没有张居正在背后撑腰,戚继光哪敢捋虎须犯上?”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捋虎须是中性词。

繁体捋虎須

近义撩蜂剔蝎

英语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do something daring as stroking a tiger's whisker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luō lǚ   注音  ㄌㄨㄛ ㄌㄩ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EFY  仓颉  QBDI  郑码  DPDS  四角  52049  结构  左右电码  2192  区位  6259  统一码  634B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丶ノ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捋的拼音:luō(ㄌㄨㄛ)  

⒈ 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捋起袖子。捋桑叶。

⒉ 用手轻轻摘取:捋取。

其他字义

捋的拼音:lǚ(ㄌㄩˇ)  

⒈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捋胡子。

统一码

捋字UNICODE编码U+634B,10进制: 25419,UTF-32: 0000634B,UTF-8: E6 8D 8B。

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捋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to pluck; to gather in the fingers; to rub; to scrape off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捋的拼音: luō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寽(   )声。“寽”,以五指持物,在字中表意。本义:手握着东西向一端抹取)

(2) 同本义 [hold sth.long and rub one’s palm along it;strock]

武松捋起双袖,握起尖刀。——《水浒传》

(3) 堆,垒 [pile up]

这边堆着木料——檩子、柱子和椽子。那边捋着从各社员家收集的干土坯。——柳青《创业史》

(4) 另见   

常用词组

捋臂揎拳、捋虎须、捋下

基本词义

捋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寽(   )声。“寽”,以五指持物。本义: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2) 同本义 [smooth out with the fingers;stroke]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3) 又如:捋胡须;捋虎须(捋须。喻撩拨强有力者,谓冒风险);捋须钱(敲诈来的钱);捋顺了毛(顺首性子来);捋闸下水(船舶超载);捋舌捌哥(口舌伶俐)

(4) 梳理;整理 [comb]

李世丹沉默了,心里好像塞了一团头发,扎扎挠挠,乱乱糟糟,裹不住,也捋不清。—— 浩然《艳阳天》

(5) 另见 luō  

  拼音    注音  ㄏㄨˇ   
部首  虍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HAMV  五笔98  HWV  仓颉  YPHN  郑码  IH  四角  2121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5706  区位  2702  统一码  864E  笔顺  丨一フノ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虎的拼音:hǔ(ㄏㄨˇ)  

⒈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⒉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⒊ 古同“唬”,威吓。

⒋ 古同“琥”,琥珀。

统一码

虎字UNICODE编码U+864E,10进制: 34382,UTF-32: 0000864E,UTF-8: E8 99 8E。

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俿乕虝

汉英互译

tig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词性变化

虎的拼音:   

〈词性: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虎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常用词组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另见   

常用词组

虎不拉

  拼音    注音  ㄒㄨ   繁体  須、鬚  
部首  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EDMY  仓颉  HHMBO  郑码  PDGO  四角  21282  结构  左右电码  7312  区位  4875  统一码  987B  笔顺  ノノノ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须(須鬚)的拼音:xū(ㄒㄨ)  

⒈ 必得,应当: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

⒉ 等待,停留:须留(迟留,留待)。

⒊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⒋ 〔须臾〕片刻,一会儿。

⒌ 像胡须的东西:须根。触须。

统一码

须字UNICODE编码U+987B,10进制: 39035,UTF-32: 0000987B,UTF-8: E9 A1 BB。

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須鬚

汉英互译

beard、must、wait

造字法

会意:从页、从彡

English

must, have to, necessa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须的拼音:

須、鬚   

〈词性: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  ),头,彡( shān  ),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beard;moustache]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feelen;palpus]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tassel]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词性变化

须的拼音:

  

〈词性:名〉

(1) 片刻 [moment]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须的拼音:

  

〈词性:动〉

(1) 等待 [await]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stay]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need]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must;should]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须的拼音:

  

〈词性:副〉

(1) 终于 [at last]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original]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inevitable]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须的拼音:

  

<连>

(1) 相当于“却” [but;yet;while]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although;even if]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常用词组

须发、须根、须鲸、须眉、须要、须臾、须知、须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