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àn jiǎ huī gē
注音ㄏㄨㄢˋ ㄐ一ㄚˇ ㄏㄨㄟ ㄍㄜ
解释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感情擐甲挥戈是中性词。
繁体擐甲揮戈
近义擐甲执兵
动物生肖牛,虎,蛇
擐的拼音:huàn(ㄏㄨㄢˋ)
⒈ 穿,贯:擐甲执兵。
擐字UNICODE编码U+64D0,10进制: 25808,UTF-32: 000064D0,UTF-8: E6 93 90。
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擐字收录于 现通表 。
揎
to put on
详细解释◎ 擐的拼音: huàn
〈词性:动〉
(形声。从手,睘( qióng )声。本义:穿) 同本义 [wear]
擐,贯也。——《说文》
服兵擐甲。——《国语·吴语》
射擐甲胄。——《淮南子·要略》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左传·成公二年》
甲的拼音:jiǎ(ㄐ一ㄚˇ)
⒈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⒉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⒊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同进士出身”)。
⒋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甲。甲兵。甲士。
⒌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甲板。装甲车。
⒍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甲。
⒎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甲。
⒏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甲。甲长。
⒐ 植物果实的外壳:甲坼(外表裂开)。
⒑ 古同“胛”,肩胛。
甲字UNICODE编码U+7532,10进制: 30002,UTF-32: 00007532,UTF-8: E7 94 B2。
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呷鉀胛
armour、first、nail、shell
指事
armor, shell; fingernails; 1st heavenly stem
详细解释◎ 甲的拼音: jiǎ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2) 同本义 [skin]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
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易·解》
(3) 又如:莩甲;甲坼(甲宅。外壳裂开。指草木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芽头)
(4) 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armor]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殪以为大甲。——《国语·晋语》
齐国寡甲兵。——《战国策·齐策》
函人为甲。——《周礼·考工记》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左传·成公二年》
卷甲而藏。——宋· 苏轼《教战守》
甲冰霜迸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5) 武器 [weapons]
得甲库,取器械。——《资治通鉴》
(6) 披甲的人,即甲士 [soldier]
晋侯饮 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精甲万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动物的坚硬的外壳 [shell]。如:龟甲;鳞甲
(8)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nail]。如:指甲;趾甲
(9)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A unit of civil administration]。如:保甲;甲首(元代每二十户为一甲,明代十户为一甲,一甲之长为甲长)
(10) 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 [the first of Ten Celestial Stems]
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苏轼《喜雨亭记》
(11) 又如:六甲甲胆(中医认为人的脏腑分五行,同属的再以甲乙分。胆与肝同属木,胆称甲木,亦称甲胆)
(12) 六十甲子的省称 [sixty years]。如:年过花甲
(13) 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 [substitute word for an indefinite person]。如:某甲与某乙
(14) 姓
◎ 甲的拼音: jiǎ
〈词性:动〉
(1) 居第一;冠于 [occupy first place]
治宅甲诸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3) 把甲衣穿在身上 [put on armor]
晞一营大噪,尽甲。——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甲马(披甲的战马;画有神象或符咒的符箓);甲坊署(掌管甲胄等的官署);甲伍(披甲执兵的队伍);甲士(押甲的战士);甲第连云(形容达官显贵住宅高耸入云 的样子)
◎ 甲的拼音: jiǎ
〈词性:形〉
第一的,上等的 [first]。如:甲第(上等的府第;指豪富之家)
挥(揮)的拼音:huī(ㄏㄨㄟ)
⒈ 舞动,摇摆:挥动。挥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挥舞。挥手。
⒉ 抛洒,甩出:挥泪。挥霍。挥洒。挥汗如雨。
⒊ 散发:挥发。发挥。挥斥(奔放)。
⒋ 指派,命令:指挥。挥军。挥师。
挥字UNICODE编码U+6325,10进制: 25381,UTF-32: 00006325,UTF-8: E6 8C A5。
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揮㩣
brandish、wigwag
形声:从扌、军声
direct; wipe away; squander
详细解释◎ 挥的拼音:
揮 huī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军声。本义:抛洒、甩出)
(2) 同本义 [wipe off;shed]
挥,备也。——《说文》
而挥之,谓振去之也。——《周礼·考工记·幌氏》
饮玉爵者弗挥。——《礼记·曲礼》
挥涕恋行在,道八犹恍惚。——杜甫《北征》
既而挥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
(3) 又如:挥涕(洒泪,哭泣);挥尘(拂尘);挥墨(挥洒墨水)
(4) 舞动;摇动 [brandish;flourish;wave]
挥手自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大呼挥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急挥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挥刀奋斫。
(5) 又如:挥楚(挥杖拷打);挥羽(挥动羽扇);挥弄(挥动);挥棹(摇动长桨)
(6) 挥毫书写 [wield]。如:挥翰(运笔书写);挥染(运笔作画);挥拂(运笔书写);挥斧(喻挥笔为文);挥扫(运笔书写)
(7) 弹奏 [play]。如:挥弦(弹奏乐器);挥手(弹奏古琴);挥弄(弹奏);挥抹;挥拍(弹奏);挥拂(弹奏)
(8) 挥霍 [squander]
纷纷挥霍。——《庄子·文赋》。注:“疾貌。”
(9) 又如:挥金(散发或挥霍钱财);挥攉(豪奢;任意浪费财物)
(10) 指挥 [command]。如:挥羽(谓指挥统率军旅);挥师(指挥军队)
(11) 发扬 [develop]。如:挥发(发扬);挥扬(发扬)
(12) 运动;移动 [move]
天浑而挥,故其运不已。——《太玄·玄告》
(13) 飞翔 [fly]
终奋翼而高挥。——潘岳《西征赋》
(14) 又如:挥忽(飘然而逝)
◎ 挥的拼音:
揮 huī
〈词性:名〉
(1) 旗幡。通“徽” [flag]
戎士介而扬挥。——张衡《东京赋》
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2) 光辉。通“辉” [glory]
六爻发挥。——《易·乾》
挥斥、挥动、挥发、挥发性、挥发油、挥戈、挥汗成雨、挥毫、挥霍、挥金如土、挥泪、挥洒、挥师、挥手、挥舞、挥麈
戈的拼音:gē(ㄍㄜ)
⒈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 )戈。倒(dǎo )戈。枕戈待旦。
⒉ 姓。
戈字UNICODE编码U+6208,10进制: 25096,UTF-32: 00006208,UTF-8: E6 88 88。
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戈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隿
dagger
象形:像长柄兵器形
halberd, spear, lance; rad. 62
详细解释◎ 戈的拼音: gē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2)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dagger-axe(an ancient weapon)]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执戈上刃。——《书·顾命》
称尔戈。——《书·牧誓》
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3) 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又如:戈殳(戈和殳。泛指兵器);戈甲(戈和铠甲。借指战争。又为兵器的统称);戈矢(戈和箭);戈矛(戈和矛)
(4) 泛指兵器 [weapons]
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三国演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檀弓下》
(5) 又如:戈兵(兵器。也指战争);干戈(泛指武器;喻指战争)
(6) 战争;战乱 [war]
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后汉书·公孙述传》
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