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īng mǎ wèi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
注音ㄅ一ㄥ ㄇㄚˇ ㄨㄟˋ ㄉㄨㄥˋ,ㄌ一ㄤˊ ㄘㄠˇ ㄒ一ㄢ ㄒ一ㄥˊ
解释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例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事情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提前做好准备。
谜语战争准备
感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中性词。
繁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英语supply goes before troops(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
动物生肖牛,虎,蛇
兵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⒉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⒊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兵字UNICODE编码U+5175,10进制: 20853,UTF-32: 00005175,UTF-8: E5 85 B5。
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rms、soldiers
卒
会意:从丘、从八
soldier, troops
详细解释◎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arm;weapon]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army;troop]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soldier]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military affairs;war,warefare]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tactics;strategy]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pawn]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动〉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kill]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injure]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兵备道、兵变、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部、兵差、兵车、兵船、兵丁、兵法、兵费、兵符、兵工、兵工厂、兵荒马乱、兵火、兵祸、兵家、兵甲、兵舰、兵谏、兵力、兵连祸结、兵临城下、兵乱、兵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马俑、兵痞、兵器、兵强马壮、兵权、兵刃、兵戎、兵戎相见、兵舍、兵士、兵事、兵势、兵书、兵头、兵团、兵无斗志、兵衅、兵役、兵役法、兵役制、兵营、兵勇、兵员、兵源、兵站、兵制、兵仗、兵种、兵卒
马(馬)的拼音:mǎ(ㄇㄚˇ)
⒈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⒉ 大:马蜂。马勺。
⒊ 姓。
马字UNICODE编码U+9A6C,10进制: 39532,UTF-32: 00009A6C,UTF-8: E9 A9 AC。
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馬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原为象形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详细解释◎ 马的拼音:
馬 mǎ
〈词性: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horse]。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code]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 马的拼音:
馬 mǎ
〈词性:动〉
(1) 〈词性: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draw face]。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 马的拼音:
馬 mǎ
〈词性:形〉
大的[big]。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马鞍、马鞍形、马帮、马鞭、马弁、马表、马鳖、马兵、马泊六、马不停蹄、马步、马车、马齿苋、马褡子、马达、马大哈、马刀、马到成功、马德里、马灯、马店、马队、马贩子、马房、马蜂、马蜂窝、马夫、马革裹尸、马褂、马号、马号、马赫、马赫数、马后炮、马虎、马甲、马架、马缰绳、马嚼铁、马嚼子、马脚、马厩、马驹、马具、马可·波罗、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口铁、马裤、马快、马拉松、马力、马列、马铃薯、马六甲海峡、马笼头,马勒、马路、马骡、马马虎虎、马匹、马屁、马屁精、马前卒、马群、马赛克、马上、马上比武、马勺、马市、马嘶、马首、马首是瞻、马术、马蹄、马蹄铁、马蹄形、马桶、马头琴、马尾松、马戏、马歇尔计划、马靴、马衣、马扎、马掌
未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不,不曾,没有:未必。未曾(céng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⒉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⒊ 用于记时: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⒋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未字UNICODE编码U+672A,10进制: 26410,UTF-32: 0000672A,UTF-8: E6 9C AA。
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味
not
已
象形
not yet; 8th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副〉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did(have) not;not yet;never]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not]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or not]——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 未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滋味。后作“味” [taste]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number 8 in duodecimal cycle]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earth]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sheep]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future]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未必、未便、未卜先知、未曾、未尝、未达一间、未定、未婚、未婚夫、未婚妻、未及、未几、未竟、未竟之志、未决、未可、未可厚非、未刻、未来、未老先衰、未了、未免、未然、未时、未始、未遂、未详、未央、未有、未雨绸缪、未知数
动(動)的拼音:dòng(ㄉㄨㄥˋ)
⒈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动。波动。浮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动(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动动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动动全国”)。
⒉ 使开始发生:发动。
⒊ 使用:动用。动武。动问(客套话,请问)。
⒋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动。动人心弦。娓娓动听。动容。
⒌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动荤腥。
⒍ 非静止的:动画。
⒎ 可变的:动产。
⒏ 行为:举动。动作。
⒐ 常常:动辄得咎。
动字UNICODE编码U+52A8,10进制: 21160,UTF-32: 000052A8,UTF-8: E5 8A A8。
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動働㣫
act、move、stir、use
静
形声:左形右声
move, happen; movement, action
详细解释◎ 动的拼音:
動 dòng
〈词性:动〉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act;break out;show effect]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move;stir]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wave;shake;shock]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response;move;touch]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bud;germinate]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do;operate;work]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use]。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change;alter]。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词性:方〉∶吃 [eat]。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 动的拼音:
動 dòng
〈词性:副〉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动笔、动兵、动不动、动产、动词、动粗、动掸、动荡、动荡、动电、动肝火、动工、动滑轮、动画片、动画影片、动火、动机、动静、动觉、动口、动力、动量、动乱、动脉、动脉硬化、动脉注射、动摩擦、动摩擦、动脑子、动能、动怒、动魄惊心、动片、动气、动情、动人、动人心弦、动容、动身、动手、动手术、动态、动弹、动听、动土、动问、动窝儿、动武、动物、动物园、动向、动心、动心骇目、动刑、动凶、动摇、动议、动因、动用、动员、动员令、动辄、动辄得咎、动嘴、动作
粮(糧)的拼音:liáng(ㄌ一ㄤˊ)
⒈ 可吃的谷类、豆类等:粮食。粮仓。粮荒。弹尽粮绝。
⒉ 作为农业税的粮食:公粮。钱粮。
粮字UNICODE编码U+7CAE,10进制: 31918,UTF-32: 00007CAE,UTF-8: E7 B2 AE。
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糧
grain、provisions
形声:从米、良声
food, grain, provisions
详细解释◎ 粮的拼音:
糧 li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米,量声。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2) 同本义 [provisions]
糧,谷食也。——《说文》
(3) 桂馥曰:“谷也者,非古训。糧乃行者之干食。”
则治其糧与其食。——《周礼·地官·廪人》。注:“行道曰糧,谓糒也。”
共其资糧屝屦。——《左传·僖公四年》。注:“糧谓米粟,行道之食也。”
兵精粮多。——《资治通鉴》
(4) 又
多载资粮。
赢粮而景从。——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粮仗(粮草和兵器);粮台(清代经理部队粮饷军需的机构)
(6) 引申指谷类;粮食 [grain]
在陈绝糧。——《论语·卫灵公》。释文:“糧,郑本作粻。”
粻,食米也。——《说文新附》
乃裹糇糧。——《诗·大雅·公刘》。释文:“糧,本亦作粮”。
韩绝其粮道。——《史记》
(7) 又如:粮站;漕粮(漕运的粮食);秋粮(秋季收获的粮食);粮房书办(管粮库的小吏)
(8) 田赋 [feudal land tax]
戒州县加收耗粮。——《宋史·高宗纪》
(9) 又如:钱粮(田赋);完粮(交纳钱粮);粮户(缴纳田赋之民户。方言亦指地主)
粮仓、粮草、粮道、粮店、粮行、粮荒、粮库、粮秣、粮食、粮食作物、粮饷、粮栈、粮站
草的拼音:cǎo(ㄘㄠˇ)
⒈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⒉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草料。柴草。稻草。
⒊ 粗糙,不细致:草率(shuài )。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⒋ 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草。草体(①指汉字草书;②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⒌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⒍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草野。草莽。草寇。草贼。
⒎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草鸡。
草字UNICODE编码U+8349,10进制: 33609,UTF-32: 00008349,UTF-8: E8 8D 89。
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艸艹騲
grass、hasty、rough
形声:从艹、早声
grass, straw, thatch, herbs
详细解释◎ 草的拼音:
艸 cǎo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 lì )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2) 草本植物的总称 [grass]
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hay]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wasteland]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draft]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 [script type of calligraphy]。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 草的拼音: cǎo
〈词性:形〉
(1) 粗糙;粗劣 [rough;coarse]
令人事无大小皆潦草过了。——《朱子类语·训门人》
(2) 又如:草略(马虎,疏忽);草具(粗劣;粗劣的饭食);草酌(简便的筵席。多用作设宴请客的谦词);潦草(字不工整;不仔细;不认真)
(3) 匆促,急促 [hasty]。如:草蹙(匆促)
◎ 草的拼音: cǎo
〈词性:动〉
(1) 割草,除草 [mow]。如:草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
(2) 创造;创立 [create]
草,造也。——《广雅》
天造草昧。——《易·屯》。虞注:“草,草创物也。”
(3) 又如:草立(创立);草昧(创始;草创);草律(创制法律)
(4) 草拟;起稿 [draft]
萧何草律。——《汉书·艺文志》。注:“创造之。”
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汉书·任敖传》。注:“创始也。”
召今草檄。——《南史·蔡景立传》
(5) 又如:草立(创立);草制(拟订制书);草诏(草拟诏书);草表(草拟章奏)
◎ 草的拼音:
騲 cǎo
〈词性:名〉
雌马 [mare]。也泛指母畜。如:草狗;草骡(牝骡)
草案、草坂、草包、草本植物、草标儿、草草、草草了事、草测、草场、草创、草丛、草地、草甸子、草垫,草垫子、草垛、草房、草稿、草菇、草荒、草灰、草鸡、草菅人命、草荐、草芥、草窠、草寇、草料、草庐、草驴、草绿、草马、草码、草莽、草帽、草莓、草昧、草木灰、草木皆兵、草拟、草皮、草坪、草签、草书、草率、草索、草台戏、草堂、草图、草席、草鞋、草写、草药、草野、草野、草鱼、草原、草约、草泽、草纸、草字
先的拼音:xiān(ㄒ一ㄢ)
⒈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先前。先期。原先。先驱。先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先觉(jué )。先见之明。先发制人。
⒉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先人。先世(祖先)。先民。
⒊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先祖。先父。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先烈。先贤。
⒋ 姓。
先字UNICODE编码U+5148,10进制: 20808,UTF-32: 00005148,UTF-8: E5 85 88。
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先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ncestor、before、deceased、earlier、in advance
后
会意:从止、从人
first, former, previous
详细解释◎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动〉
(1)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2) 同本义 [advance]
先,前进也。——《说文》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国殇》
恐为操所先。——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争着赶到别人前头)
(4) 尊崇;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史记·本准书》
(5) 又如:先本(重视根本)
(6) 首创;开始 [initiate;begin]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刻意》
(7) 又如:先志(先立志向);先事(先行其事)
◎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名〉
(1) 当初;先前 [first]
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象先了。——《红楼梦》
(2) 又如:先起头(从前);先来(先前,原来);先日(从前;日前)
(3) 先世;祖先 [ancestry;ancestors]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报任安书》
行莫丑于辱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思厥先祖父。——宋· 苏洵《六国论》
先典攸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先西域人。——明、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先茔在杭(先茔:祖先的坟墓。杭:浙江省杭州市)。——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先陇(祖坟);先陵(帝王祖先的坟墓);先铭(先人的墓志铭)
(5) 前导;前驱 [forerunner;pioneer]
以为民先(先,先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韩非子·五蠹》
行为士先。——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先引(前导);先师(前辈老师);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7) 姓
◎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形〉
(1) 前,时间或次序在前 [earlier;before]
以先国家之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先相继。——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固先乎吾。——唐· 韩愈《师说》
先天下之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古时的;先前的,先代的 [old;ancient]
[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礼记·月令》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战国策·齐策》
(3) 又如:先帝(远古帝王);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
(4) 首要,根本 [chief;fundamental]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庄子·天道》。成玄英疏:“先,本也。”
(5) 又如:先天(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先务(首要的事务)
(6) 上 [super]
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唐· 韩愈《和侯协律咏笋》
(7) 又如:先后(高下,优劣)
(8) 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词 [the deceased]
先大母婢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9) 又如:先朝顾命(先帝临终托付);先府君(尊称亡父)
◎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副〉
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 [earlier;before]
树下先有落叶。——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几欲先走。——《秋声诗自序》
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为坎以先登。——《资治通鉴·唐纪》
先辈、先妣、先鞭、先不先、先慈、先达、先大母、先导、先帝遗诏、先睹为快、先发制人、先锋、先父、先公、先汉、先河、先后、先皇、先机、先见、先进、先觉、先君、先君子、先礼后兵、先例、先烈、先令、先露、先买、先民、先母、先期、先前、先遣、先秦、先驱、先热、先人、先人后己、先入为主、先声、先声夺人、先生、先世、先是、先室、先手、先天、先天不足、先天之精、先头、先王、先贤、先小人后君子、先行、先行词,先行句、先行官、先行者、先兄、先严、先引、先斩后奏、先兆、先哲、先知、先知先觉、先祖